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推出新计划吸引全球大学生
2004年10月13日1987年,欧盟推出了一个名为“埃拉斯墨斯(Erasmus)”的计划,宗旨是加强欧盟内大学生的交流。“埃拉斯墨斯”是荷兰哲学家,欧盟用这个名字作为计划名,也是取这个名字头两个字母可以理解成“欧洲”之意。这个计划在欧洲的推行是成功的。现在的新计划叫“Erasmus Mundus”,那是更进了一步,因为mundus在拉丁文里的意思是“世界范围的”。顾名思义,“世界埃拉斯墨斯”计划是吸引全球大学生来欧盟国家学习。今年秋季,第一批该计划的奖学金生已经来到欧洲大学。
克莉斯蒂娜.特莱特尔小小的个子,结结实实的,长着一抹坚韧的嘴角,她乐于助人,尤其是帮助那些逃离饥饿和战争区域的人。在她的家乡加拿大,她学的是医学,将来她想为“无边界医生”组织工作,为此,她寻找一个国际人道援助学的硕士学位。两个大学进入了她的视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德国波鸿大学。
她说:“我先是在互联网上找信息,然后借我本来就打算要做的穿越欧洲的背包游机会,就地更仔细地看了这个大学和它的专业。我不想带着怀疑,在自己没有说服自己的情况下去报名-这件事件毕竟要我投入我生命里的一年半啊!”
尽管一开始有些许无把握,但波鸿这个专业让克莉斯蒂娜.特莱特尔服了。这个专业跟实践结合:比如,在一个学程里,学生非常具体地学习发生地震时或洪水时如何迅速组织起一个援救计划来。这个专业把相距遥远的各种专业结合在了一起,比如国际法,民俗学,管理学。而且,这个专业是用英语教学的。人们在波鸿做的事,是新的,有创新意义的,同时深深的印有欧洲印记。
波鸿大学霍尔斯特.菲舍尔教授说:“埃拉斯墨斯是欧盟的旗舰计划,是挑选出高质量的专业来,提供给来自其它洲的最好大脑。获得了埃拉斯墨斯硕士学位的人,在自己的国家肯定机会看好,无论在美国还是日本还是澳大利亚。”
从欧洲法到林业,从信息学到媒体艺术,欧盟对全欧洲近100个提供给已经获得了第一个学位者的硕士专业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审核,最后只有19个获得通过,也就是说,这19个专业将得到资助。
通过“世界埃拉斯墨斯”这个项目,欧盟要把那一大半流向美国的国际学业尖子吸引到欧洲来。而这是需要欧盟有所付出的:欧洲内的“埃拉斯墨斯”计划奖学金生只得到一点零用钱,而象克莉斯蒂娜.特莱特尔这样的“世界埃拉斯墨斯”奖学金生每个月获得的是1600欧元。
这个计划还另有其吸引力。来自新加坡的“世界埃拉斯墨斯”奖学金生凌来说:“我在美国也读过书。我虽然也喜欢那里,但是我觉得欧洲的大学体制更迷人。我喜欢跟来自那么多不同国家的人,跟这么多语言打交道,在这种环境里学习。相比较下,美国的体制相当单调。”
文化的多元性在“世界埃拉斯墨斯”里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专业里必须至少有三个欧洲国家合作;学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至少换一次学校。比如凌来将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去学一个学期,克莉斯蒂娜.特莱特尔将去马赛。最终,他们得到的将是一种新的学位,这个学位在全欧洲得到认可,并且在世界上将成为欧洲的品牌:“欧洲硕士”(European Master)。
但对克莉斯蒂娜.特莱特尔来说,学位不是最重要的。她希望的是,在欧洲建立对她将来的工作有帮助的各方面联系:“不久后我也许将在巴尔干的一个援助营里,或其它任何地方工作,假如我只知道,帮助来自哪个北美组织或者我可以向哪个北美基金会申请钱,那么我的工作顶多只能有一半的效益。假如我除了美洲的UND还了解欧洲体制,我所帮助的那些人将得到双倍的机会。”
此外,波鸿大学正在考虑,跟美国某个人道援助专业合作。具体的说,就是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
(凯尔斯汀.希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