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消费观念:节约-储蓄-添置产业
2004年6月8日2002年时,一位姓陈的杭州女士从银行贷款,以每平方米5200元的价格,一口气买下了六套高级住宅。两年后的今天,那里的房价已上涨到每平方米8200元。但陈女士并没有发财,为了偿还贷款,她每天在焦急地等待买主。每日镜报写道:
“对于北京政府来说,住宅市场的兴旺给本来就过热的经济添加了风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研究所的常修则说,‘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许多投机的人将无法偿还贷款’。过去几年,中国人几乎无需担保就可以从国家银行获得贷款。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这些银行的不良贷款将堆积如山。今天,国家银行已有16亿美元的贷款被视为死帐。自今年初开始,北京政府在努力为房地产市场降温,国家银行发放购房贷款的原则更为严格了。但需求并没有降下来。 ”
新苏黎世报记者从上海发来报道说,不久前,中国政府宣布,中国的人均年收入已达到一千美元、即8300元人民币。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可供支配的金钱并不多,所以尽管中国各商场供货充足,但消费者的购买愿望并不强烈。另外,北京最近的调查表明,一般家庭的食品开销仍然占支出的三分之一。文章接着分析了中国市场疲软的原因:
“过去几年,消费贷款和购房贷款为居民添置产业提供了活动余地,所以他们越来越多地把钱存放起来,用以购买大件。这就意味着,即使中产阶层在超市购物时,对不属于日常需要的一切商品,至今仍然持保守态度。在这方面,即使上海也无法与香港相比:香港人毫不犹豫放进购物车的大多数商品,上海人在决定购买之前,往往要在手中颠倒好几次。
在评估中国市场潜力时,在两个问题上常出现两个错误。一个是实际购买力,另一个是用钱的方向。如果一开始就以外汇汇率计算,那就错了,因为在中国日常生活中,一元人民币并不等于八分之一美元,按生活必需品价格参考指数计算,应等于半个美元。从这点出发,再考虑中国大多数人民的状况,可以说,中国在购买力方面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西方人看来是价格低廉的日用品,对普通中国人则十分昂贵。第二,不应忘记,与用了就仍掉的西方社会不同之处是,持保守价值观念的人们把重点放在储蓄和添置产业上,甚至城市化的中产人士在购买消费品时也比较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