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函集〔10月第21辑〕
2005年10月27日德国之声
飞宇
德国之声的工作人员你们好! 我是一个在德的留学生.平时很喜欢浏览你们的网站,有时也收听你们的网上广播.最近发现你们的主页改版了,总体上很不错,好象还丰富了内容. 不过我从我个人的角度给你们提点意见.
我觉得版面的中间部分,也就是新闻标题栏的部分,给人的直观感觉很乱.我认为原因在于纵向排了三列.读者看每个新闻简要的时候读一句话要换好几行,而且简要也写的很短了.这两点我觉得影响了读者浏览新闻标题和获悉新闻主要内容的速度.
我个人觉得以前老版本在这方面做的更好一些.并且在技术上讲现在的排版方式也是不提倡的.因为我是学媒体信息学的,我们在专业中也学到过,不提倡一句话或一段摘要反复换行的排版,这样会降低浏览速度影响读者对网站的兴趣. 上面是我的个人意见,不知道其他读者是否也和我一样的感觉.
你们或许可以做个网上调查,我觉得这对贵站是有好处的,因为你们有众多的听众和读者. 最后祝贵站越办越棒!
------------------------------------------------
freeboil
以前蛮喜欢德国之声的,但看了时间长了,现在觉得你们报道越来越缺乏客观性,太主观,有些东西看了就想笑,你们是不是在像BBc学习?
以前,中国屏蔽你们网,我还很气愤,现在,呵呵,蔽的好,免得你们影响了没来过德国,没看过外面世界的,思想容易被影响的年轻人,哈哈
P.S. 提醒一句,我真的觉得很可笑,德国已经开始落后了,发现自己在竞争上已经开始力不从心,就开始大喊质量,清朝末期也这么做过。什么是世界工厂的威力,看看以前的英国就知道了。
各位德国之声的中文编辑,不要以为民主就能说社会主义的坏话,民主就是笑一切不民主的东西,看了可笑。。。不要以为会中文就忘了自己的根: ( 没有哪个国家会白白出钱出力帮别人完成民主的,好好想想吧!!
(对了,我保证你们不敢登我的来信)
------------------------------------------------
民族主义
schin_long
读了新的读者来信,觉得有些失望。中国的经济在发展,但这些读者们的思维却越来越不国际化,容不得一点不同的声音,用词激进,不文明的词汇都只显示了发言者的不自信。 对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反馈的又是“人民的声音”。 有些极端的民族主义用词让我看了不寒而栗。我并不认为这种情绪与思维会使一个国家真正进步。
------------------------------------------------
伊拉克死亡清单
10月27日在《德国之声中文网》的“时事风云”栏目上看到了一则题为“伊拉克战争死亡清单”的消息,其中讲道:“自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开始到现在,至少已经有2000名美国士兵丧生,而同时间段内的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数则高达3万人。”面对这份《伊拉克战争死亡清单》,我要做如下评论:
一、2千多条生命;3万多条生命――这些生命昨天还是和我们一样的,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他们有父母、有妻子、有儿女、有兄弟姐妹。今天,这些鲜活的生命却都化为一缕青烟、一杯黄土了。呜呼哀哉!我即为失去生命的伊拉克人感到悲哀,同时我也为失去生命的美国人感到悲哀――同为这个世界上的“人”,相煎何太急!
二、德国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就是说,战争是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采取的特殊手段。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呢?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是:为了铲除“暴政”(集中)推行“民主”。那么,美国发动这场战争、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2千多条生命,还有几百亿美元的金钱),其目的达到了吗?
显然,美国的目的并没有达到――今天的伊拉克并没有通过这场战争而进入“民主”的伊甸园。目前,无论是伊拉克还是美国,在这场战争过后得到的只有一个字:“乱”。
三、也许美国人认为:通过这场战争已经在伊拉克建立起了一个新政权,通过这场战争已经在伊拉克出炉了一部经过普选而产生的新《宪法》,这就是伊拉克走向“民主”的良好开端,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后伊拉克今后就定能大踏步地向着“民主”的方向迈进了。
我看未必。 起码这样认为还为时过早。大家记得,当年的伊拉克就是在“两伊”战争中被美国人武装起来的;大家记得,当年的“塔利班”也是在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时被美国人扶植起来的。可结果呢?伊拉克和“塔利班”并没有走向“西化”、他们并没有成为美国的好朋友反而却成了美国最大的仇家。有一则故事讲道:一个哥哥在痛打自己的弟弟,旁边一个人认为这太不公道,出于主持正义的目的便上去打哥哥,结果呢?弟弟却与哥哥联起手来痛打那个“主持正义”的人,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许推翻了一个“独裁”政权后又会出现另一个“独裁”政权。
你不喜欢“丁香花”就要将它铲除?可须知,铲除这朵“丁香花”后又会生长出另一朵“丁香花”,因为在这块土壤上生长不出你所喜欢的“玫瑰花”。永远铲下去岂不是要累死人的,即便是累死人也是徒劳无益的!
四、由此我敢断言: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民主”铲除“集中”这个目的今天达不到、明天也达不到、永远也不可能达到。这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由相互矛盾着的事物而构成的嘛,“寒与暑、左与右、上与下、前与后、大与小、男与女……”;没有“前”何以会有“后”呢?没有“大”何以会有“小”呢?没有“男人”何以会有“女人”呢?……。那么,没有“集中”何以会存在“民主”呢?
因此,只要这个世界上有“民主”的存在“集中”就绝不会消亡、一万年以后也不会消亡――那时地球上的资源已经消耗完毕了,那时人类需要离开地球为自己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样就很有可能要与其他星球上的文明发生矛盾和冲突。那时,人类为了继续生存也许就不得不用自己手中的“剑”来为自己手中的“犁”开疆辟土、那时人类也许就不得不去打一场宇宙战争。
试想,进行“宇宙战争”难道不需要借助“集中”吗?为了办成打赢“宇宙战争”这样的大事、进而为了人类的继续生存,难道就不需要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吗?
五、通过这份《死亡清单》我想人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西方的“民主”绝不会是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适用的――“爹打儿子”,这样的事情在西方人看来是不讲人权的,这样的事情在东方人看来则恰恰是在讲人权。
“打是亲,骂是爱;雷霆雨露,总是天恩”――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已故的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先生的正确忠告吧:“美国在同世界各国相处时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倾向于用西方民主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国家的政府,用西欧的标准去衡量各国的文化。......我们可以不喜欢独裁或统治,但是对许多国家来说,在目前阶段尚无其它切合实际的抉择。倘若明天早上就在沙特阿拉伯或埃及实行民主政府,其结果可能是灾难的。......坚持把对我们行之有效的结构强加于欠发达国家,对这些国家是没有好处的。明知实质上末必可能,却偏要坚持民主政体的种种形式,那是自欺欺人的伪善。我们要学会少管闲事。”(见尼克松所著>一书,中文版394-395页,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
暂且不论萨达姆有什么罪过,但是有一点我是深信不移的:萨达姆比布什更了解伊拉克的国情,萨达姆比布什更懂得怎样才能治理好伊拉克这个国家。今后的美国领导人如果不弄懂这一点的话、如果美国政府还要继续将他们的“使命”进行下去的话,那么2000多个年轻的美国士兵的生命就算是白白失去了,又何以口口声声的大谈尊重“人权”呢!
六、值得庆幸的是:这份《死亡清单》中没有德国人和中国人――中国有自己的独立的外交政策;德意志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德意志民族是个十分重视理性思维的民族,我相信德国也决不会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而定会坚持自己的独立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