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石油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许多重要化工产品的原料。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俄被判刑石油大亨求助欧洲人权法庭
俄罗斯前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目前被关押在西伯里亚的监狱里。他及他的生意伙伴雷贝德夫被分别判处八年徒刑,理由是逃避国家巨额税款。而人们普遍认为霍氏是政治原因被判刑的。现在霍氏向斯特拉斯堡人权法庭递交了诉讼状,希望该法庭能够给俄罗斯政府施加压力,释放自己。
石油管道事务进展甚微
中俄两国领导人北京会晤的重点是能源合作,德语媒体普遍注意到,中国虽然在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方面有所斩获,但在铺设西伯利亚至中国的石油管道问题上却没有取得进展。
非洲石油前景成为德国议题
目前,非洲的石油生产即便在德国也成了政治议题。原因之一是鉴于油价飙升,德国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就是非洲在未来的石油供应方面将扮演何种角色,第二个原因是,尼日尔三角洲危机以及目前世界银行和扎得间的矛盾足以显示,非洲绝非石油贸易中的理想伙伴。本周三晚间,柏林召开了有关非洲产油国发展前景的讨论会,联邦发展援助部长维乔雷克措伊尔女士以及非洲发展银行新任行长唐纳德-卡贝鲁卡是最重要的谈判代表。
欧中何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上周周末,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维也纳与欧盟轮值主席、奥地利外交部长普拉斯尼克女士商谈中国与欧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包括欧盟对华武器禁运问题。奥地利的新闻报就此写道:
伊朗令美国左右为难
美国情报专家内格罗彭特在向参议院情报委员会阐述目前美国和世界的威胁时总结说,基地组织是最大的威胁,其次就是伊朗:“伊朗拥有核武器,并且能够将其安装在导弹上,这令人十分担忧。”
禁运始终是一件钝器
有关伊朗核争议,该国总统继续抬高挑战调门。上周六,艾哈迈迪内贾德公开呼吁伊斯兰国家将经济作为武器,对付西方。这位伊朗领导人的威胁是否应予以重视?
沙特国王首次访华,两国加强能源合作
周一,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签署了一系列能源合作的协议。双方认为,这将开启两国经济合作的新篇章。这是阿卜杜拉自继位后首次访问中东以外的国家,周一他在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举行了会谈。
沙特国王访问北京,围绕石油谈外交
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周日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3天的访问。3天的成行主要安排在北京。这是沙特于1990年同中国建交以来国王首次出访中国。中国靠拢沙特,为的是确保该国的石油供给。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避免直接挑战美国。
伊朗油气对世界多重要?
伊朗是一个石油及天然气储量都十分丰富的国家。很多国家的能源都依赖伊朗的石油出口。但由于伊朗缺乏现代化技术,它的石油产量与它的储量十分不相符。目前有许多大的国际康采恩都有在伊朗投资的愿望,但鉴于政治原因望而却步。
面向能源和资源的中国外交政策
伊朗核计划引起的国际纠纷正在升级,美国和欧盟准备把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作为拥有否决权的安理会成员国,中国的立场引人注目。商报注意到,中国与伊朗关系良好,中国15%的石油来自伊朗,2004年中伊签订的“世纪大买卖”更可以保证中国获得25年石油和30年天然气供应:
中国今年四大外交开局有一个名字:石油
进入2006年来,中国外交发动或处理的四大开局全部与石油有些关系。1月9日,中日关于共同开发东海油气田的非正式谈判举行; 1月9日,中国外长、副外长分别与来访的伊朗副外长详谈;1月11日,李肇星访问非洲六国,1月13日,中国首次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1月12日,印度石油部长抵达中国,随后在中国签署了5个石油合作协议。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综述如下。
石油部长访问中国探索印中能源共同战略
从本周三开始,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开始对中国访问。在今天与中国政府官员的交谈中,艾亚尔试图为中印两国未来能源保障寻找共同战略。德国之声中文广播记者综合报道如下。
印度石油部长访华,试图缓和能源争夺
*
西伯利亚石油管道即将全面动工
*
经济发展快车亟需石油驱动
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大国的发展速度能与中国相媲美。截至20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提高四倍,为此,中国亟需大量石油。目前,中国大约40%的原油需求依赖于进口。为了摆脱对世界原油市场的依赖,中国目前积极寻找采油合作伙伴,俄罗斯、中东、北非和南美富藏石油的国家和地区均为中国争取合作的对象。
回味无穷的2005年世界石油市场
据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总署估计,明年石油价格还将继续攀升。2005年欧洲原油的平均价格达到每桶55欧元。下面是德国之声记者就2005年石油价格波动的情况撰写的一篇回顾报道。
欧佩克主席考察中国石油需求
世界上没有一个经济大国的发展速度能与中国相媲美。截至20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提高四倍,为此,中国亟需大量石油。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是世界原油市场油价攀升的原因之一。目前,中国大约40%的原油需求依赖于进口。为了摆脱对世界原油市场的依赖,中国目前积极寻找采油合作伙伴,俄罗斯、中东、北非和南美富藏石油的国家和地区均为中国争取合作的对象。
对手变队友:中印联手收购石油公司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能源市场上的死对头。本周三有报道说,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国有石油公司携手收购了一家叙利亚石油公司38%的股权。这是中印两国之间第一次在国际上联手竞标成功的案例。
中哈输油管道开通意味着什么
12月15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开通了第一条输油管道。按计划,长达1千公里的阿塔苏-阿特劳输油管道投入运行后的第一阶段每天输油量将达19万桶。分析家们认为,这是中国在获得石油供给方面逐渐将重心从中东和东南亚转向中亚的重要一步。德国之声记者就此采访了苏格兰邓迪大学的能源专家安德鲁斯.斯彼得博士(Dr Philip Andrews Speed)。
世贸峰会吵闹不休,中国做壁上观
作为世贸新成员国,中国并不积极参与世贸组织部长级香港会议的讨论。南蒂洛尔报互联网版认为,这是因为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后,不得不忍痛大幅下调关税,现在正处于过渡阶段。该报写道:
中哈石油管道实现跨国对接
生意就是生意,道德是另外一回事
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继而爆发海湾战争之后,对伊拉克的国际制裁措施开始生效。而石油换食品计划的诞生旨在减轻伊拉克人民的痛苦,允许伊拉克通过出口限量石油满足国内居民对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但最近数月来,有关石油换食品计划腐败案的批评之声愈发响亮,据称在这一人道援助计划框架内有大量贿金流入伊拉克。本周四,这一事件的调查委员会将在纽约公布相关调查的总结报告,证实种种指责的确属实。
“石油换食品”报告出炉
66个国家的2200家公司卷入伊拉克“石油换食品”的丑闻。这是联合国独立调查小组在周四发表的最终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报告指出,这些公司贿赂了侯赛因,以便获得贸易合同。
一周港媒:香港形势、上海购房新规定、马六甲海峡安全
过去一周内,香港政府公布的第五号政制改革报告书在民主派人士中引起了极大争议;中国国内经济方面,上海购房将有新的外汇规定;另外,中国石油运输干道-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风险问题,也是香港媒体关心的内容。
中国可以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中国可以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
新三国演义:中俄印角逐哈萨克斯坦
蕴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哈萨克斯坦成了中国、俄罗斯和印度企业的角逐场。三国的石油公司都想收购在加拿大挂牌上市的哈萨克斯坦石油集团-哈石油,但同时加拿大政府也表示在这个问题上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怎样将境外石油安全运回国?
中俄能源合作基本格局已经确定,对此香港媒体十分关注。另外,中日东海问题第三轮谈判再次无果而终。中日东海问题到底如何解决,中国对日政策到底应有哪些新思路?
俄罗斯同欧盟在伦敦举行峰会
周二,莫斯科代表将在伦敦展开同欧盟为期一天的高峰会晤。会谈的主要议题是围绕简化签证手续、伊朗的原子计划以及俄欧双方继续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可能性。
买的起车烧不起油—节能势在必行
自行车王国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警告说,随着中国不断走向现代化,对于石油进口的依赖会越来越大。
核察问题弃权,中国可能得伊朗石油回报
*
中国将建首个联结俄罗斯的私营输油管
*
丽塔迫使美国重新考虑能源政策
飓风丽塔不断接近美国墨西哥湾海岸,导致数百万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德克萨斯州的道路一度出现堵塞现象。自然灾害对美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美国东南部沿海地区 有多家石化工厂。
油价只会继续上涨,替代能源是出路
来自德国的联合国环境署主任托普费尔在柏林出席一次会议时指出,美国的飓风灾难给人类的教训之一是:我们必须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性。他还认为,环保与经济增长并不矛盾。
美银行警告全球能源危机近在眼前
美国高盛投资银行近期警告说,“卡特里娜”飓风可能会引发全球性的能源危机。
德国援助美国抗灾,指责石油康采恩落井下石
美国遭受严重飓风灾害之后,德国总理施罗德表示将向美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严厉谴责石油康采恩的价格政策。
中国石油密使悄悄潜入美国“后院”
美国一向把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后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更为看重拉丁美洲丰富的资源。拉丁美洲每天开采的石油占全球开采总量的9.2%,其中石油输出国组织创始国之一的委内瑞拉对国际原油市场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报注意到,中国正在悄悄打入拉美石油工业:
世界油价攀升,中国经济面临双重打击
世界油价持续居高不下,连创新高,势必会遏制中国经济奇迹的继续发展。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持续影响。
中国暂时取消石油出口退税
*
油价高启中石油赢利甚丰
*
反美国遏制,中国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计划斥资近42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这将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公司金额最高的一次,也是继中海油收购美国尤尼科失败后,中国石油资源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反美国遏制角力中的一个胜手。
哈萨克石油公司接受中石油高价收购
*
“石油”成为中国外交的主线
中国已经晋升为亚洲地区仅次于印度的石油管道外交国家。对于能源和燃料的饥渴明显影响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致于和印度这个曾经的对手都可以握手言欢。
日中东海油气勘探权争议加剧
国际能源总署降低石油需求预测
据国际能源总署(IEA)公布的消息,今年全球石油需求成长将比预期减缓。周三,国际能源总署降低了先前的预测,将2005年全球每日计划耗油量下调到8388万加仑,比原先的预测量减少了41万加仑。
中海油傅董一个电话令美国振荡
加利福尼亚中午时分,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总裁专机刚要起飞前往泰国,总裁查尔斯.R.威廉松接到了一个电话。来电人是中国中海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这个电话注定要在美国掀起一番大浪。
尤尼科石油公司考虑有条件接受中国竟购
*
尤尼科并购战—石油政治不分离
面对中国海洋石油公司高价并购美国尤尼科公司的意图,美国国会一些议员惊呼美国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世界报就中美两国在石油问题上的战略对抗写道:
中国最大民营石油企业登台亮相
油价过高逼使中国推迟扩充石油储备
*
胡锦涛踏上“石油之旅”
*
前一页面
第16 页,共18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