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删减国定假日 经济效益劳工福祉拉锯
2025年9月7日(德国之声中文网)2024年底,中国政府宣布修改《节假日办法》,年假与劳动节各新增一天假,每年国定假日总数由11天增至13天。
台湾立法院今年5月也通过《纪念日及节日实施条例》修正案,将小年夜、教师节、光复节与行宪纪念日纳入国定假日,并将原专属劳工的劳动节扩大为全国放假,每年新增“4+1”天国定假,将每年国定假日总数增至16天。
然而近年欧美多国则呈现另一种趋势,法国总理弗朗索瓦·贝鲁(Francois Bayrou)今年7月提案,欲自法国11天国定假日中删除复活节星期一与5月8日的欧战胜利纪念日,以减轻预算压力。
此举立即引发跨党派反对声浪,但贝鲁并非首例。斯洛伐克今年删除一天国定假日以改善财政,丹麦则在2023年废除“大祈祷日”,以因应国防支出增加。
美国总统特朗普则在6月19日发文,批评美国“非工作假日太多”,导致“数十亿美元损失”。但这番言论正好选在“六月节”(Juneteenth)当天,该节日在拜登政府任内被列为国定假日,因此特朗普这番言论普遍被解读为政治表态。
假日减少,是否让国家更具经济竞争力?
英国经济顾问公司Cebr的查尔斯·科内斯(Charles Cornes)表示,生产力关键在于劳动效率、资本投入、劳动技能与技术,而非假日天数。
研究显示,删减假期对GDP提升仅有极小效果。2021年一项研究发现,国定假日可能刺激部分需求;但若假日落在週末且未补假,GDP会略为上升。
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德国联邦银行的研究则指出,GDP增幅远低于新增工作日的比例。
健全经济体系:奠基于劳工休假权益之上的生产效率
支持缩减假日的观点认为,假期代表劳动力将“零产出”;但反对者指出,休假有助维系身心健康,长远反而提升生产力。
华府智库经济政策研究所的分析师阿德瓦莱·梅耶(Adewale Maye)强调,缺乏足够假期会增加劳工倦怠风险,最终会损害其福祉。
事实上,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多数国家每年提供30至36天带薪休假(含国定假日与法定年假)。其中奥地利(38天)、丹麦与芬兰(各36天)等国,人均GDP同样位居全球前列。
相比之下,美国是唯一没有法定年假的OECD国家,仅有11天国定假日,且零售、观光、运输等行业多半在国定假日照常运营,劳工休假并未获得全面保障。
梅耶批评,真正挑战并非假期过多,而是如何建构一个能保障劳工家庭安全与发展的经济体系。
科内斯则补充,假日影响各行业不同。零售与观光业往往在假日受惠,为受电商冲击的实体店家带来活力。
他强调,生产力的核心不在工时长短,而在于效率与制度设计。“如果德国人在更少工时下维持相同产出,不仅不会伤害经济,反而能透过更多休闲时间创造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