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调查还是民意操纵?
2002年9月19日大选前,德国的民意调查市场生意兴隆,有关选民政治倾向的预测统计层出不穷。本周三(9月18日),也就是离星期日大选还有三天,德国的两家主要的民意调查所分别公布了最新的民意调查。
柏林的FORSA研究所预测执政的社民党再升两个百分点,得票率达40%,而反对党联盟党原地踏步,得票率为38%。因此,如果人们相信FORSA,执政的红绿联盟将得以连任。
而位于南德博登湖畔的阿伦斯巴赫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是联盟党得票率为37.3%,社民党为37%。该研究所得出结论说,联盟党和自民党的黑黄联盟将取代红绿联盟。
大选预测:数字仅供参考而已
九月份以前的大半年中,各种选民投票倾向调查的结果都显示德国要“改朝换代”,社民党自己也被这些数字压得喘不过气来,执政的日子似乎可以掰着指头数了。
谁知当大选进入冲刺的最后三星期后,各家公布的大选预测则突然显示社民党风头重新压倒了联盟党,正所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而联盟党似乎是抓到手的鸡又飞走了。
虽然这些民意调查结果只是虚拟统计,但是这些数字的政治分量却不可小觑。受到这些数字的鼓舞,社民党和绿党已经开始眉开眼笑,嘲笑对手“高兴的太早了”,而联盟党则有些象热锅上的蚂蚁,越来越沉不住气,以至于在大选还有几天时连出昏招,例如炒移民法的冷饭和在伊拉克问题上摇摆不定。
那么,这些预测数字到底是怎样得出的?它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大?在德国众多的大选民意走向调查中,最著名的就是两个公法电视台的预测,即电视一台的“德国走向”和电视二台的“政治晴雨表”。这类调查是一种抽样调查,抽样规模一般是随机抽选的1200多名选民,提问方式是电话问答。统计学上认为,这一抽样调查基本能在整体上反映德国选民投票倾向,对于大党来说,其误差率为2.7%,对小党来说,误差率为1.4%。
要回答这类大选预测的有多可信这一问题,至少要考虑如下问题:
1. 调查的情境是假设的,因为其问题是虚拟的,即“假如本周日大选,您会选哪个党?”
2.大选预测总是在高参选率条件下做出的,因为很多被抽样提问的人在现实中可能根本不会去投票。
3.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回答,各家民意研究所的调查结果会受到提问方式的不同、调查人员的素质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4.加权问题:为了使抽样更具有代表性,统计学技术上会把不同的被调查对象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分量,即乘以不同的系数如1.2或0.9等。例如,假如抽样中18到24岁的妇女为100名,而按照实际人口比例应该为120人,那么这100名妇女的答案就会被乘以加权系数1.2。这就是说,120名这一年龄段妇女的投票倾向被100名给代表了,而这缺席的20名妇女的投票倾向可能明显与那100名有偏差,原因可能是她们因为职业关系经常出差,没有进入抽样的基数人口,可以预料,职业女性的政治倾向很有可能与家庭妇女有很大的不同。
5.统计学上允许的2.7误差率对实际大选结果的影响已经是很大了,2.7%选票的差别完全可以决定一个党派是否能成为执政党。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误差率为2.7%,那么说社民党超过了联盟党两个百分点可能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民意调查机构有没有倾向性?
以上说的是民意调查方法上可能带来的偏差。实际上,学者们普遍认为民意调查者本身的政治倾向性也会影响调查结果。
例如,临近大选,社民党似乎施了什么魔法得以“起死回生”,而德国媒体近来对此的经典分析是东部水灾给了红绿政府赢得民心的机会,第二次电视辩论中施罗德发挥出色,而斯托伊贝尔则黯淡无光。
但是有学者和媒体却认为民意调查本身就影响了民意走向,起到了“自我实现的语言”的效果,本文开头提到的两家民意研究所得出不同结果就是一个例子。
有文章分析说,柏林的FORSA研究所与施罗德政府关系不一般,其所长是社民党党员,社民党上台后给了该研究所66万欧元的合同,占政府民意研究项目经费的三分之一。因此,有人怀疑FORSA研究所刻意为社民党造势,它“做”出的大选预测有意识地让社民党胜过联盟党,从而间接影响了那些尚举棋不定的选民的选举倾向,结果是果然有更多的人“弃暗投明”,心中的天平开始向社民党倾斜。相反,阿伦斯巴赫研究所从社民党政府只拿到了很少的“活儿”,所以它的调查结果明显不利于社民党。虽然这些都是猜测,但这至少说明民意调查结果受到调查者政治倾向本身影响的可能是存在的。
最可信的抽样调查是在投票后
同样是大选结果预测,大选投票后的抽样调查就非常可靠。投票后的抽样统计有两种,一种是对刚投完票的选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另一种是对实际选票的抽样统计。
前一种是在200到300个选区随机截住刚从投票站投票出来的人进行当场提问,如投了谁的票,本人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根据这一调查,大选当晚就可以对选民的投票行为进行较为准确的描述和分析。
后一种抽样调查在投票站关闭后十几分钟就开始了,各大电视台差不多每隔一刻钟就要随着选票统计进度而更新一次,整个过程充满悬念,激动人心。一般来说,这一抽样选票统计的第一批数据就很准确,误差率一般不到1%,也就是说,投票站关闭一刻钟的功夫,大党派的命运就差不多见分晓了,而只有那些小党派的命运还要等选票统计过半后才能大致定局。
投票后的抽样统计之所以准确,原因就是统计调查的对象是实际的选民和选票,抽样样本也比大选前的预测大得多。
投票站一关门,那些大选前的预测可以说就是分文不值了。到那时,根据大选结果的不同,有的民意研究所会因为预测准确而声名大噪,而有的则注定了要倒牌子。不过,倒牌子者自然会立即抛出一大堆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没有出现他们预测的结果。当然,信不信由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