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习近平
2013年起,习近平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美CIA局长:中国对其攻台能力存有疑虑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局长伯恩斯(William Burns)表示,北京似乎对其成功拿下台湾的能力存有疑虑,但2对于习近平控制台湾的野心仍须谨慎以待。
墙外文摘:“祖国母亲”、“中国爸爸”与“习大大”
有评论认为,近年来中国民族主义里对国家和政权的“男性化”想象开始增多。“祖国母亲”是没有主体,也没有实体的想象,而“祖国爸爸”对应有实体的政权,它象徵着警察、军队、外交部、政治局、乃至习近平本人。
德语媒体:北京的无用计划
《明镜周刊》的评论称,北京的12点声明不是什么和平计划,而是对俄罗斯的暗中认可。 《每日镜报》则写道,这份立场文件事实上是中国领导人用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外交工具。
专访:泽连斯基愿与习近平直接对话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副主任佐夫克瓦(Ihor Zhovkva)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基辅准备好与中国分享“乌克兰对战争的理解”,介绍乌克兰对和平方案的十点提案。他同时呼吁西方继续提供武器援助,并强调乌克兰的每一寸领土都不能被交易。
首批坦克送抵乌克兰 泽连斯基: 争取今年取得胜利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战争一周年的视频讲话中强调,乌克兰没有被打败,并且将尽一切努力在今年取得胜利。与此同时,由波兰提供的首批德制坦克已经交付。欧盟也出台了第十部制裁俄罗斯一揽子方案。
客座评论: 习近平为何偏偏此时提出 “中国立场”?
一年前俄罗斯出兵乌克兰的记忆犹新,但当初可能很少人会想到这场残酷的战争要持续这么久。而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普京的军队还要打多久?而这个问题直接也跟北京的决策有关。 习近平就站在这个关键时刻的十字路口上。
情报指中国干预加拿大选举 特鲁多称“不准确”
继去年传出加拿大2019年选举遭中国介入之后,一份情报文件称,中国也干预了该国2021年的选举。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最新表示,相关消息存在“很多不准确的地方”。而反对党则指责特鲁多是选举被干预的既得利益者。
中纪委发文誓言反腐 16次提"金融"
2月23日,中共中央纪委发表《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文,16次提到"金融",8次点名央企,誓言要坚决查处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标志着习近平的反腐运动正越来越多地转向企业和金融部门。
消息人士:习近平准备改组金融系统 安排心腹管理央行
美媒《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两位心腹朱鹤新和何立峰成为中国央行领导职务的主要候选人。不过这尚非最终决定。除了人事变动外,消息人士还表示,中共有计划恢复曾领导金融系统党建工作的中央金融工委。
中俄——一对相当好的朋友
中国近日宣布将提出一个“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和平计划,但与此同时,美国警告说,中国可能会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武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一年后,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密切?
王毅会俄国安高官 称中俄关系“坚如磐石”
王毅21日与普京亲信、俄罗斯国安高官举行会谈。王毅表示,北京与莫斯科的关系“坚如磐石”,“经得起任何考验”。俄国官方也可能接著安排他与普京会面。在俄乌战争将满一年之际,中国如何与俄国交涉?
德语媒体:新冠溯源非科学问题而是外交问题
《每日镜报》称,新冠溯源工作不了了之,不是因为科学的无能为力,而是外交问题,批评世卫组织消极对待溯源工作。 《南德意志报》则关注了欧洲政商界与中国的关系变化,提醒欧洲不要被中方近期释出的善意迷得团团转。
中国称抗疫“创造奇迹” 研究估计中国新冠死亡过百万
习近平主持的一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总结防疫工作称,中国的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纽约时报》引述的国际学界研究则显示,在放弃“清零”政策后两个月内,中国新冠死亡人数在100万至150万之间。
伊朗总统结束中国行 习近平将应邀回访
伊朗总统莱西访问北京期间,两国重申了相互支持“核心利益”的立场,并签署了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中方宣布,习近平已接受邀请,将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
墙外文摘:“新时代总体方略”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有评论认为,王沪宁说的“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是一个很模糊松散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强调两岸关系的主导权掌握在北京手上——更精确的说,掌握在习近平手上。
媒体:美有方法追踪中国间谍气球
有知情人士向美媒透露,美情报部门已研发出追踪中国间谍气球的方法,这种技术去年就已投入使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近乎实时地追踪这些气球。有专家评价认为,间谍气球事件不一定是坏事。
德语媒体: “气球闹剧”暴露了北京的政坛乱象
在击落了一枚来自中国的高空气球后,华盛顿日前又披露了更多细节以证实此前的间谍指控。美国方面称,这枚气球是中国大规模全球监控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北京则反唇相讥称美国在发动“信息战”。
拜登:没有人会羡慕习近平
在2月8日的一次电视专访中,美国总统拜登一方面试图缓和当前紧绷的中美关系,另一方面又称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愿意去坐习近平的位子。中国外交部则驳斥拜登言论有损外交礼仪。
拜登国情咨文演说 寻求和中国竞争非冲突
美国总统拜登7日发表国情咨文,就美国经济、两党合作、俄乌战争和美中关系等议题发表言论。拜登演说内,提起中国的次数比乌克兰多,他说了些什么?中国的回应又是哪些?
客座评论:中美关系在气球事件后如何“漂流”?
飘荡在美国上空的中国气球,算是被击落下来了,但是各种决定中美关系的因素则变得更复杂。而这个关键时刻,如果双方没有足够政治智慧,本来世界期待的布林肯与中方会谈中要提出的议题是不可能再有机会得到解决的。
客座评论:“气球事件”让中美稳定双边关系努力严重受挫
被中国称为“误入”美国领空的高空气球被美军方击落。无论这个气球究竟是用于“气候研究”,还是“间谍行为”,围绕此事的外交角力反映双方的关系已脆弱到不堪一击。
布林肯因气球推迟访华 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
由于一颗侦察气球,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原定对中国访问推迟。按照计划,布林肯本来预计2月5日在北京会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位政治学者都向德国之声表示,从此事看来,美国和中国仍对彼此相当不信任。
美领空发现中国侦察气球 布林肯推迟北京之行
美国政府2月3日表示,鉴于发生中国高空侦查气球飞越美国事件,国务卿布林肯推迟原定即将开始的对中国的访问。美国国防部2日表示,在军事场所上空侦测到一个疑似来自中国的“侦察”气球,美国总统拜登决定暂不击落气球,以免其残骸危害陆地民众。
专访:普京没有从北京得到想要的支持
2022年初,当俄罗斯在国际上面临压力之际,北京一再表示中俄友谊“无上限”。一年后的今天,中俄关系经受了怎样的“考验”?德国之声专访了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俄罗斯问题和安全事务专家米夏埃尔·保尔(Michael Paul)博士。
美中情局长:习近平因俄乌战争有所清醒 但莫低估其对台野心
美国中情局局长伯恩斯(William Burns)2日表示,CIA评估认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因俄乌战事情况而有所清醒,但如果因此而低估中俄之间的伙伴关系,将会是个错误。他还称,美国知道习近平曾命令军队准备好在2027年之前攻台。
客座评论:习近平与普京——逼上梁山还是走上梁山?
迄今为止,尽管俄罗斯似乎在努力把习近平“逼上梁山”,但后者依然没有在军事上全力支持俄罗斯。但是,目前发生的一切并不利于习近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计划。这样,世界就有理由担心,习近平是否会自己主动“走上梁山”,联合普京。
普京邀习近平访莫斯科 北京不置可否
俄罗斯媒体援引俄外交部报道,普京邀请习近平将于2023年春季访问俄罗斯,这将成为“俄中两国关系中的头等大事”。在临近乌克兰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北京尚未对此做出正面回应。
美将军预测:2025年习近平准备充足 美中或交战
一位美军将军警告,美国很可能在2025年就会因台湾问题与中国发生冲突,届时习近平将准备充足。他敦促其下属指挥官们尽力让部队在今年达到最佳的作战准备状态。
印度警方:中印边境冲突将更加频繁
印度警方提出报告称,中印在两国边界的小规模冲突将更加频繁,印度在冲突热点拉达克日渐失去主控权,而中国则在该地区继续加强其军事设施。
日媒: 习近平让“国师”接手创造一国两制替代方案
二十大落幕至今,新的中国对台策略部署已逐渐成形。继宋涛于去年12月底接掌中国国台办主任之后,近日有中共内部消息人士向日媒《日经新闻》表示,留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将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一国两制”的替代方案。
部分“白纸革命”示威者仍被拘 人权观察吁放人
“人权观察”组织1月26日发布报告称,仍有数名11月底抗议中国清零防疫策略的示威者处于被拘押状态,或是面临指控甚至无人过问。被称为“白纸革命”的抗议运动并不仅仅针对防疫政策,部分示威者更是喊出了习近平下台的口号。
乌克兰与中国渐行渐远?
据China.Table报道,乌克兰副外长、前乌克兰驻德国大使梅尔尼克(Andrij Melnyk)呼吁乌克兰反思与中国的关系。中乌两国于2011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中乌关系微妙,两国领导人迄今没有直接通过话。
中国即将告别“战狼外交”?
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外交部长易人也许是中国软化其对外政策,改善同西方关系的一种尝试。不过,也有人认为,驻美大使升任外交部长恰恰说明中国是要更好地应对来自美国的竞争。
客座评论:两岸战争风险高,但今年不会有事
多数观察家将台海可能的军事冲突列为2023年最值得警惕的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从两岸新年前后的军事部署和动作来看,确实给人一种风高浪急的印象。不过,政治学者邓聿文认为,两岸在2023年应该会相安无事。
首谈防疫松绑 习近平:严格封控是“正确选择”
习近平春节前夕对防疫松绑公开表态,认为中国近年新冠疫情严格实行“乙类甲管”是正确的决定,并表示现在疫情防控处在吃劲阶段,防疫重心已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
客座评论:刘鹤“否定”习近平,临退吐真言?
中国副总理、习近平经济顾问刘鹤在达沃斯的发言引起各方关注。本文作者认为,刘鹤的演讲是真实感言,算是他在今年退休前对习近平过去十年政策的一点忠告。
台湾开办女性志愿役教召 训练后备军人
台海紧张情势加剧,台湾国防部17日宣布,将开放女性报名志愿参加后备军人训练,以提升国防战力,但仍处于试行阶段。其中包含哪些新制?
北京欢迎布林肯访华:中美关系应重回轨道
中国政府证实美国国务卿布林肯2月初将访华。去年11月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在巴厘岛会晤后,两国关系是否能确实走向改善,此次访问或许是一次测试。
墙外文摘:中共对台军演的目标并非武统?
有评论认为,中共为维持威信,便对美国诉诸吓阻,以免其得寸进尺,对内严加控管,防止民间躁动串联。中共加强在台海对抗性演习,不能脱离这个统治威信危机的背景来分析。
客座评论:中国经济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从去年末开始的中国政策的突变,给全球带来很大的影响。以这次突然解封为例,尽管这被理解为一场赌博, 但一个在不太考虑道德问题(譬如老年人的生命安全、农村地区人医疗条件)以及政策一贯性的国家,全党也就很快地、“默默地”把突变作为事实认可了。
德国议员:访问台湾回应中国挑衅
德国国会国防委员会主席史特拉克·齐默尔曼及自民党副主席沃格尔访台期间接受DW独家专访。作为一系列访台的政治人物,除了象征性支持,有什么实质效用?德国是否会提供武器给台湾?俄乌战争对德中关系有何影响?听听他们怎么说。
客座评论:习近平拿什么去激励企业家
中国当局要想提振民营经济的信心,光靠舆论造势和官员表态是不够的,把马云请回来,把罚款还给阿里巴巴,也许更能起到效果。
德国议会代表团、教育部长将接连访台
德国将在下周派出一个高级议会代表团前往台湾,随后德国教育部长也将对台湾进行20年来的首次部长级访问。此举预料将引发与中国的紧张关系。
客座评论: 习近平的南海战略将如何告终?
二十大以后,习近平决定在外交方面撒一个大网,而这张大网的重点是东南亚国家,尤其是越南、印尼、菲律宾等南海国家。中美都在说服这些国家成为伙伴,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北京跟华盛顿的竞争。那么,习近平这盘棋是否能赢呢?
北约前秘书长:俄乌战争带给台湾的三大启示
北约组织前秘书长拉斯穆森在週四离台前,于记者会上表示,民主国家应确保台湾有足够防御能力,而当中国尝试武力犯台时,北约在事前可增加与台湾的联合军演,并向中国表明,武力犯台将面臨严重经济制裁。
中国称中菲将友好协商处理“海上问题”
1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同他举行会谈。中国官媒有关此次访问的报道没有关于“南海”的字眼,而是着力强调中菲睦邻友好关系,以及以友好协商方式处理“海上问题”的愿望。
菲律宾总统访华将谈及南海主权争端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对中国展开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马科斯在启程前表示,“南海主权争端的问题是不属于像菲律宾和中国这样两个友邦之间的问题”。中国一直期待达成的“南海行为准则”也成为外界对马科斯访华的关注重点。
法新社:2022年中国军机扰台次数翻倍 高达1727架次
随着北京加强对台湾的威胁,解放军军机出动次数激增。在2022年,中国军机侵扰台湾防空区的次数翻了一倍。
客座评论:抗疫、批评与决策 ——再谈“民主与科学”
新冠病毒海啸般席卷中国大地。短短十数天内,几亿人感染病毒。医院人满为患,火葬场无法按时火化逝者。三年来,政府除了强制实行清零政策,又做过什么相关预案,以减少人们在大流行的情况下的损失?这些难道不是中国政府该给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一个解释的吗?
多国对中国旅客设新冠限制措施 韩国暂停旅游签
鉴于中国疫情快速上升且即将开放国门,迄今有十多个国家宣布对从中国入境旅客实施限制措施,澳大利亚、加拿大也宣布跟进。摩洛哥禁止来自中国旅客入境,韩国则暂停核发旅游签。世卫呼吁中国提供疫情真实数据。
前一页面
第22 页,共86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