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习近平
2013年起,习近平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分析:荷兰或将按照美国要求 限制ASML对华售后服务
美国要求芯片制造巨头阿斯麦(ASML)停止为中国客户提供部分售后服务,对于荷兰政府来说,是个外交和商业的棘手难题。不过,有迹象显示,荷兰会继续在出口限制上与华盛顿保持一致。
专访甘思德:中国欲吸外资 从倾听民意开始
美国智库学者甘思德过去36年来多次造访中国,最近一次是参加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他接受DW专访,提出他对外商投资信心和中美关系走向的观察。他怎么看待现在的中国?
抢先拉拢印尼准总统 习近平出手未必有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邀印尼准总统普拉博沃访华,欲促进两国“全方位战略合作”。专家告诉DW,印尼不太可能“百分之百”站在某一方,而且普拉博沃行事“难以预测”。两人会后声明又透露什么玄机?
习近平与拜登通话 美财长耶伦本週访中
中美两国领导人2日进行通话,白宫强调两国定期沟通的重要性。习近平强调应“以和为贵”,但承认双方关系中的“负面因素”有所增加。针对经贸上的分歧,美方安排财长耶伦本週访中。
客座评论: “马习二会”是“老朋友”叙旧,不必期待北京有政策突破
时评人邓聿文指出,台湾前总统马英九4月1日西进大陆,这次和去年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此行的政治意涵强。邓聿文认为,北上北京,如果同习近平见面,从马英九的角度说,大概是要提升他作为前总统的剩余价值。
港媒:中国新任“互联网沙皇”蔡奇已上任
有消息人士向《南华早报》透露,中共政治局常委蔡奇已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有分析人士认为,这一举动表明,习近平正在向亲信放权,并寻求形成一个新的权力结构。
替电动车业者发声 中国商务部长传访欧
路透社独家消息指出,王文涛4月会带著比亚迪等业者造访欧洲,讨论欧盟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反补贴调查。欧盟曾称不排除施加更高的关税,而这可能让中国厂牌难以继续在欧洲扩大市场。
马英九再会老朋友?学者:习近平对台释信号
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将再访中国,这是他卸任后二度访中,外界关注此行是否会影响新总统赖清德就职后的两岸关系。专家分析,如果“马习二会”成真,美方也会特别关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反应。
习近平晤荷首相: 限出口无碍中国科技进步
在会晤到访的荷兰首相吕特时,习近平表示,“脱钩断链”没有出路,认为割裂产业链只会导致分裂和对立,任何势力都无法阻遏中国科技发展进步。此前,应美方压力,荷兰限制了对芯片制造至关重要的光刻机对华出口。
德语媒体:削弱普京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时代》周报发表评论,认为中国不适合扮演俄乌战争调停者的角色,因为中国给普京撑腰,已成战争的一方;《经济周刊》预测,不久后每4辆在欧洲销售的电动车中有一辆来自中国。
习近平会美商高管 只是“拍照作秀”?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落幕之后,习近平另与美国企业高层会晤,强调中美应该“求大同,存小异”。与此同时,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也在海南登场。专家怎么看中国这一系列盼提振外商投资的活动?
习近平将会晤美企高管 李强不抢上司风头
今年的中国发展论坛已落下帷幕,李强总理没有像去年那样与外企总裁们一起座谈。他的上司习近平将于周三会见美企大佬。
美媒:向美企示好 习近平下周会见美国商界领袖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下周将在中国发展论坛之后会见一批美国商界领袖。报道指出,目前在外资流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正加大努力向美国公司示好。不久前有报道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不会在发展高层论坛上主持与外国大企业负责人的座谈会。
美再提中国2027年武统准备 台人有感吗?
美国将领指出,解放军正在强化2027年武统台湾的准备。不过一项最新民调显示,台湾社会大众对于台海情势似乎有不同体会。
客座评论:中国的“生产过剩“是个伪命题,如果......
张俊华
如何解决“新三样”的出路涉及到能否部分解决中国现有的经济问题。但中共领导的政府能换一套思路,在邓小平改革的路上走下去,中国的“生产过剩”也许就会是一个伪命题。
法国外交官:习近平今年五月到访巴黎 经贸合作是首要议题
来自外交圈的消息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将于今年五月访问法国,这也是中欧关系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习近平五年来的首次欧洲之行。预计推动经贸关系将是中法领导人会谈中的首要议题。
俄罗斯总统普京传五月将访问中国
据五名消息人士称,俄罗斯总统普京五月将访问中国,并与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会谈。这或将是普京开启第五次总统任期后的首次海外访问。
西方冷对俄大选结果 普京再提“第三次世界大战”
对俄罗斯总统大选结果,西方国家称在预料之中,并批评其无自由公正可言,是缺乏合法性的“假选举”。高票当选、将再次连任6年的普京最早收到的祝贺来自北京、平壤和委内瑞拉。
普京无悬念胜选 演说提与习近平友谊
俄罗斯总统大选落幕,普京拿下约87.8%的票数,但选举遭批评“既不自由,也不公平”。 出口民调公布后,普京演说称俄国跟北约若开战,“离第三次世界大战仅一步之遥”。 针对中国和台湾,他又怎么说?
长平观察:没了“宰相”中共还能走多远?
废除了“宰相”制度的中共政权还能走多远,习近平是否进一步推动了“加速主义”?时评作家长平认为,民主转型大多发生在强权松动之际,而不是专制收紧之时。
中国国开行又一高官落马 退休已8年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成为中国本轮金融反腐运动中落马官员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最新一位落马的金融业高官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原党委委员、副行长李吉平。正在接受调查的李吉平退休已有8年时间。
德语媒体:没有高潮的习峰会
中国人大会议如期结束后,德语媒体评论指出,在党统领一切、习近平统领党的时代,中国的政治固化和经济开放已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德语媒体:中国的“花瓶议会”和被矮化的总理
中国一年一度的人大会议已经结束,会议的内容和议题并无太多新意,但取消总理记者会和修订国务院组织法均向外界发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那就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的权力正在进一步的稳固和扩展。
习近平的打压如何让香港经济“很受伤”
继《香港国安法》后,中国新23条的立法或将进一步导致更多跨国公司选择离开香港。香港作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还是正在转型扮演新的角色?香港金融业到底有多受伤?
中国两会闭幕:经济求解,安全为本
当地时间周一下午,十四届中国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闭幕会,为期一周的中国本年度两会落下帷幕。会议虽然较多关注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但推出具体措施却有限。
客座评论:“新质生产力” 是一贴圣药吗?
张俊华
在两会期间,习近平的“新质生产力”一概念更是成了一个无人不提及的亮眼的词汇。参会的人又是解读释义,又是歌颂赞扬。 但它是否能解决当今中国的经济问题的一贴好药,还是值得质疑。
德语媒体:弱势的总理
取消已有三十多年历史的总理记者会,无疑是本次人大会议爆出的最大冷门之一。尽管中国官方并未给出取消记者会的原因,但德语媒体普遍认为,此举显示中国总理的职权正在被进一步削弱。
专访许成钢:光靠高科技救不了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的“痛点”在哪里?如果要扭转中国经济的“颓势”,究竟该怎么做?DW专访经济学家许成钢,请他替中国经济“诊断开药”。
人大誓言推出一系列法律"捍卫国家安全"
2024年,中国将推出一系列安全法律,以"坚决捍卫"其主权。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赵乐际周五在两会上作出这一表态。有分析认为,习近平任下,国家安全立法成为人大工作的一大重点。
中国经济何处去?习近平要推"新质生产力"
为了使中国经济走出当前的疲软状态,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呼吁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又新在哪里呢?
女性参政?中国政治仍是男人的世界
正在举行的本届中国人大会议上,女性代表的比例仅略高于四分之一。而中共最高决策层则是清一色的男性。研究者和女权人士认为,在中国,不仅政策制定中没有为女性考虑,女权活动还遭到打压。
中国修法弱化国务院?专家:党完全领政
今年两会,总理记者会在错愕之中走入历史令舆论哗然,另一焦点则是人大睽违40多年首度修订《国务院组织法》。有专家向DW指出,习近平高度集权、弱化国务院“让党大国小的事实法理化”。
德语媒体:不断被边缘化的中国总理
周一,中国人大发言人宣布,今年和今后几年将不再举行人大会议后的总理记者会。虽然中国人大会议被普遍视为"政治秀",但取消已有三十年历史的总理记者会传统,仍令人感到意外。
那些年中国总理记者会的“金句”
今年的全国人大尚未开幕,中国官方就发布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会后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的消息。已有30多年历史的总理记者会一直被视为两会重头戏,既是中国总理的高光时刻,又是外界了解中国领导人个人风格的难得机会,有时甚至很有料。
人大报告删“和平统一” 对台强硬或过度解读?
中国渔船金门翻覆案谈判僵持之际,中国总理李强在两会期间发表政府工作报告,涉台部份删除了惯例出现的“和平统一”,引发揣测。有学者向DW表示不必“过度解读”,也有专家指出北京未来对台方针可能“多做少说”。
德语媒体:中国经济面临数十年来最大挑战
《新苏黎世报》写道,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中国更需要结构性改革,首当其冲的是,国家需要从经济领域中后撤。《商报》写道,专家预计,对国家安全的强烈聚焦不会转向。
当改变惯例成常态——中国总理记者会为何取消?
中国宣布今年的人大闭幕后不举行记者会,如无特殊情况,十四届全国人大后几年也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该消息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在中国的社交媒体则成为被禁止讨论的话题。海外社交平台上,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评论。
危机中的中国
在安徽的一个钟点工市场,不少人一大早就在路边等活。招工的人不多,工资也很低。这些人感觉到,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经济形势预计将成为人大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请看德广联记者的实地报道。
客座评论:徒劳的“穿梭外交”
目前的世界太需要和平了,而由于普京对乌克兰的侵略,和平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东西。政治学者张俊华指出,习近平政府最近决定重启其 “穿梭外交”,北京想借此重新确立自己的和平使者形象,但这恐怕不会奏效。
德语媒体:"东方明珠"风光不再
曾经何时,香港因其自由和宽松的氛围被誉为"东方之珠"。然而,现如今,随着反对派锒铛入狱,社会精英远走他乡,自由和宽松正在被萧条和肃杀的氛围所取代。
德语媒体:政治效忠与经济繁荣无法兼得
1997年香港主权回归中国时,北京做出了"一国两制"和"五十年不变"的承诺。然而,过去几年当中,香港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南京高层居民楼发生火灾,至少15人死亡
南京雨花台区明尚西苑居民楼发生火灾事故,造成至少15人死亡,44人受伤。在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长陈之常火灾中15位逝者鞠躬致歉。
德语媒体:中国成了俄乌战争的最大赢家
由于俄罗斯发动侵乌战争,西方国家对莫斯科发起了一系列制裁措施。而与此同时,中俄贸易却在迅猛增长。202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400亿美元。
德语媒体: 治标不治本的降息决定
中国央行周二发布了今年第一个降息决定,此举是否能给陷入危机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带来转机?中国电动车行业的迅速崛起,可以给德国政界和汽车工业带来哪些启发?这些都是德语媒体所关注的话题。
美国官员:中国若向全球倾销过剩产能,将采取行动
美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他们对中国出现产能过剩局面感到担忧。美国代表团最近访问中国时明确表示,如果中国试图通过向国际市场倾销商品来缓解产能过剩,美国及其盟国将采取行动。
在慕安会看美中关系:强权竞争将世界推向新冷战?
慕尼黑安全会议18日落幕,讨论重点除了加沙及俄乌冲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专场演说也是关注焦点。DW在场边访问中国专家李成,他认为美中关系在拜登执政下并未明显改善;而若特朗普执政,在台湾问题上可能有利于中国,但在贸易方面却可能对中国强硬。
中国是和平使者吗?
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中国外长王毅极力打造中国和平使者的形象。他表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意为结束俄乌战争付出努力。但很多欧洲政治家对中国的和平诚意表示质疑。
解码中国:无可避免的台海紧张局势
刚刚开始的龙年里,台湾海峡会太平无事吗?专家们普遍认为,双方剑拔弩张的态势将会继续保持。而对于美国来说,他们最不希望的就是在大选之年,世界上出现新的危机热点。
客座评论:“讲好中国故事”的陷阱
"讲好中国的故事"已经是习近平执政以来叫了相当长时间的口号。问题是,尽管作了这么多年的努力,各个部门特别是宣传部投入不少资金和人工,中国故事还是没有按照中国上层的意愿被讲好。这就不得不让人们去发问,所谓"讲好中国故事"本身是否是一个陷阱。
习近平和普京通话: “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
习近平和普京通话“互致新春问候”。习近平表示,中俄“双方要密切战略协作”,“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
前一页面
第11 页,共86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