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台湾追思,北京告别和汉城进化
2005年2月7日香港《信报》本周刊登文章,题目是《近期两岸微妙互动新模式?》。文章说:“最近,两岸关系中接连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春节包机顺利起飞,二是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八点”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三是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和秘书长李亚飞代表汪道涵飞赴台湾,参加辜振甫先生的公祭仪式。三件大事各有其玄妙之处:首先,春节包机虽是个案,但实际上已具备直航元素,而且生发出一种“民间出面,官方首肯”的新模式,亦即两岸民间互动在一些非原则性、非战略性的事务性议题上,采取一定程度的战略模糊;其次,贾庆的林讲话系统阐述了大陆最新对台政策思路,其中不乏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战略思维;至于孙亚夫和李亚飞赴台,则更是具有微妙色彩,因为两人同时兼有国台办的高级职务,从而使得这次台湾之行虽不具有官方色彩,但却留下了想像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信报》的文章写道:“上述三件大事,从发生的时间点上都不是预先设定的,但是如何操作却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也有着更为宏观的战略背景。具体来说就是时间上的偶然性和逻辑上的必然性。这些逻辑背景实际上涉及到中美关系以及台湾和北京内部发生的微妙变化。……无论是北京、台湾还是美国,最近似乎都有意缓和两岸局势。虽然“一中”前提尚未在两岸之间确立,但这同时并不影响双方在一些民间事务性问题上的微妙互动。因此,如果说贾庆林讲话是北京对台思路的宏观表述,其中蕴藏着北京的柔性对台思维,那么春节包机和“双亚”赴台,则正好是实施这一柔性思维的理想个案,从而也生发出两岸微妙互动的新模式。”
文章最后写道:“当然,这一模式能否成功,尚需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北京需要胆识,二是台湾不能挑衅。举例来说,若春节包机起飞后,陈水扁忽然公开表示这是国际航线,那便是毫无诚意的公开挑衅。至于未来走向,似乎可以看出三个趋势:第一、“一中”原则仍是北京对台在原则性问题上的基本前提;第二、“一中”原则同时不影响双方民间的互动,一些非原则的、事务性的互动,如此次的春节包机和辜振甫公祭仪式;第三、两岸官员不排除借助合适的契机和时间点,进行某种程度的非官式接触,由此生发出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微妙模式。”
中国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最近访问拉美,《亚洲周刊》是为数不多的随行媒体之一。该刊资深特派员王健民在最新一期《亚洲周刊》发表文章,题目是《曾庆红谈赵紫阳及中国今年五大要务》。文章说:“曾庆红在一月二十九日访问委内瑞拉那一天,刚好碰上赵紫阳遗体火化的日子,他藉着与当地华人会面,以及与香港记者餐叙的机会,首度公开评价赵紫阳,并细说了委内瑞拉总统办公室里挂着一幅“颇有意思”的历史油画,似乎在暗示他对历史的尊重。”
文章写道:“(虽然北京高层均刻意回避有关赵紫阳离世的问题,但在这次曾庆红中南美洲行程中,似乎是很难避得了。……表面上看来,曾庆红对赵紫阳的评价与中国大陆官方新华社说法的基调差不多,但他却是北京最高领导层在赵紫阳于一月十七日去世之后,公开表态的第一人。其实,就在一月二十九日当天下午,曾庆红在会见并与委内瑞拉当地华人合影之后的讲话中,便透露了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讯息。他在讲话中介绍了他在当天上午与查韦斯总统会谈时,参观了总统办公室的情况。曾庆红说,查韦斯总统办公室的墙上挂了多幅反映委内瑞拉独立革命时的油画,但其中一幅却颇有意思,画中的人物,曾经是南美的解放者、委内瑞拉国父西蒙.玻利瓦尔的一位战友,但他后来却背叛了革命,“跑到美国吃西餐、喝红酒去了”。但直到今天,总统办公室照样悬挂着他的油画像。……曾庆红认为,譬如某些事情如果不触及法律,他都可以做,因为“大家都要依法办事”。但他却没有解释,既然要依法办事,既然赵紫阳问题不触及法律,赵紫阳也并非刑事犯罪分子,当局为什么要把他软禁了将近十五年,直到他离世。”
香港《苹果日报》本周发表署名“张华”的文章,题目是《究竟叫“汉城”还是“首尔”?》。文章说:“南韩首都汉城(Seoul)市长李明博上月十九日宣布,正式把汉城中文名字定为“首尔”。李明博解释说,选用“首尔”是因为这个中文名的发音接近韩语,并取其“一流城市”之意。……中方一直都不置可否,既没答应,也没公开否定,而中国民间社会的反对声浪则异常高涨:你有改名的自由,我也有用不用的自由。 ……韩国城市都有标准的中文名字,只有首都Seoul例外用纯粹韩文。这次“改名”是韩国首次为首都取一个中文名字,“首尔”的发音跟韩语接近。至于舍弃沿用多年的“汉城”,是因为很多韩国人都不知道“汉城”就是他们的首都Seoul,因而出现很多混乱的状况。这是韩方的解释。中国当然不认为这么简单,这牵涉到很复杂的历史因素和中韩关系。公元一三九四年,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定都汉阳,并改名为汉城;二十世纪初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后,汉城又改名为京城,直到一九四五年大韩民国独立后才改名Seoul,但没有官方的中方名字,中国则以古代的“汉城”称之。由于古代的韩国受到中华文化的很大影响,并曾是中国的藩属,采用“汉城”意味对韩国在文化上、心理上还有一定的优越感。”
文章写道:“北京市的英文名字的“进化”,与这次“首尔”的纷争有点相似。以前英国把“北京”译作“Peking”,而拒绝中共建国后用汉语拼音写成的“Beijing”,以示与中共划清界线。但是,当全球多国都改用“Beijing”,英国人近年才逐步采用。可是,现在才纠正,代价当然更大,因为累积文件、地图等资料都较五十代时多很多,而且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过渡。 中国呢?笔者以为,中国以坦荡荡的君子胸襟,改用“首尔”也没甚么大不了,既可释疑解虑,表达善意,让邻国明白中国的崛起不会威胁他们。况且,早晚都是要改的,早改不是比晚改好吗? ”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