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李克强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七位总理。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德语媒体:刘霞、电池、贸易战-德中关系有喜有忧
周二早晨出版的德语报刊,密集关注了正在柏林举行的德中政府间磋商会议。而当天晚些时候出版的报纸,则将评论的重点转向正在飞赴德国的刘晓波遗孀刘霞。
中德总理柏林会谈 美国总统隔岸叫骂
特朗普总统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既惹恼了中国人,也惹恼了德国人。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与德国或者欧洲,是否会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正在柏林举行的第五次德中政府间磋商会议,也许会给出一个答案。
德语媒体:爱恨情仇 皆是算计
美欧、美中贸易战当前,欧洲人是不是应该顺势接过中国人递来的橄榄枝?一些德语报刊认为,万万不可有这种幼稚的想法;还有评论认为,只要欧洲能团结,亲近一下中国其实也无妨。更有别出心裁的观点认为,欧洲人可以拿中国人的示爱去引起美国的嫉妒。
德国经济界呼吁中国开放市场、平等对待
周一,德中政府间磋商会议在柏林举行。德国经济界人士借此向中国喊话,要求其进一步开放市场,并且平等对待本国以及外国企业。人权组织则对德中关系日益侧重经贸表示担忧。
16+1峰会:中国强调不分裂欧洲
在周末召开的中国与中东欧合作峰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北京加强与东欧国家的合作,并不是要分裂欧洲。同时,他还许诺中国将进一步开放本土市场。
地缘政治?经贸合作?“16+1”峰会面临压力
在第七次“16+1峰会”上,中国总理李克强面临艰难任务,既要推进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又要打消西欧国家的疑虑。正值中美贸易“开战”,北京也需要欧洲的支持。
专访:欧洲没必要担心中国
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欧洲,先在保加利亚举行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6+1峰会",随后前往德国访问。对于中国在中东欧地区的积极布局,布鲁塞尔和柏林并非毫无顾虑。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问题专家金玲认为,这样的担心并无必要。
德中政府第5次磋商:靠拢但不热络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即将进行德中政府磋商,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副总裁胡谧空(Mikko Huotari)指出,从种种迹象来看,德中两国逐渐靠拢,但关系实在说不上热络。
德语媒体: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
默克尔结束访华之际,德国媒体不约而同的关注这个问题。因为在两国领导人相互握手、微笑示好的背后,有太多谁都不愿意舍弃的利益和价值观。
默克尔赴中促贸易 探听刘霞遭回避
近日德国与美国贸易关系趋冷,只得转向中国寻求机会。同时,刘霞的自由也备受关注。默克尔会面时两个问题都问了。
探讨“3+1”合作模式 中日韩深化合作
位于东亚的中日韩三国彼此关系错综复杂,尤其是中日关系始终跌宕起伏,但双方同意开设安全热线,将可避免意外冲突发生。
李克强访印 高铁外交成焦点
中国总理李克强一连六天出访亚洲两国。在首站印尼,外界关注中方投资的一带一路高铁项目,会否因李到访而重拾进度。他随后会转赴中日韩首脑会谈,北韩核问题以外,也聚焦李克强任内首次访日会带来甚麽火花。
中日韩领导人东京会 朝鲜问题放一边?
中国总理李克强、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下周三(5月9日)将在东京举行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朝韩关系回暖、半岛局势出现意外转机的背景下,这一会面格外受到关注。
中国:愿参与美国基础建设计划
赵小兰昨日率团赴京参加中美交通论坛,是中美贸易战后第一个到访的美方重要阁员。中方则释放了愿意参与特朗普万亿美元基础建设计划的讯息。
支持小微企业 中国国务院:税负砍半
看准小微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及推进创新创业上的潜力,中国政府近年来推出多项优惠措施,减轻税负和降低融资困难。
人大会议闭幕 重点决议有哪些?
本届全国人大会议中,修改宪法,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是最受关注的焦点。此外中国党政最高领导层的人事变动也颇受瞩目。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要点需要了解?德国之声为您盘点如下。
李克强新闻发布会 关注中美贸易摩擦
本周二,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后,获连任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携四名新上任的副总理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表示,将让中外企业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公平竞争,还强调中美不应进行贸易战,认为美国可以通过放宽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来重新实现贸易平衡。
专访:集体领导被架空 李克强遭边缘化
习近平上台5年来,已经将大量权力都集中到一人手中。而五年前一度被外界认为是中国政治二号人物的李克强,是否遭到了边缘化?今后又会由谁来主导中国的经济政策?德国之声专访了中国政治学者吴强。
德语媒体:自信的债务大国
德语媒体继续关注中国全国人大上释放的信息,尤其是经济政策方面的信息。《新苏黎世报》评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显得更为自信,《南德意志报》着重谈到中国的债务问题,也提到人大秘书长王晨谈修宪。
中国官媒:"国防预算增长目标合理"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开幕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两个数字尤其引人关注:经济增长目标和国防预算。后者的增长为8.1%则引起中国是否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解读。
李克强报告未提“港独”:此时无声胜有声?
李克强工作报告里关于绝对不能容忍分裂国家的内容,时事评论员认为这是针对台湾及香港的“独立”倾向,在警告台湾及香港等有可能存在的独立势力。
新目标——稳增长保就业 增军费促强军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2018年GDP增速目标为6.5%左右,低于去年6.9%的实际经济增速。今年中国的国防预算则增长8.1%,高于去年和前年的涨幅。GDP增速目标为何继续保守?新增国防预算将用于何处?
十三届中国全国人大开幕 世界关注中国发展
今年3月5日至20日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近年最长的一次人大会议。会中讨论决议将影响中国未来政治与经济发展关键方向。
泽林视点:北京在东部的新集团
在匈牙利举行的"16+1"峰会上,中国继续扩大对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影响。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Frank Sieren)认为,布鲁塞尔坐视北京压缩欧盟的行动空间。
欧盟官员:欧洲要团结一致面对中国
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领导人会晤之际,德国社民党和联盟党籍的欧盟政治家呼吁,在和中国的关系上,欧盟的态度要达成一致。
聚焦南海:习近平宣示和平 李克强推动谈判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内发声明宣示南海的和平与稳定,总理李克强则在马尼拉推动与东盟开启《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
美商务部长打头阵 筹备丰硕成果在望?
今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将借前往菲律宾、越南出席美国-东盟峰会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机访问中日韩。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周一访问北京时表示,美国期待特朗普总统的中国之行取得丰硕成果。
习、李新闻联播“隐身” 北戴河暗流涌动
种种迹象显示,中共在避暑胜地北戴河举行的党内高层会议已经召开。由于今年是换届年,今夏的“北戴河会议”格外受关注,被认为将涉及十九大上的人事和决策安排。
中国有能力守住风险底线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主张并同气候变化进行不懈的斗争。
欧中峰会:贸易谈不拢 气候靠边站?
在气候保护议题上,“欧盟中国肩并肩,齐心对抗美利坚(特朗普)”大概是不少人的良好愿望。但在刚刚结束的欧中峰会上,这样的场景最终并未出现,而其原因与气候变化无关。
德语媒体:突如其来的欧中爱情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出席欧中峰会之前赶往柏林,同默克尔总理就数周后的20国峰会做协调性会谈。而特朗普总统"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以及即将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使得德中高层会晤增添了新的分量。
特朗普靠边站:德中主演“老友记”
默克尔与特朗普话不投机,却与来自北京的伙伴越走越近:在与中国总理李克强会晤之后,默克尔甚至表示希望“有朝一日”欧盟能与中国开始自由贸易谈判。
铲除贸易保护主义 欧中达成共识不易
有关特朗普总统将宣布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消息,将中国和欧盟推上了捍卫人类气候目标排头兵的位置。不过,尽管有这一共同目标,但在经贸问题上,欧中取得突破却并非易事。
李克强访德:外界期望高 其实不容易
美国总统特朗普新近推出的政策备受争议,外界由此对中国总理李克强访德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是德新社认为,默克尔和李克强的谈话不会很轻松。
德语媒体:中国的抱负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新近政策导致希望德国拉拢中国的声音四起,德语媒体关注中国总理李克强访德,分析目前柏林和北京的关系以及中国的雄心。
专访:“欧盟与中国之间有更多共同点”
与特朗普的“当头棒喝”相比,李克强参与的第19届欧中峰会可能会带来更为积极的信号。但是墨卡托研究所的加斯珀(Jan Gaspers)认为,欧中之间也依然存在分歧。
德语媒体:世界秩序变了?
德国总理默克尔称美国不再是值得信赖的伙伴,紧接着又在柏林先后接见了印度和中国总理。有德语媒体认为世界格局生变,还有媒体提醒:“在中国,不是所有因为特朗普阴影而发光的东西都是金子”。
特朗普催生德中外交“蜜月期”?
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德国前夕,柏林的中国问题专家告知媒体,德国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越来越重要,两国间的互动也越来越频繁,而出现这一趋势的背景是,美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同德国以及欧洲的核心利益发生冲突。
中欧战略对话 宣扬自由贸易
本周三,第七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与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共同主持了会议,双方都表态要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全球化发展。
访问新西兰 李克强“推销”一带一路
中国和新西兰将加强合作,扩展现有双边自贸协议,两国政府同时承诺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面加强合作。这是李克强访问新西兰首日所透露出的信息。
新西兰贸易部长:中美之间 我们不必选边站
中国总理李克强抵达新西兰访问。新西兰是首个与北京签署自贸协定的发达国家。
7张图看一周大事
解放军部署东风16导弹瞄准台湾;中国取代日本成为韩国人最不喜欢的国家;李克强访问澳大利亚;港媒:“习近平思想”今秋或被写入中共党章;英国伦敦发生暴力袭击案;中国男足小胜韩国;香港举行特首选举。
李克强在澳大利亚贸易大手笔的背后是什么?
中国总理李克强带着贸易大单,到澳大利亚访问。专家分析,中国借着澳中建交45周年之际,希望通过经贸这张牌让澳大利亚感到实惠之后,在一些问题上不要和澳大利亚的军事盟友美国站得过近。
李克强先于彭斯访澳 中美间澳大利亚如何取舍?
本周四,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开始对澳大利亚展开为期4天的访问。访问期间两国预计将在牛肉出口、能源及安全等领域签署大量新的双边协定。
李克强访澳谈经贸 不谈特朗普?
中国总理李克强周三抵达澳大利亚,开始为期4天的访问。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美国优先",以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全球化开放贸易的背景下,北京希望扩展中澳双边关系。
李克强访澳谈丝路 签署协定或暂无望
中国希望在总理李克强本周访问澳大利亚期间,签署新丝绸之路的有关协定。但消息来源称,堪培拉政府可能有意持观望态度。
房屋产权续期 真的没有条件吗?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表示,住宅使用权70年到期后可以续期,不设前置条件,成为两会最引人关注的一条新闻。这番表态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意味着什么?
泽林视点:镇定自若
每年,中国总理李克强都会在人大闭幕后召开新闻发布会。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认为,今年的记者会再次证明,中国的政策走向对全世界都有着巨大影响。
李克强的“告别秀”?
是去是留?有关李克强政治前途的问题让中国观察家们煞费心思。李克强在人大闭幕当天的表现,则让有关传闻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
记者会上,李克强都说了些啥
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人大闭幕时举行的记者会上,对中美关系底线、"一国两制"不走样、坚持"九二共识"以及对70年房产产权续期保证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解答。
前一页面
第4 页,共1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