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导人,不无争议的政治家,对当今中国政治、社会仍有深远影响。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斯大林给刘少奇看的是德国爆炸片?
两年前以一本《希特勒的炸弹》大胆提出“纳粹政权在灭亡之前已经拥有核武能力”的德国历史学家莱纳•卡尔施语不惊人死不休,继续向读者讲述扑朔迷离的历史情节。1949年7月,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访问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观看了一部据称是苏联核爆炸场景的影片。但苏联首次成功进行核试验是在1949年8月29日。那么,斯大林给中国人看的究竟是什么片子呢?对此,德国学者有一个新解。
读者来函集(2007年8月第3集下)
下集内容有:毛泽东是中国的大救星、陈水扁、中俄军演,遏制美国?化解中日矛盾关键在于中国、斯皮尔伯格应当完成北京之行等。
巫氏父女合写历史:沧海一滴泪,云霄一羽毛
近二十年来,以个人记忆来投射历史影像的纪实文学频频诉诸笔端,其中代表作品有《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张戎,1991);《红杜鹃》(闵安琪,1994);《往事并不如烟》(章怡和,2004)等。回忆是一种主观行为,而且受制于视觉广角和思维纵深的局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一本个人传记都是对还原历史全貌的一种可贵的补充。而巫氏父女合写家国之痛,大“巫”小“巫”落玉盘,雏凤清于老凤声,实属文坛奇观。
政治家弗朗茨.施特劳斯之子被判无罪
看着他的照片你就会想起一个人来。是的,他跟他大名鼎鼎的父亲,当年与毛泽东会晤而参与了中国外交新纪元塑造的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然而,他的名气却是由一个世纪大案而来。几经波折,法院于2007年8月6日判他无罪。德国之声记者综合报导如下。
德国诞生了左派党
德国从2007年6月16日起又多出了一个政党 - 左派党。当日举行的该党成立大会上,党代表推举拉封丹和比斯奇为党主席,这是保证历史的延续性,因为左派党是由社民党分离出的劳动与社会正义党同前东德的民社党合并而成。
十七大政改:民主还是良政?
海外媒体近传中共十七大不但要进行政治改革,而且改革路径已经曝光。其实,中共的政治改革除非采取“自杀式改革”的英勇手段,并没有它路径可走。“和谐社会主义”不能作为一种新型民主理论,它既不是中国社会现实的适当描述,也不是一种政治体制的理想目标。
左派党难阻德国旋风到阿富汗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3月30日拒绝受理左派党反对德国侦察机前往阿富汗执行任务的宪法起诉,联邦军旋风式军用侦察机可以随时启程了。
新的危机威胁尼泊尔
去年,尼泊尔政府与毛派反政府武装签署了和平协定,结束了双方之间多年来的血腥内战。但是如今,新的危机又在威胁着喜马拉雅山脉下的这个君主制国家。尼泊尔东南部特莱土著民不久前开始举行示威,要求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
毛泽东113周年生日中国中央不庆祝
尼泊尔结束内战开始新纪元
尼泊尔七党联盟政府与“毛派”反政府武装当地时间11月21日晚在首都加德满都签署历史性和平协议。协议将允许毛派武装参与政府,从而结束已经导致一万三千多人死亡的血腥内战,也有可能导致有着238年历史的尼泊尔君主制度的结束。但是,人们仍不能排除内战再起的可能性。
文革结束30年反思历史仍是禁区
30年前的10月6日,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了,文革后期权倾一时的“四人帮”被拘留,继而受到隔离审查,这一天也成为文革结束的标志之一。然而在30年后的这一天,在中国大陆的媒体中找不到任何有关这一事件的内容。有分析家指出,这反应了中国领导层缺乏客观反思这段历史的意愿。
奥地利左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
奥地利社民党在昨天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出奇制胜地战胜执政党人民党,成为奥地利第一大党。古森鲍尔(Alfred Gusenbauer)领导的社民党在选举中获得35.7%的选票支持,比人民党高出1.5个百分点。
读者来函集(2006年9月第3辑)
毛泽东逝世三十年,对他的回顾仍大江东去,浪淘不尽 。这期间德国之声刊载采访毛泽东前秘书李锐的全文,并专访了德国总理中唯一会晤过毛泽东的施密特。对于毛泽东的批评,是“盗世欺名”,还是还历史以真相?且看读者如何评说。
德国之声采访李锐全文
本网9月9日毛泽东去世30周年之际曾刊登专访毛泽东前秘书李锐的摘要,很多读者来信希望看到采访全文。现刊出全文以飨读者。 采访中李锐的精彩语录:“我认为比尔盖茨就是最好的共产党员,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共产党员”;“邓小平是毛泽东最喜欢的两个人中间的一个”;“胡锦涛比江泽民控制得还紧啊”;“毛泽东这个人物你还得研究几百年”;“中国的情况,只要经济不乱来,慢慢发展”。
德媒体看毛去世30年
最近几天,德语媒体就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纷纷发表文章,新苏黎世报认为,“千百万中国人在文化革命期间受尽了苦难,今年夏天是‘文化大革命’发动四十周年。如果广为赞颂毛,可能会引发这些人的批评。虽然共产党的纲领和声明仍然引用毛的思想,但实际上居于第二位的邓小平理论重要多了。在富有活力的现代中国,引用毛的思想不过是虚伪的口头表白而已。但在老一代人和吃了亏的人们头脑中,情况完全不同,他们很容易怀念毛的时代。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谈毛、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施密特曾于1975年到北京会晤毛泽东,也是唯一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87岁的施密特今年九月底将推出专著“邻国-中国”,其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明显有别于西方主流观点。
学者、海外华人谈毛泽东其人其事
德国波鸿大学东亚政治学院的辜学武教授和内蒙古反对派领袖席海明与德国之声记者一通讨论20世纪颇有争议的革命家毛泽东。
中国为什么不愿意改变对毛泽东功过三七开的定论?
提起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独裁者,人们经常把毛泽东和斯大林、希特勒等人相提并论。毛泽东出生在湖南一个农民的家庭,后来成为中国革命大海航行的舵手,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他塑造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本周六是毛泽东逝世30周年的纪念日。虽然毛泽东的后人,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走上了现实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毛泽东留下的影子今天在中国仍然存在,这不仅仅是因为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仍然悬挂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天安门城楼上。
专访德国前总理施密特
值毛泽东去世30周年之际,德国之声中文网记者赴汉堡访问了前德国总理施密特。施密特曾于1975年到北京会晤毛泽东,也是唯一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这位已87岁的老人今年九月底将推出专著“邻国-中国”,其中关于中国崛起的观点明显有别于西方主流观点。
中国不能公开评论毛和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去世三十周年之际,中国政府没有举行纪念活动,也没有人提到三十年前的这一天意味着文化革命的结束,大多数中国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日子。相反,毛泽东的肖像成了打火机、手表、提袋等日常用品的装饰。商报记者在北京观察到以上现象后,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30年后评毛泽东:往事怎能如烟
功过七三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其人的官方评价。对于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拿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的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毛泽东来说,听起来并不是恭维之言。
李锐:解决中国的问题要“慢慢来”
九月九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辞世三十周年忌日。三十年后红星仍然照耀中国,毛泽东的思想影响无处不在。中国从官方到民间,不约而同地举行一场场大大小小的纪念活动。曾任毛泽东秘书现年89岁的老共产党员李锐接受了德国记者的采访
30年后的自由:讨论浴室瓷砖颜色
毛泽东去世30年后的中国,天安门广场上依旧熙熙攘攘,看不到了蓝制服灰制服,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鲜艳各式各样的新潮服装。来自中国各地的游客满面笑容地在广场上拍照留念。马路对面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泽东画像俯瞰过往的车辆行人,一切似乎都已改变,一切似乎仍然存留
尼泊尔和谈—胜利在望
中止谈判三年后,尼泊尔毛派游击队和新政府重新开始和谈。过去数年里, 尼泊尔政局动荡,流血冲突和抗议活动不断发生,国王权力大幅受到削弱。如今,长达10年的冲突有望结束,尼泊尔人民终于看到了曙光。
华辰收回拍卖毛泽东母本像计划
华辰收回拍卖毛泽东母本像计划
文革,那场持续10年的浩劫
1966年5月16日,毛泽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将中国推入为期十年的文化浩劫和恐怖之中。那时,提起中国,世界人民无论如何也不会联想到她的经济实力,以及充斥国际市场的廉价产品,而是红卫兵和毛主席语录。40年后的今天,文革已被人淡忘,年轻一代的中国新新族类更是对文革缺乏起码的了解。
本周末,三峡大坝全线贯通
对中国的三峡建设工程历来争议颇大,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论据和论证看似都颇为在理。一方将这项耗费了13年时间的工程上升到祖国荣誉和民族骄傲的高度,另一方则认为,三峡工程100多万移民和为环境带来的变迁将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目前还难以逆料。本周末,三峡工程的建筑部分将告一段落。
四十年够不够反思文革?
姚文元今春病亡,“文革浩劫”满四十周年,而中国媒体沉默异常。是不许说,不堪说,还是不敢说?
中国在尼泊尔的矛盾立场
在中国的西南邻国尼泊尔,毛派武装正在按照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闹革命”。星期日新苏黎世报注意到,中国对邻国毛派分子的活动不感兴趣:
北京启动社会改革?
中国政府开始关注民工命运-试验由下而上社会改革
尼泊尔反对党进退两难
尼泊尔反对国王贾南德拉的示威活动仍在继续。同时毛派游击队也发动了攻势。今天他们袭击了加德满都东100公里城市绍塔拉的市政府。他们同样要求结束王朝的统治,但却要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尼泊尔反对党目前受到示威群众及国际社会两方面的压力。
两会评述:中国改革遭遇左派狙击
在中国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前夕,本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搁置了物权法草案。据德国之声记者在北京的实地观察,人大常委会这一不寻常的决定源于一位北京大学教授日前发表的公开文章。结果,不仅下周即将召开的人大会议将因此黯然失色,中国25年的改革进程也在左派狙击手的冷枪下显得踟躇不前。
“换换口味”:中国封闭国内极左崇毛网站
喻东岳获释—昔日美编变废人
德国外长周四结束了对北京的访问。他在访问期间对中国的人权问题,对中国严格监控因特网问题提出了批评。周三异议人士喻东岳被提前释放。外界推测,喻东岳释放是胡锦涛访美前夕的一个姿态。
向天安门毛泽东像掷彩蛋者于东岳获释
尼泊尔选举—枪杆子里的伪民主
本周三,尼泊尔开始地方选举。国王贾南德拉和反对派开始较劲。这是大约一年前贾南德拉国王夺取政权以后,尼泊尔第一次举行选举。由七个政党和毛派武装组成的政治联盟呼吁抵制大选。反对派在大选前针对国家安全力量的袭击造成多人死亡。上周日,毛派武装下令举行一个星期的总罢工,以阻碍大选进行。观察家担心,按照这样发展形势,尼泊尔的局势可能更加严峻。
毛泽东的“晚年悲剧”? ──评“毛学”之一
德国之声特约作者周德荣对“毛学”下了一番功夫。在他发来的第一篇“毛学研究”中,初步探讨了关于毛泽东“晚年悲剧”的说法。毛泽东是“晚节不保”吗?
全球工业毛创造值中国超过了德国
尼泊尔毛派再停火
本周一,尼泊尔毛派反叛力量正式宣布结束为期四个月的停火。毛派游击队领袖普拉昌达指责军队对他们怀有敌意,并拒绝结束对他们的军事行动。 去年九月,反叛力量提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停火,为寻找结束内战创造机会。去年12月,停火被再延长一个月。尼泊尔为期九年的内战已经导致至少12000人丧命。该国各政治力量指责政府在过去的四个月中没有为实现和平创造条件。
韶山开建纪念馆-毛泽东是贫民的希望?
对于任何人来说,研究中国20世纪的历史都无法回避毛泽东这个名字。对于他的评价始终存在争议,张戎在她最近出版的毛泽东传记中将这位共和国缔造者描述成冷血的独裁者,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有不少人依然将毛视为圣人,顶礼膜拜。12月27日,中国新华社宣布,中国将修建一所毛泽东纪念馆,以纪念他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
中国向尼泊尔提供武器镇压毛派
邵佳一周记(62):教练是否应该给我首发机会?
教练毛勒尔是否应该给我首发机会?这个问题其实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我的几个队友私下里问我,口气里有几分打抱不平。还有慕尼黑当地媒体跟队的几个记者,他们似乎也有同感。
邵佳一周记(61):等待一年获得首发,我没有浪费机会
对一个球员来说,最美丽的风景是上场比赛和进球,前几天我是这么想的,而今天晚上,我真的感受到了这一美妙时刻。当我再次用任意球为球队首开记录时,我心里很清楚,教练给了我机会,还好,我没有浪费这个机会。
韶山行:今人如何评说毛泽东
在张戎和丈夫哈立德新著“毛泽东传”中,毛泽东被描绘成一个残忍而又冷血的大屠杀者。该书称,至少有7千万中国人的死亡要算在他的账上。但在中国却没有人要听这样的言论。毛泽东在他的家乡韶山象神灵一样被供奉着。每年来这里拜谒的人超过100万。
邵佳一周记(58):中国队不会被德国队打垮
上星期的一场病最终还是让我错过了本轮德乙比赛,在去客场比赛前,教练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不带我去波鸿。
《毛:鲜为人知的故事》震惊德语媒体
由英籍华人作家张戎及其丈夫、英国史学家何黎岱撰写的毛泽东传记“毛:鲜为人知的故事”德文版本周在德语国家出版发行。明星周刊在介绍了张戎夫妇的写作过程后写道:
张戎:鲜为人知的毛泽东是怎样写成的
旅居英国的华裔女作家张戎同丈夫、史学家何黎岱沥尽12年心血,完成卷帙浩繁的毛泽东传记:“毛 – 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这本书的德文版出版之际,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张戎女士。张戎女士谈了写书的过程和其中一些要点,并希望引起史学家们的争论。
邵佳一周记(53):热身赛进两球 难改替补命运
位于慕尼黑南郊的斯坦贝尔格湖,是游客必看的景点之一,因为传说中的巴伐利亚州最后一个皇帝路德维希在这里跳水自杀。碧绿的湖水清澈见底,成群结伴的野鸭天鹅无忧无虑地戏水嬉闹,引得游客注目观看。如果有好心情的话,这里的风景一定会让你赏心悦目。
毛泽东与可口可乐的后代征服西方博物馆
当柏林的普丽丝+奥克斯画廊(Pruess & Ochs)老板亚历山大•奥克斯被问及对第一次接触中国艺术的记忆时,他提到一位剪纸艺术家,还有受中国《易经》影响很大的现代作曲家约翰•凯吉(John Cage)。那是1992年的事。仅仅5年之后,奥克斯就在北京成立了画廊分部。
英国前首相希思逝世:是他将英国领入欧盟
英国前首相希思于上周日在家中逝世,享年89岁。作为西方保守政治家,希思的历史功绩在于将英国领入欧洲大家庭,直到最后,希思一直是统一欧洲的坚定支持者。对中国人来说,可能还有人回忆得起七十年代访华时与毛泽东会谈的为数不多的西方政治家希思。
前一页面
第12 页,共13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