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香港
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全境由香港岛、九龙、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其中香港岛是全港的发展核心;地理环境上则由九龙半岛等大陆土地、以及263个岛屿构成。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墙外文摘:中共撒下大网,却已失去台湾?
有评论认为,中国毫不掩饰其加剧台湾社会分裂的意图,试图从内部侵蚀台湾的政体。但是,台湾的民主制度正被证明很健康,而且很活跃。
香港国际人权日:游行结束 抗议不止
香港国际人权日大游行如期举行,这是近四个多月以来首次获批准的民阵游行。民阵宣布约有80万人参加,并称港人会继续争取五大诉求,绝不退缩。
不谈香港局势:教宗方济各金口难开
对于拉丁美洲发生的各种冲突,梵蒂冈通常都会表态。但是对香港却不是这样。即便有一些询问,教宗方济各也是非常严谨,不轻易表态。
德国政府为何没有为中国人权大声疾呼?
香港民主运动一直在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最近,中国政府在新疆系统性地关押穆斯林维吾尔人的行为得到证实。人权倡导者和部分德国政界人士呼吁默克尔总理对中国的人权问题采取更坚定的立场。
港警"一哥"北京看升旗 称要“刚柔并济”
香港警务处处长邓炳强近日率团访问北京。他获得多名中国高官会见,并于周六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邓炳强在北京对记者称,对待示威活动会刚柔并济。
印尼女工遭遣返 疑因报道香港抗争
一名印尼家政工、撰稿人被香港当局遣返,理由是逾期居留。但这位家政工本人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她写文章介绍香港抗议运动。
示威潮拖累生意 香港商家盼风波"早点过去"
香港示威浪潮依然没有停止的迹象,周日,民间人权阵线计划举行"国际人权日大游行"。一些生活在香港贫穷街区的市民则对抗议活动有不同看法。勉强维持生计的商店和饭店尤其受到冲击,明年的前景也并不明朗。
绿党领袖:德国政府在香港问题上“胆小如鼠”
德国绿党议会党团正副主席今天起开始对香港的访问,他们将同泛民派和亲北京人士举行会谈。
港警批准“人权日”大游行 "一哥"进京
香港警方周四正式批准12月8日"国际人权日大游行"的申请。泛民派在香港区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后,警方是否批准本次游行申请,被认为具有标杆意义。
香港立法会议员提案弹劾林郑 成案机会渺茫
香港立法会25位民主派议员对特首林郑月娥联合提出弹劾案,但遭到政务司司长反对。双方交锋在12月5日还会继续,但是预计弹劾案通过的机会微乎其微。
反对涉港、涉疆法案的唯一一名美众议员
本周二,美国众议院以407票赞同、1票反对通过了《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唯一的反对票来自肯塔基州共和党众议院马西。而在不久前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表决中,马西也是国会参众两院中唯一投反对票的人。
客座评论:北京的反制思路
美国通过涉港法案后,北京宣布对多家美非政府组织进行制裁,并暂停审批美军舰机停靠香港的申请。时政评论员邓聿文认为,这两项制裁并非只具象征意义,而是带有一定的威慑意图。
长平观察:中国环保抗议为什么成功?
广东茂名文楼镇居民经过几天“血战”,赢得了又一场环保抗争的胜利。时评人长平认为,并非环保题材本身,而是抗争者的勇气、决心、力量和坚韧让当局感到害怕。
林郑: 香港享受多方自由 美国法案“没有必要”
正当中方祭出两项措施反制美方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时,香港本身很有可能在今年迎来15年首度财政赤字。林郑解释,香港的经济局面非常严峻,短期内将再推纾困措施。
制裁与禁止后 五角大楼表态
中国外交部周一宣布,因华盛顿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中方将暂停美军舰、军机停靠香港的申请审批。美国五角大楼当日对此发表评论。
15年来首次:香港出现财政赤字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部门宣布,香港今年将出现近15年来的首次财政赤字,直接原因是美中贸易战和由“反送中”运动引起的持续抗议。
入夜后抗争持续 香港警民冲突再起
一夜之间,香港仿佛又回到了区议会选举前的混乱状态: 警方与示威者以镭射比与强光互照,双方催泪弹和汽油弹你来我往,地铁站又被纵火。在美国通过《香港民主人权法案》后,港府和北京会怎么做?
墙外文摘:当“暴民”与“爱国者”相互仇视
有评论认为,港人欢迎《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让中共港共多了煽动民族主义的借口,民间相互仇视的情绪越来越强烈。但是,极端民族主义从来都是双刃剑。
事情没了结 街头示威重返香港
本周日,香港九龙再次举行集会及游行,包括“孩子不要催泪弹”、“感谢美国保护香港”及“毋忘初心大游行”。3个游行均获警方“不反对通知书”。周六至周日夜间,警方在与示威者的小型冲突中再次使用催泪弹,为11月24日地方选举来的首次。
不满涉港言论 中国“炮轰”联合国人权高官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巴切莱特在《南华早报》刊登评论文章点评香港时局后,中国官方予以反应,称巴切莱特的说法“干涉中国内政”。
七张图看一周大事
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出炉、特朗普签署涉港法案、伦敦持刀袭击案……花几分钟,看7张图,速览一周大事
香港新生代区议员的家乡奋战
香港区议会在创下71.4%的超高投票率后,香港区议员版图有了新的变化。在这次“变相投票”的背后,依旧有许多人在不满意香港政府处理事件的态度之余,选择出来替自己的家乡奋战。
泽林视点:来自香港的清晰信号
上周末结束的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是港人对建制派发出的清晰的拒绝信号。德国之声专栏作者Frank Sieren认为,虽然区议会并无多少政治权力,但若港府延续先前的做法,后果会是灾难性的。
专访:贸易孤立非选项 然而欧洲不能无所作为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教授金策巴赫(Katrin Kinzelbach)从人权政策角度分析了德国、欧盟对于香港局势,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
德语媒体:特朗普为何而签字?
就美国通过法案支持香港民主与人权,德语报刊纷纷发表评论。《法兰克福汇报》认为,北京现在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美国“干涉内政”或有助于打破僵局。《新苏黎世报》指出,特朗普签署法案主要是屈服于国会的压力。
长平观察:“六四”之后的最大成功
美国星条旗正大光明地在香港遍地招展。时评人长平认为,“内政”这块遮羞布被中共用得太脏了,西方社会对它仅存的一丝尊重也正在丧失。
政治不确定性影响香港经济前景
香港民主派在区议会选举中高票获胜,华盛顿方面出台法案支持香港民主与人权。在这一背景下,香港的经济形势今后将如何发展?就这一话题,来自香港的立法会议员、常驻香港的西班牙经济学家、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在柏林举行了一场研讨会。
香港理大13日"围城" 大事记
香港理工大学历经13日的“围城”,警方在进入校园搜查并处理危险物品后,宣布解除封锁。理大校方则基于安全考量,继续关闭校园。
香港居民谈催泪瓦斯“后遗症”:腹泻难止、皮肤干痒
自今年6月以来,港警已发射了超过一万个催泪瓦斯罐。有居住在示威活动地点附近的居民表示,催泪瓦斯给他们的健康带来伤害。
这一夜 他们上街“感恩”特朗普
特朗普总统正式签署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部分香港民众为此举行集会,有默哀,还有歌手领唱美国国歌。
不满港府回应 抗议或再升温
区议会选举前后,香港街头趋于平静。但有分析指,因不满港府在选举后未能做出更多让步,愤怒的民众可能会再次走上街头。
欧盟官员表态支持香港 港民航处共体时艰
11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29日,一访港欧盟官员表态支持香港,不过,他没有明确说出欧盟将采取何种行动表达这项支持。
香港理大解除封锁 港警称搜到逾千危险物品
港警围堵理大的行动进入第13天,警方周四 (11月28日) 派安全小组进入校园搜查与处理危险物品。 港警称未在现场发现留守人士,却找到超过6500件爆炸品与武器。目前理大周围道路已经恢复通车。
德语媒体:美国送给中国的"悬顶之剑"
特朗普签署了香港法案令北京感到愤怒。这对香港到底意味着什么?中方的反应又为何如此激烈?《法兰克福汇报》对此进行了分析。此外,中美贸易战依旧是德媒关注的话题。
中国当局严审查 圣诞信件不放过
香港延续了数月的乱局引全球瞩目。旨在为世界各地孩子们带去快乐的德国一个“圣诞邮局”竟然也感受到了某种影响。
习惯型"背锅侠"!被炮轰后李嘉诚发声
这位北京曾经的红人,如今多次被中国官媒公开怒怼。香港大亨李嘉诚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公开回应针对自己的批评,称自己已习惯了那些莫须有的指责。
《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都有哪些内容?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后,中国方面和香港政府均表示“坚决反对”和“极度遗憾”。那么这份法案究竟有哪些核心内容呢?
香港警察进入理工大学清查
香港理工大学被围12天后,警方周四(11月28日)正式进入校园。警方称,在校内找到汽油弹等燃烧品。警方称相信周五可将校园解封。
特朗普签署《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北京召见美大使抗议
特朗普总统正式签署了上周在美国国会通过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中国外交部和香港政府均发表声明表示“坚决反对”和“极度遗憾”。中国副外长为此召见了美国驻华大使。
默克尔:欧洲对华政策要统一 北约要团结
德国总理默克尔周三呼吁欧洲人在对华问题上采取共同路线,她同时警告不要对中国采取孤立、隔离的态度。在联邦议院的辩论中,这位德国总理也谈到北约的意义以及言论自由问题。
香港红隧恢复通车 警方周四将入理大
受到抗议活动影响的红隧终于修复完成并通车,然而在红隧旁的理工大学还处于封闭状态。警方宣布,周四将进入理大。
中美贸协拼“最后顺产” 特朗普淡化香港问题
中美若达成初步贸易协议,将暂时化解长达16个月的贸易热战。但专家警告,鉴于2020的美国总统大选来临以及第一阶段贸协遇到的阻碍,后续谈判可能会变得更加困难。
香港区议会选举 中国网民怎么看
周末的香港区议会选举结果不出人们所料,泛民派获得压倒性胜利。中国大陆的官方媒体对这次选举结果语焉不详,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尚有不少网民参与讨论发言。
德语媒体:是胜利,也是挑战
周二出版的德语报刊,纷纷就泛民派在香港区议会选举中高票获胜刊发评论。《南德意志报》认为,香港民主派现在面临着重大机遇。《法兰克福汇报》则指出,胜利也是对民主派的重大挑战。《时代周报》则担心,这场选举其实什么也无法改变。
香港中联办主任据传将遭撤换 北京否认
路透社援引内部人士消息称,面对香港的动荡局面,北京正在考虑撤换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同时,为了加强对香港事务的管控,中央政府还将在深圳紫荆山庄设立危机管理中心,负责协调和监督一箭之遥的香港局势。
林郑月娥这样解读选举结果
有人将香港区议会投票视为对香港政府的抗议和对运动的支持。但林郑月娥说,投票结果显示,大多人投票是反暴力。港府处理反修例风波的能力还有多少公信力?
建制派失大片席位 林郑月娥: 不影响工作
25日香港区议会选举开票结果显示,泛民派拿下388个席位,大幅改写政治版图。许多评论认为这次选举相当于市民对港府的一次不信任公投,希望促使政府正视民意,做出改革。然而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最新的表态中说,她已针对五大诉求作出回应。
区议员盼警方撤离理大 林郑吁留守者离开
区议会选举结果出炉当天晚上,泛民派新当选议员进入理工大学,百余人聚集在理工大学外围合唱,给校内的留守者打气。26日理大校方派人进入校园,寻找留守人士并劝吁其离开。
德语媒体:别了,香港
德国《世界报》记者引述美国哈佛大学学者的研究结果指出,香港示威者采用暴力抗争的方式恐怕对达到诉求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德国作家克略博勒在一篇随笔中细腻地描写了自己和家人在香港生活的两个多月的时光,以及最终被迫离开的经历。
“叛逃中国特工”风波继续发酵
卷入风波的中国创新投资公司称其董事已被台湾方面要求配合调查,并强调王立强从来不曾是其员工。台湾民进党主席就相关报道表态。中国予以否认的同时,官媒做出详细分析。
前一页面
第39 页,共106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