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中日关系
中国和日本是近邻,两国是亚洲经济上最强大、政治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两国关系重要又复杂。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吉隆坡会议再次显示出中日两国的对立
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峰会上,中日领导人没有举行会晤。法兰克福汇报指出,这表明“二战虽然已结束六十年,但对历史罪责的争论将延续到未来”。
六年来东盟会议边上首次不搞中日韩峰会
中日调整汽车赛事日程
中日调整汽车赛事日程
一周港媒:中日关系、巴金和四万网警
香港媒体提醒北京注意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技术问题,提出可以出台“中日历史问题白皮书”来影响国际舆论;中国文坛宗师巴金去世,有传言猜测王蒙可能成为新的作家协会主席;另外,据称中国有四万网上警察冒充普通网民操纵舆论。
中日东海军事角力,促进双边外交磋商
本周二,中国和日本在东京举行的第三轮东海问题磋商结束,虽然本次磋商并未取得实质性结果,但是有迹象表明双方的态度有了积极变化,并有望在本月19日举行新一轮会谈。奥地利的网络媒体Die Presse就此回顾了谈判背后,中日两国最近在有争议海域的军事角力。
托福加口试,中日韩考生集体紧张
没有托福成绩想进英语国家大学是不太现实的。未来的托福应试者不但要被考阅读理解,还要被考口语。托福改革这一新规定令中日韩考生倍感紧张。
中日展开新一轮东海会谈,德国专家表乐观
本周五,中国和日本的代表将在东京就两国颇有争议的东海油气田问题进行谈判,这是中日两国间围绕东海问题进行的第三次正式会谈。谈判前景如何,对中日关系将有什么影响?德国之声中文广播记者为此专访了汉堡亚洲研究所纳博斯博士。
梁云祥:战后中日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梁云祥教授给德国之声中文网发来的这篇文章综述了战后60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史。他认为:中日这两个东亚主要国家,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历史—阻隔在中日之间驱除不散的阴影
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上周五举行的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招待会上,黑白影片“南京大屠杀”震惊了观众。法兰克福汇报副刊的一篇署名文章谈了日本对历史的态度:
中日纷争百年综述—日本亟待破解禅宗公案
中日关系如同一道禅语,令人冥思而不得其解。东亚问题专家卡尔•皮尼(Karl Pilny)在他所著的《亚洲世纪》中,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只手是拍不响巴掌的。如果日本能够真诚地伸出双手,将中国想象为琴身,然后拨动自己的琴弦,也许可以驱赶几十年来徘徊不去的幽灵。”
港媒:程翔-猪瘟-新大选与中日关系
本周,香港记者程翔被新华社宣布为台湾间谍之事,在香港媒体引起了强烈震动。不管对这一说法是否完全相信,香港许多都根据自己的线索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另外,四川的猪链球菌疫情和日本决定提前大选,也引起了本周香港媒体的关注。
德金融首脑提出美欧中日四大货币区概念
最近,德国联邦银行副行长施塔克就中国人民币升值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对中国谨慎的做法表示理解。他提出了美欧中日四大货币区的概念,号召道:“必须更多地拉中国介入”。这个新的G4,中国对世界金融的作用,在他看来是非常重要的。
东亚共同体的前景:查道炯教授谈中日与东盟合作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开始在东南亚扮演一个地区主导大国的角色,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则成为中国与日本双边关系中一个日益重要的新维度,而这一维度的发展又对中日关系起了稳定器作用。德国之声中文网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日关系问题专家查道炯副教授,就中、日与东盟合作的历史、现状和前景及其对双边关系的影响作了深入分析。
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东盟抢先,日本唯恐落后
吴仪日本拂袖而去,谁最高兴?至少从双边贸易的角度看,欧盟应该是暗自高兴。近年来,为了开拓和巩固国外市场,世界各国竞相掀起自由贸易协定热。中日自由贸易协定本是吴仪在东京要谈的一个话题,但是小泉对靖国神社的不悔情结让中日关系持续冷却,两国间自由贸易协定更变得遥遥无期。
中国驻日大使王毅为吴仪背黑锅?
吴仪访日拒见小泉事件,本周在香港媒体继续发酵。另外,法国、荷兰公投否决欧宪之后,美中欧大三角关系将发生什么微妙变化?中日本周关于东海的磋商无果而终,到底又有哪些深远的影响?
东海问题谈判陷僵局,日本加紧动作
据日本媒体透露,中日两国在北京就东海勘探问题展开的第二轮磋商陷入僵局后,日本政府计划加紧东海油气试开发的动作,并准备将开发项目纳入政府控制之下。
蒂滕谈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
中日关于东海油气田勘探和开采争议进行的司长级谈判,本周二结束,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虽然同意继续进行磋商,但中日都拒绝了对方提出的事物性建议,使得下一轮事物官谈判扑朔迷离。
中日关系紧张可能对IT行业产生影响
参拜靖国神社粉碎了中日对话的可能
本周三,北京方面继续向日本施压,敦促日本领导人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历史罪行的悔改之意,不要继续参拜靖国神社。本周一,中国副总理吴仪临时取消了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会晤,提前返回北京。直到第二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才对此做出了官方解释。
“日本没有大屠杀纪念碑”
在4月中达到高潮的中日冲突日前已渐渐淡化,但争端双方从政府到民间至今都未能达成最后共识。昨天(5月24日),德国波鸿大学东亚系从研究角度出发,举办了题为“权力之争在东亚?”研讨会,分别从历史回顾、现状评述,以及未来展望对东亚中日韩三国的关系展开讨论,德国之声中文网对此进行独家报道。
亚太军事力量变化是中日不和的深层原因
本周一,中国副总理吴仪临时取消了原定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会晤,提前返回北京。官方的解释是吴仪副总理需要回国处理一项紧急公务。小泉首相就此向记者表示,会晤原本是中方要求举行的,他不理解现在为何取消。
“铁娘子”吴仪东渡修复中日关系
周四,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日本世界博览会上展开了魅力攻势。她说,北京应把东京当作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典范。吴仪发表这番讲话恰好是在中日两国努力修缮关系的时候。
吴仪东渡,为温家宝访日铺路
本周二,中国将派遣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前往日本访问,除贸易议题外,改善紧张的中日关系也是吴仪此行的一项重任。这名中国副总理是2003年以来访问日本的最高级中国官员。尽管吴仪素以善于解决争端而著名,但5月17日至24日的日本之行则将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
中日关系前进了一大步
中日关系仍然处于冰点以下
星期一出版的德语印刷媒体都报道了亚洲13国和欧盟25国外交部长在日本京都举行的会议,会议关注的重点是中日关系和朝核问题。
中日冲突专栏
亚非印尼峰会联结两个世界
亚洲和非洲在印尼高峰会上确定了新的战略伙伴关系。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代表于上周六签署了协议,该协议旨在加强合作,对抗贫困,腐败和恐怖主义。大会的决议认为,在当前的世界环境以及亚非的特殊条件下,亚洲和非洲有必要共同协商,以便使各方都能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
“北京知道不能把弓拉得过满”
“外交月刊”德文版第四期的一篇署名文章从台海两岸关系谈到今年以来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变化,文章写道:
亚非峰会:中日关系成了各方关注的主题
亚非首脑会议周五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开幕。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为本国的战争罪行道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小泉的声明表示欢迎。
胡锦涛喝停中日关系青年研讨会
本周,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中国民众的一片抗议浪潮中访问了北京。中日外长此次北京会晤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而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也十分值得人们关注。请看香港媒体对此的一些报道和评论。
中日冲突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中日两国当前的紧张关系引起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的极大忧虑。安南呼吁中日双方和平解决争端,并希望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峰会期间会晤。欧洲各国政经界人士担心,中日关系恶化将对欧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恶劣影响。
上海之夜-中日吧客酒酣意犹浓
夜幕降临时,上海市中心新乐路的酒吧里中国人和日本人融洽地坐在一起。这些天来,客人们谈论的题目只有一个:反日浪潮。
中日首脑是否会晤雅加达成悬念
上个周末中日两国外长会面后,中日两国对这次会谈结果的反应互相矛盾,会面中确定下来的胡锦涛和小泉即将在雅加达的会晤其前景也变得扑朔迷离。中日关系陷入自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谷。
中日关系跌至冰点,互相要求对方道歉
中日关系已经陷入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谷。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本周一对记者们提到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来访一事时说,目前的紧张局面是两国建交以来所遇到的最大问题。而造成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对于战争历史的态度。
一周香港媒体:中日 教皇 农民
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是上个周末中国一些城市爆发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以来,中日关系急剧恶化。另外,罗马教皇的去世以及保罗二世对教会和人类的贡献,以及中国国内局势也是本周香港媒体评论和报道的焦点。
如何对待历史?施罗德暗示日本要学德国
本周三(4月13日),施罗德会见了正在德国访问的韩国总统卢武铉。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有关韩国和中国与日本就战争历史发生的冲突时,施罗德提醒日本在对待战争罪行上应该参照德国的经验。
纷争之际看中日经贸关系
日本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不久前由于日本中学教科书美化日本侵华历史而导致了中国大规模的反日活动,中日间的经贸关系也难免会受到负面影响。
达赖喇嘛访日,不受官方接见
达赖喇嘛周五(4月8日)到达日本,开始了对日本的第十次访问。日本政府已经表态,将不会安排达赖与日本官方进行会面。中国外交部对“日方允许达赖赴日活动表示严重关切”。
一队日本人登上中日争议的冲鸟岛
中日共同商讨结束日本对华经援问题
*
中日两国处于政治寒冬时期
亚洲东部是地球上地震及海啸的频发地区,灾难往往瞬时发生,全然没有明显的先兆。新苏黎世报认为,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也是这样,经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以后,就会出现板块移动,中日关系就是这样。该报分析说:
专家建议:变六边会谈为亚洲安全机构
朝鲜的核武器问题凸显美国在东亚的安全问题上捉襟见肘。著名日裔美国政治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分析了中国、日本、南北朝鲜以及东盟国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向布什政府进言,修正二战后在亚洲的安全政策,把朝鲜问题的六边会谈固定并扩大成亚洲安全组织。
中日韩三国统一针灸穴位
*
辜振甫逝世,两岸交手方式告一段落
本周,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去世,以及南亚海啸灾难成为香港媒体评论的焦点。另外,两岸和日益紧张的中日关系也是新年第一周香港媒体关心的问题。
政治层面,情感因素主导着中日关系的碰撞
本周二,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向前台湾总统李登辉签发了入境旅游签证。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立即发表严正声明,要求日本纠正这一错误。
日本批准李登辉签证申请 中日再起争端
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对,本周二给前台湾总统李登辉及家人签发了入境旅游签证。日本官员说,他们认为2000年离任的李登辉是以私人身份申请来日观光旅游,并不是从事政治活动,日方认为不会给中日关系带来大的影响。
施罗德亚洲行 中日待遇两重天
德国总理施罗德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后,周三抵达日本首都东京,继续其东亚之行。如果说施罗德访华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两国的经济关系,那么,政治议题则是施罗德和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会谈的中心。
东盟峰会:中日韩印度一个也不能少
周一,东南亚国家联盟第10次首脑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开幕。东盟10国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将商讨促进该地区经济合作和贸易一体化的议题。中国总理温家宝以及韩国,日本和印度代表也将出席东南亚国家的聚会,就建立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进行磋商。
中日关系现状如何?
中国海军潜艇进入日本海域的事件使本来已经紧张的中日关系犹如雪上加霜。本周的明镜周刊从台湾问题、能源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日关系:
中日峰会结束,靖国神社问题互不让步
中日首脑在亚太经合峰会终于见面,会谈持续70分钟,大大超出原定的半小时,但外交成果有限。靖国神社问题还将继续困扰两国关系,中日外交近期内看不到改善的迹象。
前一页面
第10 页,共1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