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通货膨胀
因货币流通数量增加而使得物价水准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之现象。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央行放宽银根为哪般?
中国政府再一次放宽货币政策是否意味着从“抗通胀”向“保增长”转移?
中国一月份通胀率升幅超预期
德国、中国通胀压力减轻
在德、中等世界大经济体,由于经济增势减弱,通货膨胀也放慢了脚步。
中国通胀趋势减弱
中国通胀回落房租上涨
11月CPI同比增长4.2%,低于此前预期,分析家称这将使得北京政府有能力放松信贷,以拉动增长。
德国与“通胀幽灵”
一个幽灵正在欧洲上空飘荡,一个尤其让德国人惊悚不已的幽灵:通胀。
德国联邦工业协主席警告德国面临通货膨胀威胁
昂贵能源导致德国高通胀
中国经济通胀10月回落
中国通胀势头在今年10月份明显回落,中国政府由此可以进一步采取"微调"措施,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但专家表示现在预言将实行货币宽松政策还为时过早。
中国通胀速度明显放缓
德国通货膨胀率攀至三年来新高
香港市民游行抗通胀
香港市民游行抗通胀
"涨时代"让中国的中小企业苦不堪言
中国物价疯涨让百姓怨声载道,北京政府已经把稳定物价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不仅是普通百姓明显感觉日常各类开销大增,中国的大批中小企业都因生产成本增长而几乎要亏本做生意。
伊朗当局隐瞒通胀指数
"中国的价格失控"
德媒纷纷报道中国通货膨胀率达6.5%、创3年来最高的消息,认为中国政府失去对价格的控制,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中国CPI创新高,加息须缓行?
中国国家统计局本周二公布,今年7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6.5%,创三年来新高。中国政府控制食品价格飞涨的努力显然尚未取得成效。
"中国淹没在投资者的资金中"
《日报》评论认为,中国的通胀日益高涨也和西方的债务危机息息相关,只要欧美还存在危机,投机的热钱就会涌向有利可图的中国,导致货币量继续膨胀、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因此中国对欧洲的援助首先是出于自己的利益……
中国经济增长率仅略微回落
尽管中国政府为抑制通胀率继续攀高减缓了经济发展速度,但中国经济增长仅出现小幅回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其强劲的经济发展数据也令股市欢声一片。
中国通货膨胀达到三年来最高水平
上周末,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六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新苏黎世报》认为,中国提前公布这两项"特别受到关注、被普遍视为很敏感的数据"是"为了预防与股市相关的流言"。
温家宝:应对通胀继续是重中之重
中国高通胀令人担忧
中国物价正在以出人意料的速度上涨,以致政府都开始担心社会失稳。但另一方面,中国央行却不能过快地使经济降温,否则“硬着陆”带来的风险难以估量。
中国通货膨胀再创三年内新高
再度提息应对通胀
周三,中国央行决定再次提高基准利率,这是中国今年第三次、也是2010年10月以来的第五次提息。《德国金融时报》认为,此举是为了对应食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引发的新一轮通货膨胀:
中国通货膨胀问题严峻
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依然严重。物价上涨指数最高的当属食品。这对社会贫困人群造成了巨大压力。为了避免发生骚乱,中国政府正在采取货币回笼等一些必要的措施。
"中国越来越贵"
《德国金融时报》报道说,越来越多的企业抱怨,由于中国的工资成本上涨,廉价生产的优势不再。此外,中国的工资压力越来越大,也势必会在西方国家加速价格上涨,这是来自中国的"新的危险"。
中国政府冷却经济措施初见效
中国政府实施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早前过热的经济增长已显示出冷却的迹象。 据最新调查结果,中国工业生产指数跌至新低点。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家表示,经济增长速度是“可以控制”的。
北京的"价格独裁"与美中对话
《德国金融时报》就联合利华公司被罚款发表社论,认为此举是向外国投资者发出的信号,在中国投资就得听命于北京政府的"价格独裁"。奥地利《金融日报》认为中国代表在华盛顿会谈中"难以回避"人权问题。
北京抗击通胀无果
一些国际经济学家曾充满乐观地宣称,中国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当通胀还是出现的时候,他们又预测这仅仅是短期现象,最晚到2011年初北京政府定能掌控局面。然而事与愿违。三月物价再度上涨。
通胀、增长居高不下
中国未能控制住经济过热。在大规模抑制措施之下,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仍高于预期。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五宣布,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5.4%,是近三年来最高点。第一季度经济增长9.7%。
欧元区通胀超过预期
中国3月通货膨胀超预期
中国央行清明再加息 抑制通胀已成全球话题
中国央行在与通货膨胀作斗争的过程中不得不再次推出货币紧缩政策。希望能够以此来控制市场的流动性,并限制资产泡沫风险。4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于本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最后一天宣布了加息的消息。请听任琛带来的综合报道。
"两会"闭幕 "演出"结束
3月14日,随着中国人大会议的闭幕,历时多天的"两会"结束。两会期间中共高层关于政治改革的不同表态、拒绝司法独立及"两会代表雷人提案"等,依然成为公众热议话题。
China Inflation
中国国家统计局3月11日公布2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4.9%。这一被广泛认为是直接反映通货膨胀的经济指数再一次超过了中国政府的既定目标。不过,中国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目前物价上涨的情况不会对中国社会的稳定造成实质威胁。
经济难题:通胀、内需和海外收购
相比政治改革的避而不谈,本次中国“两会”将焦点集中在抑制通胀和缩小贫富差距方面。中国政府表示愿意为“经济结构性调整”付出一定的代价。同时要求企业加强海外收购。
中国继续为抑制通胀"而战"
鉴于持续上涨的食品和房屋价格,中国领导人打算再次加大抑制通胀的力度。总理温家宝在3月5日"两会"开幕报告中称,控制物价上涨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时,维稳社会、平息百姓不满情绪也被列为中国新五年计划的任务之一。
北京政府表示要加大力度抑制通货膨胀
姚景远:输入型通胀可能成为人民币升值理由
中国出口业在高通胀条件下前景如何?
中国中央政府宣布抑制通货膨胀将是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措施或者已经出台,譬如提高利率、提高工资、再度提高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这一切都会增加中国出口经济的成本。
美联储主席认为美国通胀压力不大
加息抗通胀 短期难见效
中国央行宣布加息,以抑制通胀。然而,老百姓和专家对于这一政策是否会奏效仍抱有很大疑虑。
全球通胀中国是否有过?
2009年出版的《低价中国》(The China Price)一书认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全靠打价格牌。而从去年起,中国各大城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通胀增幅也远远超过政府目标。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担忧,中国的提价,会给他国造成影响。
中国去年GDP增长10.3% 通胀不容乐观
中国2010年主要经济数据于1月20日正式“出炉”。但据中国媒体透露,相关数据已提前一天“泄露”。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与通货膨胀息息相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从"涨时代"到"涨工资时代"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09年中国平均工资增速为两位数。国际劳工组织关于2010年全球工资状况的报告也显示,中国工资涨幅遥遥领先。一些学者却质疑中国的统计结果以及涨工资的直接后果。
控制通胀与赵连海的“公道”
今天是2011年的第一天。香港媒体在辞旧迎新之际,也较为关注过去一年中国形势的回顾。此外,“结石宝宝之父”赵连海的命运也依然是港媒报道的话题。
欧洲奢侈品骄人业绩靠中国顾客
年终岁末,欧洲奢侈品行业的业绩惊人:法国的路易威登手袋供不应求,瑞士的高级手表销售额快速增加。《新苏黎世报》在奢侈品行业采访时,听到的都是同样的回答:
抗通胀,两月内再升基准利率
圣诞节第一天,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中国中央央行两个月内第二次提升基准利率。《维也纳日报》说,这一金融政策措施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和物业价格泡沫":
中国通胀会成为全球风险
欧元危机正让欧洲人伤透脑筋。但德国《证券市场报》(Boersenzeitung)记者撰文认为,欧洲人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欧元危机、债务危机。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为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很可能事关全球经济。
中国社会蓝皮书:老百姓不满意
12月1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蓝皮书》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下降,对未来生活信心忧虑参半,老百姓对政府的首要期望是:降房价。
“通胀”还是“增长”?北京面临艰难抉择
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中国市场基本保持稳定,这曾让西方世界羡慕不已。而现在,全球经济刚刚出现回暖迹象,中国政府却已经开始为景气过热而导致的通货膨胀而感到头疼了。
前一页面
第6 页,共8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