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习近平
2013年起,习近平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菲律宾总统称将在旧金山与习近平讨论南海局势
菲律宾总统小费迪南·马科斯(Ferdinand Marcos Jr)表示,他会在旧金山APEC峰会期间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场边会晤,讨论南海紧张局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日首脑举行APEC场边峰会 重新确认战略互惠关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旧金山参加APEC峰会期间举行了时长约1个小时的会谈,双方再次确认了追求共同利益的“战略互惠关系”,并在一系列外交争端中强调共同的经济利益。
习拜会后 中美商务部长举行首轮会谈
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周四同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周四举行了会谈。王文涛对美国限制半导体对华出口、制裁中国企业以及对中国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等问题表达了关切。
长平观察:"他(依然)是一个独裁者"
"拜习会"之后,拜登回答记者提问表示,习近平(依然)"是一个独裁者"。时评作家长平认为,独裁者的存在及其对全球舞台的觊觎,正是"拜习会"谈论的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德语媒体:拜习会后 中美关系风云依旧
时隔一年,中美首脑终于再次举行了面对面的会谈,这对避免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显然是个积极信号。但在一系列核心问题上,北京和华盛顿依然存在严重的分歧。
拜习会晤谈毒品军事合作 台湾议题各说各话
美国总统拜登与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周三于旧金山会晤,双方就打击芬太尼、恢复军事直接交流及AI相关合作取得成果,但关于台湾问题仅各自重申立场。此外,拜登在会晤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再度称习近平为“独裁者”。
中美峰会与夹缝中的德国
中美之间的经济战已经全面展开,而且不断加剧的冷战随时都有可能引爆热战。而中美两大国夹缝中的德国处境也变得更加艰难:一边是最重要的天然盟友,一边是最重要的商贸伙伴。
德语媒体:拜登的主导思想是不想对华开战
《柏林晨报》写道,美国总统拜登希望在本国大选的混战阶段前实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商报》写道,紧密的贸易关系不再是和平的保障。
消息人士:中国同意打击芬太尼生产和出口
匿名人士向彭博社透露,美国总统拜登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旧金山会晤时宣布就中国打击芬太尼的生产和出口达成协议。作为回报,美国将取消对中国警方鉴证机构的制裁。
分析:拜登、习近平怎谈台湾“红线”问题?
拜习会倒数,美中欲缓解紧张局势。中国坚持,台湾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拜登与习近平将如何谈论棘手的台海问题?DW请三位来自外交、两岸关系和经济领域的学者做出分析。
德语媒体:中东冲突中的中国双簧
以哈冲突爆发后,中国官方一方面拒绝谴责哈马斯的恐怖暴行,一方面严格管控下的官媒和网络上,反犹言论却在大行其道,有鉴于此,北京在这场冲突中的所谓中立立场也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中美关系越发难搞 拜习会值得关注的五大看点
11月15日,习近平与拜登将在全球瞩目之下于旧金山举行会晤,两人当面对谈内容或将左右今后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走势。DW整理五大看点,试图梳理中美关系越发难搞之际,两国元首怎么谈?
“拜习会”将促成中美经济关系缓和?
为期一周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在旧金山拉开帷幕。11月15日即将登场的拜习会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期待,华盛顿和北京至少能够在经济领域缓和关系。
德语媒体:拜习会—两个大国的对决
德语媒体指出,即将登场的拜习会可以被视为拜登和习近平为稍微缓和局势所做的努力,习近平需要与西方的贸易以挽救陷入困境的经济,拜登则希望防止美中竞争演变成真正的战争。
德语媒体:“中美核谈”标志着关系解冻?
中美在“拜习会”前进行了军控对话,《慕尼黑水星报》指出,这表明双方都希望管理冲突以免擦枪走火,标志着中美关系解冻。《商报》则认为,美中“熊猫外交”时代终结可被视为双边关系的进一步挫折。
“拜习会”倒计时 专家:管控矛盾求稳定
下周将在旧金山APEC峰会期间登场的美中领导人会晤备受瞩目。专家指出,对此次高峰会晤的最大期待限于承诺恢复对话和稳定关系。盼望的双边关系“回暖”可能是一种奢望。
张忠谋再度代表台湾赴APEC 蔡英文盼传递和平信息
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将第六度代表台湾总统蔡英文出席APEC领袖会议。蔡英文期许张忠谋能向国际社会传递信息:台湾将致力促进区域和平及繁荣发展。去年张忠谋曾与习近平在曼谷APEC峰会期间短暂互动。
长平观察:“枫桥经验” 习近平时代的Cosplay
习近平一再强调“枫桥经验”。时评作家长平指出,“枫桥经验”不仅来自毛泽东时代,而且一直在中共统治者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源头是“境外势力”法西斯群众心理学。
德语媒体:拜习峰会是场"互不相让的对话"
美国总统拜登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下周将在旧金山APEC峰会期间举行会谈似乎已成定局。在国际局势风云莫测的今天,中美领导人的会晤自然引起了德语媒体非同寻常的关注。
德语媒体:对华强硬是值得的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会晤来访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时表示:"中澳两国没有历史恩怨纠葛,没有根本利益冲突。"
皮尤调查24国:公众对拜登的信心远超习近平
皮尤研究中心的发布一项新研究对比了24个国家的公众对美国和中国的看法。该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地区对美国的总体看法比对中国的看法积极;公众对拜登的信心高出习近平近三倍。
阿尔巴尼斯结束四天访华之旅 专家:进展顺利
澳总理阿尔巴尼斯为期四天的中国行突出了在稳定双边贸易关系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通过对话改善整体关系的重要性。分析人士称,此次访问总体基调是积极的,但澳大利亚将在公开支持中国加入CPTPP方面继续保持谨慎。
阿尔巴尼斯会见习近平 澳中关系回暖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周一(11月6日)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举行了会晤。此行标志两国关系在徘徊低谷数年后重新回暖。
墙外文摘:习近平画像与阳具中心主义
上海万圣节游行中,出现很多LGBTQ的元素。有女子将自己装扮成阳具,最后被警察带走。有评论认为,这样的行为艺术嘲讽了中国当代社会文化中“阳具中心主义”的现状。遍布中国街头的巨幅习近平画像也是这种阳具符号的隐喻形式。
澳总理开启访华之旅 聚焦贸易
阿尔巴尼斯周六启程前往上海,开启以贸易为主题的访华之旅。他将出席上海的进博会,还将与习近平、李强等国家领导人会晤。在启程之前他表示会向中方提及澳籍作家杨恒均的案件程序以及人权问题。
客座评论:浮士德的悲歌——忆有关李克强总理二三事
中国前总理李克强骤然离世,可谓象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一代知识菁英社会理想的黯然收场。并且,从某种意义而言,这也是秉持“太初有为”、努力改变社会,却最终理想未竟的浮士德式悲剧。
肖尔茨与习近平举行视讯会晤
德国联邦总理肖尔茨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本周五(11月3日)举行视频会晤。双方在会晤中讨论了包括中东地区和乌克兰的当前局势以及德中两国双边关系、经济合作等议题。
德国专家评对李克强的哀悼:人们意识到他是一股抗衡的力量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费多丽(Doris Fischer)向德国之声表示,人们对已故总理李克强非同寻常的哀悼,大概是意识到,他曾是一股"抗衡的力量",而如今,这股力量缺失了。
德语媒体:习近平为何如此紧张?
天安门广场戒备森严,成千上万的警员在北京市内巡逻警戒。网络上一些同中国前总理李克强相关的视频和贴文被悉数删除,一首并不热门的歌曲也突然遭禁。一位前总理的突然离世,为什么会让北京如临大敌呢?
客座评论:暗夜中的白纸运动与彩色的万圣狂欢
上海,这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的产儿,别号 “魔都”的城市,刚刚通过万圣节前夜的狂欢,又展示了一次其与众不同的“魔力”,展现了当下沉闷压抑悲切的中国社会的另一个面相,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图景。
德语媒体: 崇祯皇帝何以成了禁忌
在中国,一本描写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历史书突然被下架。那么,一位四百年前就已上吊身亡的明朝皇帝为何会突然让中国当局如此大动干戈呢?
德语媒体:对话总是好于对抗
继上周中国外长到访华盛顿之后,周一,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又在香山防务论坛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愿意本着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和双赢合作的精神,发展与美国的军事关系。
客座评论:习近平外交的新平衡术
最近,中国官方在跟美国的关系上有不少“靠近”的动作,以致于引起不少人对中美关系“回暖”的臆想。不过,政治学者张俊华认为,实际上,这是仅仅是习近平在外交上一个新的平衡术的表现。而这种平衡的努力,并非出自他对自己的外交原则的根本修正。
接替刘鹤 副总理何立峰任中央财办主任
中国官方新华社一则消息将中国副总理何立峰称为"中央财办主任",由此确认何立峰已接替刘鹤出任这一职务。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称,何立峰不会像刘鹤那样向习近平提出疑问。
客座评论:人民为什么怀念李克强
李克强突然离世后,无论网上还是线下,铺天盖地出现的是对他的纪念,在他的故居和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更是鲜花铺满整条街道。这在中共的政治人物里,比较少见,让人想起前总书记胡耀邦去世时的情景。
德语媒体: 中美两国 渐行渐远
上周,中国外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华盛顿举行了两轮会谈,今年实现中美首脑峰会似乎有了一线希望。但俄乌战争、以哈冲突以及剑拔弩张的台海局势,却给中美关系平添了很多变数。
墙外文摘:李强和习近平联手施压李克强
有评论指出,中国现任总理李强曾和习近平联手施压前总理李克强。李强下令在新规则中删除了李克强的心头大事“放管服”,并让国务院进行新一轮统计打假,倒查到李克强的第二任期。
李克强去世:官媒轻描淡写 民众自发悼念
中国前总理李克强突然去世。一方面可以看到中国官媒对相关消息和评论严加管控,尽量压低报道的优先级别。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民众自发行动,悼念李克强。
客座评论:李克强——改革开放的最后殉道者
时评人林飞认为,李克强作为党内幸存的最后一个派系力量代表与习近平共治十年,如李鸿章一般修修补补,也没有撑过卸任后的一年,不能不说颇有一些舍身成仁的悲剧色彩,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路线的最后殉道者。
德语媒体:改革家之死
中国官方媒体周五报道称,前总理李克强因突发心脏病在上海去世,享年68岁。德国各主要报刊均发表悼念文章,回顾了这位前总理的生平和政绩。
长平观察:爱国主义成了皮鞭和警棍
中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时评作家长平分析该法出台的原因认为:战争可能近在眼前,而且那个从来不属于你的“祖国”需要你去当炮灰。
王军涛谈李克强:他还是说了一些实话
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李克强卸任不满一年病逝。其昔日北大校友、旅美中国政治学者王军涛回忆称,李克强在校时思维敏捷、健谈且锋芒毕露。他感慨评价李克强的总理任期“窝囊”,“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是说了一些实话”。
德语媒体:一带一路 – 中国特色国际秩序的路标
上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峰会,究竟发出了怎样的政治信号?习近平一手提拔的李尚福和秦刚在没有给出理由的情况下被宣布免职,是否是习核心不再稳定的迹象?
加州州长纽森在北京和习近平意外会面
美国加州州长纽森在北京意外地与习近平会面,并受到其他高层领导人的热情欢迎。习近平可能出席下月在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并和美国总统拜登会面。
专家们如何看李尚福与秦刚被免职?
中共高层近期人事震荡不断:中国周二免去了李尚福的防长职务以及他和秦刚的国务委员职务。中国观察家们普遍认为,两人被免职不会削弱习近平的权力与权威,反而会让其他官员更怕失宠。有专家对DW表示,这反映了“习家军”内部的派系争斗。
五角大楼:中国首批新型导弹核潜艇下水
根据五角大楼最新的中国军力报告,中国第一批核动力导弹潜艇已经下水,这使得中国拥有了此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舰艇才拥有的海陆攻击能力。
李尚福、秦刚双双被免职 中国国务委员仅剩三人
中国周二解除了李尚福中国国防部长的职务。此外,他和秦刚均被免去国务委员职务。中国高层的人事震荡引发了人们对习近平亲选领导班子稳定性的怀疑。
客座评论:令人疑窦丛生的中东使命
中国中东事务特使翟隽已经开始了其中东之行,德国之声专栏作家Alexander Görlach认为,对于翟隽的中东之行,各方不应抱持过高期望。
德语媒体:正在衰减的中国影响力
同以往相比,上周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峰会似乎冷清了许多。塔利班派出了强大阵容,西方国家却集体缺席。出席峰会的各国领导人总数也比上一届减少了近一半。
墙外文摘:拿习近平比崇祯,对崇祯公平吗?
有评论认为,拿习近平和崇祯做比较,对后者也未必公平。崇祯的很多缺点,习近平都有,但他的优点,习近平却一个都没有。论志大才疏和刚愎自用,崇祯只想中兴大明,而习近平却想领导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方向。
前一页面
第14 页,共86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