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中国
中国,为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政权的统称。现今在国际的行使“中国”主权的政权,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未见报复性出国潮 中国人多选择国内过年
春节假期将至,正逢中国松绑防疫控管,结束近乎锁国状态,周边国家观光业者期盼中国游客带来收入。但根据最新调查显示,受到收入减少和各国实施管控等因素,近4成中国民众今年打消出国旅游的念头,以国内旅游取代。
遭控“侵犯隐私” 中国驻葡使馆拆全景监视器
中国驻葡萄牙大使馆爆监控争议,有民众投诉使馆外安装的360度监控摄像机,可能拍摄到附近公寓及街道,危及个人隐私。报道释出后,葡国外交部誓言展开调查,而这几台监视器也在同日迅速遭撤除或调校角度。
IMF副总裁:中国经济或在一季度后迅速复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吉塔• 戈皮纳特本周三(1月18日)表示,根据目前的新冠感染趋势,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从第二季度起大幅反弹。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认为,放开防疫措施后,中国经济正逐步恢复,问题在于3月即将组成的新一届政府如何刺激经济。
德语媒体:"未富先老"的中国
本周二,中国官方公布统计,2022年中国死亡率首次高于出生率,总人口下降了85万。专家们普遍认为,六十年来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趋势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构成严峻挑战。
堪萨斯法院判决:华裔教授陶丰获释
在美国司法部“中国行动计划”中被捕的华裔教授陶丰,在最新判决下获释。他被控隐瞒在中国的工作关系,但法官认为此案不涉及间谍或剽窃。
首谈防疫松绑 习近平:严格封控是“正确选择”
习近平春节前夕对防疫松绑公开表态,认为中国近年新冠疫情严格实行“乙类甲管”是正确的决定,并表示现在疫情防控处在吃劲阶段,防疫重心已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
菲总统:南中国海争议令人“夜不能寐”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18日在世界经济论坛 (WEF) 上表示,南中国海日益紧张的局势正在损害贸易、令他十分紧张。
客座评论:中国螺狮粉在台湾引发的统独争议
本来就没有获准进口的中国产螺蛳粉,却可以在台湾引发争议,这是台湾民进党政府太“玻璃心”还是中国方面联合台湾内部发动的认知作战?
德语媒体: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威胁
中国人口数量自1961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柏林《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人口变化长期而言是中国崛起最大的威胁。《新苏黎世报》文章认为,去年增长乏力的中国经济今年的复苏也会较为缓慢。
莫德纳CEO:正与中方谈判提供疫苗事宜
正在达沃斯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莫德纳首席执行官班塞尔表示,正在就向中国提供新冠疫苗事宜进行积极讨论,并表示希望莫德纳在每个大洲都能拥有制造mRNA疫苗的生产基地。
印度眼中的安全威胁:中国第一美国第二
作为存在边界争议的邻国,中国被印度视为最大安全威胁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不过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不少受访者将美国视为第二大安全威胁,认为北约对于乌克兰战争难辞其咎,并且支持本国从俄罗斯购买更多石油和武器。
客座评论:刘鹤“否定”习近平,临退吐真言?
中国副总理、习近平经济顾问刘鹤在达沃斯的发言引起各方关注。本文作者认为,刘鹤的演讲是真实感言,算是他在今年退休前对习近平过去十年政策的一点忠告。
台湾开办女性志愿役教召 训练后备军人
台海紧张情势加剧,台湾国防部17日宣布,将开放女性报名志愿参加后备军人训练,以提升国防战力,但仍处于试行阶段。其中包含哪些新制?
媒体:中国医生遭施压 死亡证明避写新冠
6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医师告诉路透社,他们收到指示,应避免将死亡病例归因于COVID-19。有学者表示,中国的高染疫率与死亡数据不成比例,显示死亡人数或遭低报。
刘鹤达沃斯致辞解读经济政策 强调对外开放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1月1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致辞,明确发出了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的信号。在回答有关中国疫情的提问时,他称,"达峰的时间和恢复正常的时间"超出预期,"最近以来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正常"。
德语媒体:“负责赚钱的人现在必须要返回中国的工厂了”
随着中国防疫政策的大幅放宽,德国经济界也重新充满乐观的情绪,德国企业纷纷要求德国经理人们返回中国。《法兰克福汇报》观察到,德国经理人返回中国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畅。德国航空业内媒体分析认为,中国航空市场恢复的速度会和外界的期待有所差距。
博明谈中国威胁 称日本提升国防有助避免台海开战
前美国副国安顾问博明17日表示,美国持续与印太地区盟国针对台海局势进行对话,而日本近期一系列提升其军事能力的决策,对遏制台海爆发冲突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台美深化半导体领域的合作,他说此举能迫使中国在入侵台湾的决策过程中谨慎评估。
专访河野太郎:面对中国扩军 邻国有必要采取措施
作为西方重要工业国家,德国和日本都面对如何与崛起的中国打交道的难题。而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还面对更直接的安全挑战。德国之声电视采访了正在柏林访问的日本数字大臣河野太郎。他还曾在内阁担任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
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专家警告“人口危机”
计划生育政策的终结并未给中国的人口下降趋势踩下刹车:根据官方统计,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2年出现了60年以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专家警告,中国正在滑向人口危机的深渊。
中国2022年经济增速3% 未达目标
1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称,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中国GDP比上一年增长3%。这个数字不到2021年(8.4%)的一半,远低于中国政府提出的5.5%的目标,是除2020年以外,中国经济几十年来最差的表现。
德国对华出口减弱 进口依赖性增加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在德国商品出口国的排行中从第二位下滑至第四位,但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量却在快速增长。而且2023年德国对华贸易前景依旧喜忧参半。
台美贸易倡议进入尾声 媒体:为FTA铺路
“台美21世纪贸易倡议”进入谈判尾声,关注贸易便捷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交流、法规和反贪污四大焦点,能否成为台美自由贸易协定基石?
中国疫情飙升 世卫呼吁监测超额死亡率
中国疫情不断加剧,世卫组织继週末与中国卫健委通话、敦促北京更透明地分享疫情信息后,1月16日更进一步呼吁中国监测COVID-19的超额死亡率。中国财政部亦将增加预算以因应疫情。
大众(中国)总裁贝瑞德: 我们不能削弱在华地位
大众汽车(中国)总裁贝瑞德呼吁德国政界不要对中国采取过于强硬的态度。他表示,对国际汽车工业而言,中国仍是一个决定性的市场。
德语媒体:中国开放边境 邻国喜忧参半
农历新年到来之际,中国解除了实施了近三年之久的边境封锁。面对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泰国、新加坡以及印尼等国可谓喜忧参半,他们既希望久违的中国游客能给受疫情重创的旅游业注入活力。
民调:中国人对欧洲好感远胜美国
一项问卷显示,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的好感大大超过对美国。研究者指出,在中美关系紧张的环境下,两国民众间相互反感也在升级。而中欧民众互相的观感则相当不对称。
贪腐触目惊心 腾讯2022年辞退百余名员工
本周一(1月16日),中国科技巨头腾讯发布集团反舞弊通报,宣布2022年辞退了100多名违反公司政策的员工,其中10余人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多人已被判刑。
日印举行首次联合空演
周一,日本和印度在东京附近开始了两国间首次联合空中演习。为了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日印两国计划提升双边的防务及安全合作。
秦刚结束非洲之行 埃及外长:欢迎中国游客
中国外长秦刚15日于埃及首都开罗,分别会晤埃及总统塞西和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盖特,为中国此次1月9日至16日的非洲之行划下句点。各方谈了些什么?
中国经济增长2022年或跌至40年来最低
周二中国将发布去年GDP数据。分析人士认为,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和房地产困境的双重危机之后,中国2022年的经济增长预计将跌至四十年来最低水平。
世卫要求中国提供更详尽疫情数据
在中国官方公布了更新的新冠疫情统计数据后,世卫组织领导人对此表示欢迎,并呼吁北京提供更多信息。
岸田文雄:东亚可能是下一个乌克兰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六结束对七国集团国家的访问。他在记者会上表示,他告诉西方国家,东亚可能成为下一个乌克兰。面对崛起的中国和好战的朝鲜,岸田呼吁西方国家统一阵线。
德国汽车工业担心失去本土竞争优势
经历了过去一年的低迷之后,德国汽车工业总体对新的一年保持谨慎乐观态度,但来自中国的竞争压力以及美国出台的补贴措施,也令他们忧心忡忡。
德语媒体:对华战略如何才能更明智?
正在酝酿中的德国新对华战略,持续引发德语报刊的关注。《弗兰肯邮报》指出,一方面,欧洲需要跨文化交际的同理心,另一方面也需要强硬。《经济周刊》则认为,欧洲应该先做好自己的功课,而不是总想着限制别人。
中国最新通报:近期新冠死亡近6万例
中国放弃严格的新冠清零政策近一个月后,官方首度公布新冠感染相关死亡人数。据中国国家卫健委统计,12月8日至1月12日,新冠相关死亡病例共59938例。
美国专家指责德国学者助力中国军事科技
美国“科研安全与诚信中心”日前发布报告称,不少德国学者正在和与中国军方具有密切联系的研究机构开展学术合作,德国科学界对中国的警惕水平非常低。报告还指责德国现行法规根本不足以杜绝德中科技合作成果被运用于军事目的。
德语媒体:"中国战略"引发热议
过去几年来,中国的内政外交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德国政府认为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华政策。但拟议中的"中国战略"尚未正式出台,就已经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美日扩大安全联盟 应对中国威胁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任内首度访美并将会晤美国总统拜登。日美安全联盟中新的角色分配将是两人讨论聚焦的重点。两国在周三的2+2会谈后指出,中国对国际秩序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俄中贸易互动频繁 去年规模破万亿人民币
中国海关总署宣布,中国去年对俄进出口额达到1.28万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3%。同时,作为推动能源出口多样化的一部分,俄罗斯去年对中国液化石油出口也有所大增。
滴滴出行有望重新上架 整治行动接近尾声?
路透社独家报道称,完成了从美国退市、缴纳天价罚金之后,中国网约车服务平台“滴滴出行”有望在近期内重新上架。两年前,滴滴出行违背当局意愿,执意在美国上市后,中国政府对该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整治行动。
研究称中国染疫人数达9亿 曾光:疫情高峰未过
北京大学一个研究团队称,中国新冠感染率已达到64%,感染人数累积约9亿。流行病学家曾光则指出,全国范围的重症高峰还未到来。他还指出中国疫苗接种曾错失良机。
瑞典发现欧洲已知最大稀土矿床
瑞典国有矿业公司卢奥萨山-基吕纳山公司宣布发现大量稀土矿物。这一发现可望让欧盟减少对中国的稀土供应依赖。
“‘杨康’们让北京比之前还堵”
中国取消清零政策后,政府公布的感染和死亡人数极低,与民众真实感受不符。一名上海基层工作者表示,新冠患者去世后尸体无法直接送火葬场,医院急诊则是人满为患。也有北京居民表示,当地的感染高峰已经过去,交通流量回复不少,“杨康”们让北京比之前还堵。
独家专访:德国议员访台有何启示
一大堆西方民主国家政治人物接二连三访问台湾,这对维护区域民主,避免中国武力攻台有效果吗?除了象征性支持,如何以实际作为支持台湾呢?DW独家访问德国国会国防委员会主席史特拉克·齐默尔曼及自民党副主席沃格尔,看看他们怎么说。
中客涌入打疫苗 港府:下週起外地人须自费
香港在与中国恢复通关后,涌入大批中国游客接种mRNA疫苗,除有旅行社因此发展出“疫苗旅游团”,更有银行更祭出存款满额送疫苗的优惠、吸引中客开户存款。但港府也因此宣布,下週起不再为非本地居民免费接种。
美国加强打击中国海外警务站 FBI投入搜查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日前搜查了纽约唐人街的一栋大楼,让这个疑似由中国警方设置的海外警务站曝光。中国驻美大使馆则试图淡化此一事件。
客座评论:台湾怎麽那麽多抓不完的“共谍”?
刚刚进入2023年,台湾又传出有前立法委员和退役海军将领涉嫌为中国发展组织任务被捕,在这之前则是一个退役空军上校涉嫌拉拢现役军官以获取情报提供对岸。 过去这些谍报案有的重打有的轻判,台湾应该怎么办?
英外相批香港自由遭侵蚀 中使馆:干涉内政
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James Cleverly)週四指控北京多方面、系统性侵蚀香港自由。中国驻英大使馆反驳英方歪曲事实、干涉内政。非政府组织“人权观察”12日亦指,香港人权每况愈下。
美众议院过新法 拟禁止向中国出售战备石油
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票数通过,将禁止美国出售战备石油给中国,并有113位民主党众议员加入支持共和党的行列。
捷克总统大选:前总理巴比什成热门人选
因其亲俄与亲中共立场而备受争议的捷克总统泽曼即将结束第二个任期,谁将成为他的继任者?目前在民意调查中领先的候选人是另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捷克前总理巴比什。
前一页面
第84 页,共200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