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伽利略”是否干扰了美国的GPS?
2004年2月2日迄今,所有同导航、定位以及通信相关的操作,只要是通过卫星,不论在地球上的哪个地点,都是通过一个系统来完成的。 这个系统就是“全球定位系统”,即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该系统于1978年在美国诞生,毫无疑问,美国在航天定位领域同欧洲相比至少超前25年。
然而,美国这一不容置疑的领先地位现在却受到了来自欧洲方面强有力的挑战。欧洲打出的一张王牌是“伽利略卫星系统”。“伽利略”的研制并不完全在于欧洲要赶上美国,它的诞生的确也是事态所逼。远的不说,就以近年发生的危机和战争为例,每每到了这种时刻,美国方面操纵GPS的机构便做出决定,为了保证和加强GPS的军事用途,暂时关闭它的民用性能,比如关闭高速公路和电话手机对GPS信号的接收。
好比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到了危机时刻,军用与民用的分离是一种忍痛割爱的决定。但它是必须的。一个作战军人或作战小组靠GPS在划定方位,制订下一步前进路线。GPS可以告诉野外作战人员正处于哪一位置。目前,在阿富汗执行任务的德国士兵若是没有GPS,光靠地图的话,面临的困难和危险就要比现在大得多。这套定位系统是现代军事装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美国人的雄心壮志不止于此。他们希望能够扩大GPS的用途,借助GPS的导航功能,提高智能导弹和智能炸弹的投放准确率,让军事轰炸精确程度不差打击目标数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国需要得到新的导航频率,而这一频率目前已被欧洲人为开发“伽利略”而占据。
令美国人感到不安的还有,同GPS相比,“伽利略”防干扰性更强,定位准确性更高:它为物件定位的精确度为1米,而目前GPS的精确度却为20米。
人们喜爱强调GPS和“伽利略”之间的区别,但事实上,伽利略并非只可民用。专家认为,民用还是军用常常只是一个观察者的视角问题。如果“伽利略”系统果真象人们盛赞的那样精确与可靠,将它用于军事目的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只是,使用起来的费用将非常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