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世博会想到的
2010年6月1日我所在的城市还没有听说有谁去游览上海世博会,即使有老百姓说起世博会,也不会有好气,他们认为:股市接连大跌,都是国家把资金从股市上抽走拿去办了世博会的缘故。
花几千亿元开了奥运开世博,哪管那么多下岗失业工人和看不起病的人的死活,这太不公平了!慷慨花纳税人的钱,花老百姓的血汗钱,粉饰太平盛世的和谐,炫耀中共官员的政绩,营造万国来朝的氛围,圆百年梦想,与今天中国社会的现实是否协调?是否值得?
150多年的世博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经济史、文化史、科技史,人类文明的脚步声清晰传来。英国是世博会的发源地,然而,陶醉于第一次世博会的人还远远不能想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另一面:河流日益严重污染,绿色日渐减少,迫使人们对机器的狂热中清醒,开始反思工业化的弊病。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世博带给英国的不仅是工业的突飞猛进,更是一场思想理念的变革。同样的,世博会也震荡了中国的晚清王朝。
最初参观了美国费城世博会的中国官员对西方精良的机器赞叹不已,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的优越性也印象深刻。1873年中国第一次组团参加维也纳举办的世博会,第一次像一个大国受到尊重,从而激发了清朝政府对世博会的兴趣。随后几十年的参展经历拓展了中国人的视野。从世博会开始的启蒙种子,逐渐成为工业救国的实践,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发展经济、科技,进而带动教育和政治的进步。我想,当时处在内忧外患的中国能够兴起"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多少是受了增进交流的世博会的影响吧。但是最终也没有挽救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因为它不愿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
清王朝参加世博会的代表团官员,据说精通英文,谈吐和礼仪完全西方化,但脑袋后面依然垂着的长辫子,着实令人可笑。今天我们上海世博会的主办官员,远比大清王朝的官员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他们要是能剥下共产党人的画皮,剪去束缚他们心灵的长辫子,真正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也就不负花如此代价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了。
作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