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是由其下辖50个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五个自治领土及外岛共同组成的联邦共和国。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民调:不足半数美国人相信军事实力强于中国
今年七月美国智库进行的一项民调显示,相信美国更具军事优势的受访者已不足半数,不过,相信中国军事实力强于美国的则只有18%。
中国欲购巨额美国液化天然气
在中国拉闸限电,饱受能源危机困扰的背景下。有内部人士称,在能源危机背景下,中国国有大型企业正与美国出口商深入谈判巨额液化天然气 (LNG) 供应合同。
哈佛北京学程迁台 校友:认识中国机会在减少
知名的哈佛大学暑期中文学程“哈佛北京学院”,明年将改在台北举行。曾参加该学程的校友向德国之声分享对于课程迁至台湾的看法。
台美高层频繁互动 北京“严正交涉”
本周内,台湾驻美代表萧美琴连续会晤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商讨深化双边关系的可能性。而北京方面则大为光火,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美国成比特币挖矿最大国
中国在今年6月禁止开采和交易比特币之后,全球挖矿活动骤然下降了近4成。但目前这一降幅已被抵消,美国成了挖矿的最大国。
海军生日 美国议员错用中国产军舰照片
一名美国参议员误用了一艘中国产军舰的照片来庆祝美国海军生日,引发推特网民嘲笑。不少用户指出,每年海军生日时,都会有多名国会议员犯相似错误。不过,中国军队官方宣传部门也时常出现这类“乌龙”。
美国下月初起开放陆路边境
因新冠大流行瘟疫,美国外部边境几乎完全封闭。随着疫情缓和,边境管制放松。11 月起,外国人亦可有条件经陆路入境。
德语媒体:台海冲突和冷战2.0
瑞士《新苏黎世报》撰文分析了酝酿70多年的台海冲突的背景,以及若爆发战争美国驰援台湾的可能性。《慕尼黑信使报》则指出,中国将美国视为一个失败的霸主,正试图阻挠其崛起。
台海局势日趋紧张 中美关系面临考验
台海局势日趋紧张,而中美两国也争先在台湾问题上发出明确的信号。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中美这两个核武大国是否能够把握好分寸,避免擦枪走火引爆冲突。
民调:中俄两国是美国网络安全最大威胁
一项最新发布的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都对美国网络系统遭遇黑客袭击的风险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最大的黑客威胁来自中国和俄罗斯。
核工程师夫妇出售机密 FBI特工卧底取货
美国一对能接触到核潜艇设计最高机密的核工程师夫妇,曾将机密信息储存卡放进半块花生酱三明治或者一个口香糖包装盒,偷偷放到秘密交易地点。他们没想到,取货的人是FBI卧底特工。
前美空军首席软件官:美国在AI上输给中国
尼古拉斯·沙朗(Nicolas Chaillan)曾担任美国空军第一任首席软体官。他在上周离职后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说美中之间的AI之战,中国已取得胜利。
墙外文摘:中国攻台,要有就是一个大动作
有评论认为,中国对台湾的外岛采取军事行动,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都是很大的。如果一下子拿下台湾,它得到的东西就非常大。所以,中国对台的军事动作应该不会是蚕食性的,而是要有就是一个大动作。
撤军后美国与塔利班首次正式接触
美国撤离阿富汗后,华盛顿与塔利班的非官方接触一直没有中断,本周末双方举行了第一次正式会谈。会面地点还是老地方——卡塔尔首都多哈。
媒体:美国企业参与中国转移新疆维族劳工
关于中国新疆地区的强迫劳动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的辩论仍在继续之时,路透社报道称,美国遥控器制造商环球电子公司与新疆当局达成协议,将数百名维吾尔族工人运送到其位于中国南部的工厂。
美国:加州制止严重漏油
空荡荡的海滩,沙子里黏稠的黑色小球,海水里渗漏的污油,美国南加州正对抗一场可能会严重影响观光的环境浩劫。
德语媒体:台湾正为中国入侵做准备
台湾国防部认为,2025年两岸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将大幅提升。《法兰克福汇报》指出,对大国中国而言,武力攻台绝非毫无风险。
美国核潜艇撞上“不明物体”中方:美方故意隐瞒
美国潜舰碰撞发生在上周六(2日),但时隔数日才对外公布, 媒体报道称这是为了“康涅狄格号”有时间返回关岛基地。美媒引用海军官员说法称,相信中国并未造成这次碰撞事件。中国外交部则指责美方“故意拖延和隐瞒事故详情”。
应对北京威胁 美国中情局成立“中国任务中心”
中情局局长伯恩斯曾称中国是“一个可怕的独裁劲敌”,并称中国正在加强窃取知识产权、镇压人民,并在美国国内建立影响力。
美国军队秘密驻台湾逾一年 训练海陆士兵
美国官员证实美军在台湾驻军,并训练台湾地队的小型部队,而白宫和五角大楼官员则拒绝就美国军队部署发表评论。中国外交部已经迅速回应,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
德语媒体:德国新政府如何同中国打交道?
如何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将是德国新一届政府的外交重头戏,毕竟“以外贸政策取代外交政策”的默克尔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历史上的长津湖战役
1950年11月底、12月初,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长津湖地区,中国军队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极寒天气下,美军完全撤离了半岛北部,而中国军队同样也没有完成全歼美军陆战一师的战略目标。
华盛顿签发新禁令 给中国核电厂断供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政府不久前签发了一项新的禁令,暂停向一家中国大型国有核电公司提供核电厂运转所需关键材料,反映了华盛顿对中国生产积累核武器的担忧。
不再保密 美国公布核弹头储备量
美国国务院周二公布了该国储存的核弹头数量,这是四年来的第一次。此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拒绝公开这一数据。从总量上来看,美国和俄罗斯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核武打击力量。
拜登:与习近平谈及台湾 双方会遵守相关协议
两岸局势因中国军机近日频繁“扰台”而更加紧张。拜登在发表此谈话前,华盛顿要求北京停止胁迫台湾,北京则重申反对美国干预。而这次拜登口中的协议是指什么呢?
中美试图重建沟通渠道 杨洁篪赴瑞士会见沙利文
据知情人士向《南华早报》透露,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和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本周将在瑞士举行会谈。针对美国贸易代表戴琪的对华贸易政策演讲,官媒《环球时报》刊发社评呼吁“考虑用非贸易战胁迫方式与中国共商解决问题”。
蔡英文:台湾若落入中国手中将是一场灾难
台湾总统蔡英文在最新一期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刊文,强调台湾对于民主道路的坚持,以及可以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面对来自北京的威胁不断加剧,她发出警告,“若台湾沦陷,将是区域和平以及民主联盟体系的灾难”。
华盛顿向日本新首相重申安保承诺
日本新任首相岸田文雄当地时间周二(10月5日)同美国总统拜登首次通电话后表示,日美双方确认将努力增强同盟关系及区域合作,应对来自中国和朝鲜不断加大的安全挑战。
戴琪揭对华贸易政策 左手喊对话右手续施压
戴琪说,愿意与中国沟通,并预告未来几天会与中方代表刘鹤对话,但为了让北京全面履行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会持续对北京施压。有专家分析称,拜登政府基本延续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并不令人惊讶。
朝韩恢复通话 金与正是“和平使者”?
近来,朝鲜不断发出和解信号。而平壤当政者金正恩的胞妹金与正显然是这一切重大举措的主要操盘手,她的目的是要促成朝韩峰会。
德语媒体: 美中争斗 欧洲靠边站?
《世界报》呼吁,德国不能再一味地“闷声大发财”,而是必须在地缘战略方面做出更多贡献,否则必然会越发依赖中国。《新苏黎世报》则叹息,欧洲只能在这场地缘战略争霸中充当配角。
两名美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医学奖
诺奖委员会官方周二揭晓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朱利叶斯和帕塔普蒂安两位美国科学家因为解释了“热、冷和触觉压力是如何引发人体的神经脉冲,从而让人们感知和适应这个世界”这个问题而获此殊荣。
墙外文摘:从维园烛光到巧克力与鱿鱼丝
有评论认为,尽管支联会近年备受本土派批评,其实仍不减香港人支持八九民运与悼念六四事件的正当性。在新形势下,如何令香港不会失去八九民运与六四记忆,成为一道属于香港人的难题。
美国数百城市抗议堕胎法
美国六百多座城市举行抗议游行,反对强化堕胎禁令的计划。本周一,联邦最高法庭将在华盛顿就得州堕胎新法做出裁决。
七张图看一周大事
德国大选结果出炉,中国限电引发关注,高管落马……本周还发生了哪些大事,请看图集。
美国违约倒计时?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如今,这个问题已不是天马行空的畅想,而是华盛顿的悬头之剑:如何避免美债违约。否则,这将带来灾难性的违约后果,算是美国“自残”。也有专家警告,目前这种险象环生的情况可能让中国坐收渔翁之利。
美政府在最后一刻避免停摆 仍可能爆雷
美国新的财政年度从本周五开始,之前必须通过预算,否则美国政府将面临停摆的威胁。在最后一刻,美国国会达成了一项协议,但是最大的问题目前尚未解决,美债违约的风险仍未解除。
紧张关系下的美中两国举行军事高层对话
美中两国军方举行了第16次美中防务政策协调对话会。美联社分析认为,这看起来像是美中两国在关系持续恶化的背景下取得的一个小小进展。
在台协会:美国会继续致力于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
在美台高官共同出席的一次活动中,一名美国高级外交官表示,美国将会继续致力于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
潜艇纠纷落幕 法国大使返回美国
法、美双边关系尚未完全和谐。欧美关系亦然。不过,欧盟高层在表达同法国的团结后,仍然希望保持现有的对美关系。 美国总统拜登也亲自打电话向马克龙解释。
冲突摆一边 美欧新平台剑指北京
美欧贸易关系因为特朗普的钢铝税而受到打击,虽然拜登政府已经暂停但没有撤销这项关税。最新的“美欧贸易和技术委员会”上,双方先强调合作以对抗共同的竞争对手。
贸易与技术:美欧结盟能否抗衡中国?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科技强国,欧盟和美国希望跟上脚步。但新结成的“贸易和技术委员会”却可能面对分歧,而且之前的类似努力也并没有带来完全令人满意的效果。
民调:逾四成美国人支持协防台湾
一份最新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希望美国提升外交参与,多数人希望减少美国在海外的驻军。此外,逾四成受访者认为,若中国对台湾发动攻击,美国军队应保卫台湾。
客座评论:孟晚舟获释,美国遏制中国的难度增大
拜登同意释放孟晚舟,主因还是管控美中关系本身及其面临的国内窘境。政论家邓聿文认为,这并不表明中美从此迎来阳光,双方对抗的本质和态势没有改变。
美国将军米利:与中国密电是受高层指示
美参谋长米利在听证会上说,与中国军官通电话是在长官的指示下进行,并说当时中国已越来越担心美国可能展开攻击。而他针对在阿富汗保留少数军力的说法则与拜登相左。
被中国禁止出境的华裔美籍姐弟已返美
自2018年以来被中国禁止出境的一对美籍华裔姐弟周末返回美国。据报道,中国当局禁止二人出境是为迫使其曾担任银行高管的父亲返回中国面临经济犯罪的刑事指控。
孟晚舟回国 “中国赢了”?
“孟晚舟赢了!华为赢了!中国赢了!”在孟晚舟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乘坐政府专机归国后,中国社交媒体上沸腾了,这被看作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一位加拿大专家则对DW表示,这场博弈没有赢家。
中媒称孟晚舟获释或缓解双边关系 加国专家看法不同
中国官媒称孟晚舟和加拿大公民获释,各自返国,有助于缓解中美及中加关系,但有专家分析,“信任已经消失”。双边关系还能回到过去吗?
中美“不太可能发生军事冲突”?
一段时间以来,针对中美在南海、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担忧升温。不过一个中国军事智库近日指出,尽管中美存在大量分歧和广泛竞争关系,但是两国之间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仍然较低。
北京“人质外交”奏效? 孟晚舟事件传递出何种信息
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完成了一项高风险的“换囚”活动。被控诈欺的华为孟晚舟以及两名遭到中国关押的加拿大人分别获释返国。有评论认为,两名加拿大公民获释,背后传递出的信息令人不安。
前一页面
第76 页,共200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