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意打伊拉克,布什是否有心理病?
2003年2月13日人们注意到,美国总统布什在演说中常常使用宗教色彩强烈 的字眼,诸如“邪恶轴心”、打击恐怖主义的“十字军”,在每次演说结束时,往往不忘加上一句“上帝保佑美国”。乍一看,布什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但据宗教问题专家和心理学家分析,布什这样选择宗教词汇,同真实的宗教没有太多的关系。其一,布什想借助宗教词汇以及宗教背景使他操纵的权力具有更高的合法性,是为其政治目标服务的。其二,将一个十分复杂纷呈的世界简单地划分为善者和邪恶,这种做法可以上溯到古代波斯的旨在刻划绝对善恶品质的二分法宗教。而在当前的国际社会,不论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心理学分析看,这类划分不仅十分危险,而且非常盲目且不负责任。
那么,布什崇尚战争究竟怎样理解呢?德国著名神学家德雷维尔曼 (Drewermann) 认为,没有人能够从新约里读出可以打一场防御性战争的含义。如果有谁这样做,那么不是他没有读懂圣经,就是正在同基督教背道而驰。因为,基督教从来不为杀戮人生提供合法的证据。布什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使用宗教词汇,说到底是为了赢得美国一批宗教虔诚者的支持。这些人为数不多,但却在美国的各类选举中常常扮演了天平砝码的角色。
德雷维尔曼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释布什以发动战争为使命的心态。心理分析学从不孤立地看待人的行为,因此,布什对宗教敬畏的态度可以同他父母的宗教价值观联系起来,或者说直接源于他的父母。1991年老布什就说过,战胜伊拉克是“善者”的胜利。现在,小布什只想传承父辈的训诫,从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不去考虑仅1991年的那场胜利,就是以20万人的生命、数10万人的伤残为代价的。基于这样的经验,“善者”从何而言呢?
个体神经质与社会心理狂综合症
再看布什的成长过程。在父辈眼中,小布什一向算不上佼佼者。相反,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家族的一块心病。先是酗酒,戒酒之后又有过吸毒的经历。告别这段不光彩的历史之后,布什不自觉地在内心深处潜在的自卑感的驱驶下,发愤克己,以父辈为榜样,把他们的道德观深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由此可见,布什是恋父情结和原教旨主义混合的产物。对他来说,接受父亲和上帝的联合委任,去打一场更大、更漂亮的战争,如同天职。这在心理分析学中被看作是患有个体神经质同社会心理狂综合症,它的症状便是以替天行道为己任,处处夸张地表现自己。
操纵布什者
以上分析只是针对布什而言,而人们不能将布什同美国政府完全相提并论。公证地说,布什本人也深受别人的操纵。他身边的那些人,比如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都是当年海湾战争的主战派干将,大有将战争进行到底的势气。国务卿鲍威尔看上去属于温和派,其实只是听命权势的人物。国家安全事务顾问莱斯女士则心比天高,是宣传战争能手。国防部副部长沃尔夫维茨告诉世人,伊拉克之战将给世界带来长久的富裕、民主和人权。
媒体的责任
然而,正是911事件之后,美国人民深切的感到安全政策的重要性,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民意测验显示,美国大部分公民支持布什的伊拉克政策。德雷维尔曼认为,这也只是表面现象。首先因为对恐怖主义所怀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别无选择地暂时支持政府。其次,美国的媒体目前并没有对世界局势做客观公正的报导;可以说,媒体已扮演了替战争进行宣传的角色。新闻自由变成了一个空洞的辞藻。假如不是这样,为什么当两万5000名反战人士在白宫门前举行示威游行时候,美国各大媒体几乎和谐一致地保持了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