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态度会软化,欧元可能会疲软
2002年9月26日这一宽限的动机是什么呢?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葡萄牙这四个欧洲国家有破坏欧元稳定准则的趋势。其中德法两国是欧元区两个经济最强的国家。截止2006年应降低到几乎为零的年债务额,目前就应当保持在各国国民收入总值3%以下的水平。否则相关国家就会接到来自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的蓝色警告信。但欧盟委员会目前也已经认识到,为欧元区设计的,今年经济增长率达1,4%的目标和对明年经济增长达3%的期望一样,显得过于虚无缥缈了。较低的经济增长意味着税收下降,各项社会公共福利支出上升。德国还额外承受着东部洪灾地区带来的财政负担。
当然,所有成员国都急于作出保证,此举不会从字面上和本质上侵犯马斯特里赫特稳定及增长计划。2004年实现预算平衡的目标是建立在自愿协议基础上的,2006年的目标继续有效。但各方心里都清楚,日期拖延越久,目标就越难达到。而且各国都应当明白的是,他们这样做会重新引发关于稳定及增长公约的讨论。
持批评意见人士早就说过,稳定公约是为稳定而稳定,僵化地按照稳定标准办事只会把事情搞糟。稳定标准制定于经济繁荣时期,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欧洲国家如果在当今时代被迫勒紧裤带,结果最终是扼杀本国经济增长的幼苗。
稳定准则的支持者们也找到了充足的理由。他们说,稳定准则使经济状况迥异的欧洲国家彼此协调,有章法可循。这从以往和现在来看,对维护欧元的稳定并使之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世界储备货币都是必要的。欧洲国家的劳动,社会和税务法千差万别。如果对他们在利息和债务方面放手不管,他们就会象从口袋里放出的跳蚤一样各奔东西。欧元稳定就会因此而告吹。
也许双方都有道理,稳定准则的功能是维护欧元的持续稳定。但政治家也是人,他们希望再度当选。他们没有在90年代末经济繁荣时期为坏年头作好准备。多数欧洲国家的问题在于,他们在支出方面陷入了无可救药的困境。任何一位希望再度当选的政治家都不敢出面精简庞大的官僚机构或停止向早已陈旧过时的经济部门提供补贴。而翻修一条街道或新装修一所学校之类的工作都可以拖延到下一年进行。
稳定准则的批评者至少有一条无懈可击的理由在手,那就是,如果欧元区成员国被迫为维护稳定而牺牲投资支出,那么稳定准则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他们这样做等于扼杀了本国的一切经济增长力量,经济有下滑的危险。恰恰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国家需要投资扶持经济,并可以从增长的税收中获利。必要情况下,债务额可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3%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