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纳粹名画事件
德国警方在艺术品收藏家古利特(Cornelius Gurlitt)位于慕尼黑的公寓中总共发现1406件艺术品,其中大部分是价值连城的顶尖级大师作品。而这些艺术品的来历以及今后的归属成了疑问焦点。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德国极右翼选项党首次赢得区议会选举
德国民粹主义政党选项党(AfD)首次赢得区议会选举。在所有主流政党都支持另外一位候选人的情况下,选项党候选人塞塞尔曼(Robert Sesselmann)周日在索纳贝格(Sonneberg)的选举中获胜。
两座纳粹“跨步马”雕塑展出引发争议
希特勒政府委托艺术家们制作了数千件艺术品,用来宣传纳粹政权的力量。其中包括两座“跨步马”青铜雕像,而它们现在将在柏林的博物馆展出,引发了舆论争议。
德国左翼激进派人士被判入狱
因对新纳粹分子发动多次袭击,现年28岁的左翼激进派人士Lina E. 及其同谋被德累斯顿地方法庭判处监禁。
纳粹政权:从焚书,到烧人
九十年前的五月十日,德国大小城市内,到处都可以看到焚烧"非德意志"书籍的熊熊火焰,这些书籍当中包括著名作家托马斯·曼,艾里希·玛丽亚·雷马克以及埃里希·凯斯特纳的作品。
只有一辆坦克参加的红场阅兵
5月9日,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游行庆祝“胜利日”,这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普京将其在乌克兰展开的军事行动同二战相提并论,并把俄罗斯描述成西方势力的受害者。乌克兰方面称,普京的比较是滥用共同的历史为侵略辩护。
乌克兰首度庆祝“欧洲日”冯德莱恩第5次访问基辅
5月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抵达乌克兰首都基辅,这是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冯德莱恩第5次访问基辅。一天前,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将每年的5月9日定为“欧洲日”。
一位前东德黑人警察的传奇故事
他令人难以置信的传奇人生,被迪士尼公司的流媒体平台搬上银屏。德国系列剧《萨克森:迟来的正义》,讲述了一位前东德黑人警察在德国统一后从媒体明星到国际逃犯的传奇故事。
联邦宪法保护局加强对选项党青年组织的监控
从2019年开始,"青年选项"就已被列为嫌疑对象,现在则升格为"定性右翼极端势力"的组织而受到监控。
不应忘却的历史:华沙犹太人起义八十周年
八十年前的这一天,被德国占领军强制关进隔离区的华沙犹太人发动起义,起义最终遭到德国占领军的残酷镇压。这也是纳粹统治时期,最大规模的一次犹太人起义。
纽伦堡审判的最后一名检察官去世
参与上世纪40年代末期纽伦堡审判的检察官本杰明·费伦兹去世,享年103岁。他是纽伦堡审判最后一位去世的检察官。
台湾推中正纪念堂转型 专家忧做半套
台湾行政院宣布30日将成立专案小组讨论中正纪念堂转型,然而该场馆的改名及驻场卫兵等相关议题仍多有争议。台湾人权专家向DW解析,该小组实施转型的方向恐有失焦之虞,专家为何有此担忧?中正纪念堂的转型又为何迟迟未有定论?
长平观察:那些“自毁人生”的脱口秀演员们
勇敢的脱口秀演员是“自毁人生”吗?时评作家长平回顾了纳粹德国时代的喜剧——可能和很多的想象不同,那些大多是“不关心政治”的“简单娱乐”。
长平观察:正在消失的民间脱口秀表演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民间的政治“脱口秀”反而失去舞台。时评作家长平认为,原因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不再需要否定毛泽东来获得掌权的正当性。
伪造“希特勒日记”内容终见天日 为纳粹洗白?
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伪造“希特勒日记”在被尘封40年后,经过识别整理被全文公开。研究者指出,伪造者除了图财贪利,还在“创作”中夹带个人意识形态目的。
索菲·绍尔:一个少女的反抗之路
纳粹政权自以为控制了青少年的思想,然而索菲·绍尔却不愿意屈从,加入了非暴力反抗组织“白玫瑰”,希望能够通过发送传单唤醒人们的良知,反抗希特勒。80年前,她和哥哥汉斯·绍尔被纳粹政权送上了断头台。
发有关“言论自由”博文引热议 德驻华使馆怎么说?
德国驻华使馆近日发表有关言论自由的一则帖子,提到德国驻华使馆通常保留微博下的评论,即使是不那么友好的评论,并试问网友“这些关于德国的不友好的评论,您是否也可以用来评论中国和中国政府?”该贴引发热议。
斯大林格勒战役与第六集团军的覆没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希特勒想攻取斯大林格勒并从而改写历史,没想到却自取灭亡。这场战役中,共有14万5千名德军士兵毙命,被俘的9万多人中只有6000余人得以生还德国。
遭微博网友批评 德使馆反问:能否评论中国政府
德国驻华大使馆微博上一篇关于言论自由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文中提到,德国信仰言论自由,但会删除仇恨以及为大屠杀辩护的言论。德国驻华使馆也向网友提问:这些不友好评论,是否也能用来评论中国政府?
当年德国是否能阻止希特勒上台?
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成为德国总理,改变了世界历史。那么当初人们是否可以阻止这件事发生?柏林的一个新展览对此展开思考。
莫忘历史:用AI辨识犹太大屠杀幸存者
二战期间,约600万犹太人遭到纳粹杀害,其中超过100万人的身份依旧不明。如今一项AI技术可以帮助辨识这些受害者以及幸存者的身份,让家属从老照片中找到亲人。
纳粹对性少数的迫害多年来被遗忘
性少数群体在纳粹统治时期曾遭遇过最严酷的折磨,他们被监禁,被送到集中营,强迫做最苦最累的劳工。从今以后,德国纪念纳粹受害者,他们也将是其中一员。
97岁前纳粹秘书不满有罪判决 提出上诉
被以“协助谋杀罪”判处两年监禁缓期执行的97岁德国妇女伊尔姆加德 F.提出上诉。伊尔姆加德 F.曾在二战期间一所集中营担任文职雇员。不久前德国一地区法院裁定,当年她的工作有助于纳粹集中营的负责人有系统地杀害囚犯。
97岁前纳粹集中营秘书被判缓刑两年
伊策霍地区法院认定97岁的伊尔姆加德-F.犯有谋杀从犯罪,她曾在施图特霍夫集中营担任纳粹指挥官的速记员,被认为是谋杀了一万多人的共犯。
土豆泥与番茄汁:以艺术品为目标的气候抗议活动
为了提升对气候保护的重视,积极分子们用土豆泥和番茄汁做武器,对一些享誉世界的艺术品发动攻击。莫奈、达芬奇和沃霍尔的作品无一幸免。
反犹主义:为何如此根深蒂固
反犹主义有许多表现形式。有时候人们甚至会在自己身上有所发现。反犹主义究竟是什么?那些持续数百年的偏见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何区分对以色列政府的合理批评和赤裸裸的反犹主义?我们就这些问题请教了犹太民众,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如何感受反犹主义,并试图解释为何反犹主义如此根深蒂固,难以消除。
德国气候保护团体“扰民”行为犯众怒
攻击名画、将手黏在艺术品上、路中央静坐瘫痪交通……德国的气候保护团体以愈来愈激烈的手段进行抗议,他们认为只有“戳到痛处”才能让人正视问题。但他们这样做要面临法律后果,民众对这样的作法也评价两极。
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遭袭
维梅尔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成为气候保护人士最新的袭击目标。经检查,玻璃后面的这幅画作没有受损。3名比利时男子被警方逮捕。
环保人士向莫奈名画泼土豆泥
继梵高名画遭泼番茄汤之后,存放在德国一博物馆的莫奈名画《干草堆》也被泼洒了土豆泥。环保组织希望借此引发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因为“气候变化的后果将让艺术品一文不值”。
“灵魂的脚印”:纪念那些死于纳粹屠杀的幼小生命
在二战期间,有大约600万犹太人遭到杀戮,仅仅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一地,就有100万以上人被杀害,其中将近四分之一是儿童。
长平观察:国家为什么要羞辱人民?
清零政策带给中国民众的感受之一是羞辱。时评作家长平分析认为,“辱民”是历代专制者统治人民的基本权术之一。
俄罗斯一学校发生枪击案 已造成至少13人死亡
本周一,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首府伊热夫斯克一所学校发生校园枪击案。目前已造成包括7名儿童在内的13人死亡,至少21人受伤。
《希特勒的女孩》:揭示英国贵族与德国纳粹的关系
一本新出版的历史著作探讨了上世纪30年代英国贵族与德国纳粹政权之间的密切关系,警示人们今天的民主危机与当年的国际局势有诸多相似之处。
"亚速营"成员会被送上法庭吗?
乌克兰独立日之际,基辅担心,俄罗斯会选择这一天对被俘的乌克兰士兵展开"审判秀"。乌克兰方面称,任何针对被俘士兵的死刑判决都是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波兰悼念华沙犹太人被害80周年
1942年7月,纳粹的党卫军发起行动,系统地杀害华沙的犹太人。周五(7月22日)波兰举行了悼念这场大屠杀受难者的游行。
争议不断 乌克兰驻德大使终被免职
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乌克兰驻德大使梅利尼克频繁抨击德国总统、总理等高官,认为柏林长期与莫斯科过从甚密、没有全力支持乌克兰。此外,梅利尼克屡屡赞扬涉嫌反犹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班杰拉,在波兰、以色列等国也引发巨大争议。
言论引发争议 乌克兰驻德大使或"奉调回国"
乌克兰驻德大使梅尔尼克无疑是德国目前受关注程度最高的外国使节。此前有关乌克兰纳粹历史的表述引发广泛争议后,梅尔尼克的驻德大使生涯可能将被画上句号。
驻德大使言论起争议 基辅政府出面澄清
因多次语出惊人,梅尔尼克显然是目前关注度最高的驻德外国使节。近来他对乌克兰民族主义历史的表述,又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不满,以至于乌克兰外交部都不得不出面澄清,试图缓和局势。
德国活动家发起众筹保释逃票者
根据一条纳粹德国时期的法律,未买票搭乘公共交通是一种犯罪行为。德国每年有数千人无法支付罚款而锒铛入狱。但活动人士认为这是针对贫穷者的法律。有人因此在网上发起众筹,保释无力支付罚款的逃票者。
行纳粹礼 英格兰球迷在德被捕
在慕尼黑举行的一场英格兰对德国队的比赛前,有英格兰球迷因行纳粹举手礼被逮捕。此前,英格兰队教练曾警告同胞不要在客场“丢人”。
在德国骂人“纳粹”犯法吗?
在纳粹政权的统治下,数百万人死于大屠杀、战争,希特勒和第三帝国犯下滔天罪行。因此把他人和纳粹做比较极具侮辱性。在拥有言论自由的德国,朝着别人喊出“纳粹”,这一行为是否犯法?
化仇恨为“蛋糕”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街头艺术家Cibo利用自己的手艺,将内容阴暗的新纳粹涂鸦转变为色彩明亮的蛋糕图画——这就是意大利式的浪漫?
乌克兰战争背景下看“解放日”
77年前的5月8日和9日,随着纳粹德国的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结束。俄罗斯将5月9日看作是胜利日,并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普京也利用这一纪念日进一步加大战争宣传。
终战日和母亲节:拜登夫人突访基辅
在5月8日纪念二战结束的日子,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再次谴责俄罗斯的侵略暴行。同一天,美国第一夫人“闪电”访问基辅,与泽连斯基夫人共度母亲节。
大国梦魇:德国还有哪些“第三帝国”建筑
纳粹时期的实体印记在德国已经不多了。那个时代遗留的一些庞大建筑,则从侧面见证那一段沉重历史。如何对待这份遗产,对后人来说是个难题。
91岁老人:躲过了纳粹暴行却命丧于俄军入侵
80多年前,奥比德科娃在马里乌波尔(Mariupol)的地下室躲避纳粹。由于俄军入侵,这位91岁的老太太今年再次躲进地下室。她当时在大屠杀中活了下来,但现在却因俄罗斯的围攻而死。
究竟什么是“种族灭绝”?
数天前,美国总统拜登指控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乌克兰实施“种族灭绝”。这一指控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争论。那么,“种族灭绝”这个词什么时候使用是正确和恰当的呢?
德国警方搜捕极右团伙
德国警方周三凌晨采取大规模行动,针对多个右翼极端组织展开了搜查行动,行动中共有四名嫌疑人被捕。
TikTok被指在德国审查“彭帅”、LGBTQ和纳粹词汇
根据一份报告,风靡全球的中国社媒平台TikTok对包含某些术语的帖子进行屏蔽。TikTok则表示,这是其算法缺陷所导致的。另一项研究指出,TikTok算法导致用户会收到有关乌克兰战争的假新闻。
施瓦辛格喊话普京:"你现在就能停止战争"
三月17日,好莱坞影星和前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发布视频,表示作为俄罗斯人民的朋友,他必须要说出真相,那就是乌克兰正在发生人道危机。
亚速营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武装力量?
在乌克兰港口城市马里乌波尔,抵御俄军入侵的主力是亚速营。对于这支武装力量,人们众说纷纭,因为其成员当中有很多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甚至也包括极右翼势力。
前一页面
第2 页,共14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