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位于中西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简称德国。国土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德国人口约8,180万,为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格陵兰岛2024年开采稀土
据德国《经济周刊》报道,一家矿产企业获得格陵兰政府许可,在该岛开采稀土。该企业所有人称,明年就可以开始生产。
德国对印度出口大增 仍无法媲美对华出口
让印度成为政治和经济上的中国替代选项?德国经济部长上周对印度进行访问,旨在推动改善双边关系。而最新数据也表明,德国对印度的出口确有大幅增加。
德国卫生部长欲禁止投资者购买医疗机构
在德国,国际投资者正在购买越来越多的医疗诊所。批评人士警告,这可能导致昂贵且不必要的治疗。
安置难:难民在德国——来了但是住哪里?
到今年夏天,仍有自2015年起便生活在德国的难民没有找到自己的住所。专家称之为“迁出危机”。
德语媒体:西方应联手 不能让习近平得手
德国《世界报》刊发客席评论指出,在打压了香港民主运动后,习近平正想要制伏台湾;如果西方民主国家不想有朝一日遭受相同命运,就必须现在采取行动。《商报》则注意到德国大众与小鹏汽车的合作,认为这家老牌车企在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彻底输给了中国竞争对手。
“万岁,泽连斯基”热传 背后是谁的政治宣传?
近日,一则讽刺短片突然出现在网络上、受到关注,该片影射泽连斯基成为新的希特勒,并指责德国政府掠夺民众财富,以支持乌克兰。这部政治宣传意味十足的短片出自何方之手?里面所声称的“超过220亿欧元德国预算流向乌克兰”是否属实?
德语媒体:北京的长臂
《每日镜报》聚焦德国宪法保护局针对与中共中联部的联系向德国政界发出的警告。《南德意志报》关注朝鲜战争停战70周年中俄朝的庆祝。
德国经济与衰退擦肩而过
德国经济是否勉强躲过了衰退?经济学家认为,第二季度仅实现了微小增长,因而仅算得上是“短暂的缓和”。
“址”向德累斯顿 台积电首个欧洲生产基地定了?
有着台湾“护国神山”的台积电可能在未来几周决定在德国德累斯顿设厂。德国在台协会处长许佑格透露了这个消息。若最终付诸实施,这将会是台积电在欧洲投资建造的第一个生产基地。
穷人太多! 德国救济“饭桌”陷入危机
通货膨胀和大量难民涌入给德国慈善机构“饭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政府是否会为其提供财政支持?
夏季热浪滚滚 学习南欧人德国也要长午休?
德国上班族也能享受到一些南欧国家的长午休?由于德国的夏天越来越炎热,医生们建议,雇主可考虑向员工提供长午休的可能。一些公司对此持开放态度,也有人觉得这方面无需立法规定。
“我们已经消灭了大量的官僚主义”
德国急需外国人才,也完善了配套的法律。但是到目前为止,德国的官僚主义却成了绊脚石。如今,劳工部部长海尔(Hubertus Heil)亲自向DW表示,已经向官僚主义宣战。
德国面包来到美食的台湾
就吃面包而言,德国人“吃硬不吃软”,台湾人则“吃软不吃硬”。盡管德国面包太硬、太酸、太贵,却有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喜欢上德国面包。
德语媒体:“脱钩”这个恶词,让我们忘记它吧
《法兰克福汇报》认为,比起脱钩,用去风险这个词定义与中国的关系更为恰当。对企业来说,去风险不意味着减少对华业务,而是增加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商报》一篇文章则指出,尽管经济没有摆脱困境,中国仍然有可能在2030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
美国海军舰艇首次在外国港口服役
周六,美国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了一艘军舰的入役仪式,这是美国海军舰艇首次在外国港口服役。该仪式是在美澳两年一度的“护身军刀”军事演习期间举行的,多国参与了这次联合军演。
北溪究竟是谁炸的?
北溪天然气管道到底是谁炸的?发生在2022年9月26日的这起破坏行动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之谜。大量的证据带来的是多种理论。
贝尔博克:德国对防止未来战争负有历史责任
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国际刑事法院纪念活动时,德国外长贝尔博克向德国之声表示,德国负有历史责任阻止俄罗斯在乌克兰进行种族灭绝和犯下反人类罪。
德语媒体:中国为何保持克制
《法兰克福汇报》观察认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于德国对华战略的批评保持克制,似乎并不想把双边关系搞砸。《资本》杂志的专栏文章认为,巴斯夫、大众这样的大企业并未全面细致地交代其在华业务的风险。而"中国战略"没能对此作出规定。
涂鸦罗马斗兽场 一名德国少年受罚
意大利警方拘留了一名17岁的德国学生,因为他被抓到刻画涂鸦破坏古老的罗马斗兽场。这是近几周来在这个罗马地标建筑发生的第三起破坏行为。
不卖了!压力山大 西门子终止与中企合作
西门子宣布终止与北京天圣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Transemic的合作。这家中国军工企业被指利用西门子技术给中国军备升级。美国之前已将其列入制裁黑名单。
被指霸凌 德国剧院是安全的工作场所吗?
根据ARD的一项调查,90%的受访者都表示,在德国剧院工作期间曾遭遇过口头威胁、性骚扰等权力霸凌。但是,这项调查是否可靠?剧院新制定的行为准则又是否有效?
专访:“合作是德国政府对华战略的基本要素”
德国酝酿已久的中国战略日前出炉。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研究所代理教授卢玛丽分析说,文件的核心是承认德中关系的复杂性,将"制度对立"定义为对国际秩序或人权原则的不同看法。战略宗旨是为合作提供防护栏。
德国电动车:中国和特斯拉的双重压力
经历了新冠和俄乌战争时期的疯狂涨价,如今全球的电动汽车在规模化效应和特斯拉降价的推动下,打起了如火如荼的价格战。德国车商在其中表现不俗,但是需要面临特斯拉和中国市场带来的双重价格压力。
王毅喊话欧盟:警惕经济问题政治化
德国出台中国战略几天后,中共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欧盟高官在雅加达会晤时表示,要警惕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工具化,让“去风险”变成“脱钩”。
独家调查:当“运了吗?”变成“运去哪儿啦?”
一个名为“运了吗”的微信小程序,本来应该为疫情期间无法回国的欧洲华人带来来自家乡的慰藉。最后却成为了无数人的噩梦。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骗局?还是由公司经营不善引发的个别事件?德国之声深入调查。
肖尔茨:德企会继续在中国投资
在德国政府周四发布了其有史以来第一份“中国战略”文件后,总理肖尔茨周五试图打消商界疑虑、避免企业们认为德国政府会过度审核对华投资。而针对这份战略文件,北京和台北也做出了回应。
解读德国对华战略:措辞强硬的“教战守则”
德国的对华战略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与体制性对手”,DW访问德国最大在野党发言人以及2名专家,请他们评价这份历史性战略文件,以及它将如何影响德中关系。
德国政府推出对华战略:合作,但减少依赖
经过数月执政联盟内部的谈判,德国政府周四推出首份"中国战略"。
德语媒体:让人一头雾水的中国战略
《焦点杂志》的评论关注了德国本周四推出的“中国战略”,作者认为德国外长在介绍此文件时仍有许多模糊之处。 《新苏黎世报》聚焦中国LGBTQ族群的遭遇,他们的空间近几年来大大受到限缩。
外商投资欧洲国家冠军!法国的秘诀在哪里
外商投资欧洲目的地排名第一的国家不是英国,不是德国,是法国!该国吸引外资的秘诀在哪里?哪些行业爱去法国投资?
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即将出炉
由德国外交部牵头起草的中国战略草案第一稿去年曝光以来,一直处在重新评估和修改的状态,对外界高度保密。直到这份原则性文件正式出炉前,人们对它知之甚少。
德语媒体:从电动汽车价格战看中国经济
《斯图加特新闻报》评论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价格战还将会延烧到德国。《南德意志报》关注中国国内需求疲弱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悲观与不安,出现通缩的风险十分真实。
职场新人、老人必备!你必须知道德国雇员权利
老板不能随便解雇你,每天最多工作10小时。法定年假最少20天……在德国工作能享有这些职场雇员权利。你都知道吗
德语媒体:对中国的幻觉
《商报》就美国财长耶伦访华评论说,认为美中两个大国短期内会相互靠近,这是幻觉。《中黑森报》就德国对中国的原材料依赖写道,不应对中国的权力政治目标存在幻想。《世界报》就香港悬赏通缉八名海外活动人士发表客座评论,呼吁德国采取措施。
德国新移民法:家庭团聚现实吗?
对于长期无法在德国与父母团聚的外国移民来说,新移民法有关家庭团聚的规定一度燃起了他们心中的希望。然而经德国之声向德国联邦内政部求证后,发现德国老移民恐怕要倍感失望。
德国家暴现象去年大增近10%
不久前的一份调查显示德国男性青年中有三成认为打老婆没有什么不对,而最新的一项调查则证实,德国去年每天发生432起家暴事件。
德国工商总会:比起放弃中国 交流是更好的选择
德国政府正在努力减少对中国等国家的原材料依赖。德国经济界支持这一举措,但绝不希望失去中国市场。德国工商总会新主席表示,比起选择放弃,应该多与对方交流。
美宣布向乌克兰提供集束弹 欧洲盟友保持距离
美国公布了向乌克兰提供新军事援助的计划,包括向其援助有争议的集束弹。一些北约成员,比如西班牙、英国等都与美国的计划保持距离。德国也表示拒绝向乌提供此类武器。与此同时俄乌战争已持续满500天。
越刷社交媒体,我们越……?
社交媒体能帮助我们克服孤独感,还是用得越多越感到孤独?一位德国社会学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她的建议。
德国右翼民粹“选项党”影响力扩大
右翼民粹主义的选项党近日两度在德国市县选举中获胜。该党公开发表种族主义言论,为何还会得到那么多选民支持?
德籍华人被中方逼迫提供海外示威者信息
德国调查新闻媒体Correctiv报道称,一名拥有德国国籍的年轻华裔男子不久前在中国旅行时,遭到中国警方施压,迫使其提供对中国政府持批评态度的在德华人信息。目前,德国安全机关已经介入调查此事。
MAD报告:俄、中刺探德军情报最活跃
德国军事反情报局(MAD)发布最新2021-2022年度报告。报告称俄罗斯和中国是对德国联邦国防军从事间谍活动最活跃的国家。
德语媒体:摆脱原材料依赖 时不我待
《商报》评论说,欧洲拥有关键金属等矿藏,应当自主开采和加工,即便成本更高。因为这涉及安全问题。《新苏黎世报》就香港活动人士被悬赏通缉写道,民主国家应关注中共在海外的监控活动,并坚决予以制止。
中国管制镓、锗出口,德国做好准备了吗?
中国推出对镓、锗材料出口实施管制的措施后,德国工业界也预计其生产将受到影响。目前德国没有生产这两种材料的企业,来自中国进口在总量中占比都过半。
策划在德实施恐怖袭击?多名极端伊斯兰嫌犯被捕
德国联邦检察院称,发现一个疑似恐怖组织,并逮捕七名嫌犯。同时,在荷兰另有两名同属该组织的嫌犯被捕。他们涉嫌在德国探查袭击目标和地点。
德语媒体:安全与繁荣 孰轻孰重?
美国财长耶伦即将访问中国,《新苏黎世报》呼吁美中双方减少对抗,加强合作,因为经济繁荣同样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经济周刊》则刊登了德国联邦议会社民党团副主席的客席评论,也认为分歧颇多的德中双方需要保持对话。
谁发明了 “去风险”?
过去半年中,“去风险”取代了“脱钩”,逐渐成为欧美国家对华经济和安全政策的一个共识。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哪位政治家之口,又是如何在国际上被讨论和接受的?
德国在打击家暴方面表现如何?
在德国,几乎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名女性被其伴侣或者前伴侣杀害。而且,德国的家暴事件还呈现上升趋势。面对家暴问题,德国已经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
“去风险”“多样化”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段时间以来,“去风险”、“供应链多样化”成为德国对华关系中的关键词。然而德国工商大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海外德企在多样化方面遇到重大困难。
他们为什么从香港来到德国?
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的移民潮中,许多人选择去英语国家。来到德国的不多。德国之声采访到的两位港人,他们因自己生活中的契机而选择德国,但香港政治环境的因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前一页面
第29 页,共200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