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中国
中国,为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政权的统称。现今在国际的行使“中国”主权的政权,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德语媒体:中国的“智慧城市”有多危险?
《世界报》关注中国的数字监控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给自由开放社会带来的风险。《法兰克福汇报》则设想了瓦格纳兵变会给中国领导人带来哪些思考。
标普降中国经济预测 专家谈如何缓解就业难
评级机构标普下调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至5.2%。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略歇尔向德国之声表示,经济复苏不是摁一个按钮就可以实现的。他特别呼吁放松对高科技领域的监管限制,表示这也与青年就业问题相关。
情报机构:瑞士成为中俄间谍活动的中心
瑞士情报部门周一(6月26日)表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使众多国际组织所在地的该国成为俄罗斯和中国间谍活动的中心。全球正在转向由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系统性竞争塑造的两极世界秩序。
中国幻想的破灭
中国对于德国和欧洲企业来说,仍然光彩依旧吗?习近平推行的经济路线的后果正在逐一显现出来。
瓦格纳叛乱后 俄防长首露面
俄罗斯公布了一段该国防长绍伊古视察指挥中心的视频,这是瓦格纳集团叛乱后他首次公开露面。此前瓦格纳曾要求罢黜绍伊古,这也让绍伊古的动向成为焦点。与此同时,中国对瓦格纳事件首次作出回应。
中国推“就业攻坚”救青年失业率 网民质疑
为挽救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中国政府推出“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盼协助失业青年、应届毕业生求职。然而,许多中国网民对此抱持怀疑态度,他们对此政策有何批评?
研究:今年第一季度德国汽车对中国出口暴跌26%
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今年第一季度,德国向中国出口的机动车和部件同比下降26%。
中国旅游业渐复元气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指出,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小长假,中国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同比增长逾30%。
瓦格纳“烧俄厨子”撤退 然后呢?
俄罗斯瓦格纳雇佣军的叛乱行动引发了莫斯科的安全危机,目前这座俄罗斯首都仍然处于反恐戒备的状态。瓦格纳集团的行动也引起了中国官方和民间舆论的广泛关注。
美国航母“罗纳德・里根”号访问越南
美国和越南庆祝两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美国核动力航母“罗纳德・里根”号本周日(6月25日)抵达越南岘港。此前,美越双方均表示愿意提升双边关系。除经贸联系外,两国对中国在该地区力量增加有着共同的关切。
中国发起锂电池攻势 德国处境艰难
随着电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市场上锂电池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场面。而在锂电池领域,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对中国高度依赖。德国应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
智库: 德国在某些领域严重依赖于中国产品
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本周发布的研究报告,德国在很多领域严重依赖于中国进口,其中包括一些原材料、化学原料和电子元件。该报告呼吁经济界尽快采取行动,减少这些领域的对华依赖性,否则“所谓的去风险就只是一句空话”。
竞争力排名 德国不及中国?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每年推出世界竞争力排名,今年的榜单上,德国排名22位,下滑了7位,排在中国之后。
从数据看发展:美国公众眼里中国形象的变迁
美国知名的民调机构盖洛普(Gallup)从上世纪70年代底开始关注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迄今积累了不少问卷档案。如果将同一题目的民调放在一条时间线看,会有怎样的发现?
德语媒体:“两个中国政策”
无论是“两个中国”政策还是两个“中国政策”,都是中国政府不愿意从德国政界看到的。德语媒体观察到,在德国,这与总理府和外交部及经济部的角力有关。期间虽然政界号召对中国“去风险”,但德国企业似乎别无选择。
美起诉涉芬太尼中国公司 中方批钓鱼执法
美国司法部以涉嫌贩运芬太尼原料等指控,起诉4家中国公司以及其8名中国雇员。对此,中国政府则批评美方以“钓鱼执法”诱捕中国公民,损害中国公民的人权和企业的利益。
中国军机越台海中线 美航母停靠越南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结束北京之行后,中美两国又开始“秀肌肉”,台军方周六侦测到8架解放军军机逾越台海中线;美军航母则预计在本周日停靠越南岘港。此外,媒体报导称中美两方船舰在本周稍早曾同时通过台湾海峡。
黎智英之子:英国需为黎智英案发声
持有英国护照的香港《苹果日报》创办人黎智英仍在狱中等待审判日的到来,他的儿子黎崇恩表示:“我不是要求人们把我的父亲从监狱里救出来或什么的,我要求英国就我父亲的案件发表意见,向香港施加压力。”
德语媒体:不恰当的礼遇
中国总理李强此次访问柏林,德方接待规格之高异乎寻常:总统接见、总理设宴,检阅三军仪仗队、会晤工商界精英,特别是德中政府磋商后两国总理共同出席、却不准记者提问的新闻发布会...
MeToo从台湾延烧 多名中国人权律师被控性侵
Me Too议题在台湾社会持续引发关注,受到指控的对象已经从演艺圈、政界人士扩展到其他领域。近日,多名女性指称在与中国维权律师圈的接触中,遭遇过性侵。
假如拥抱梅西事件发生在德国 球迷受何处罚?
一星期前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一名中国年轻球迷闯入了阿根廷与澳大利亚友谊赛的球场中央,并与梅西等大牌球星击掌拥抱。后来他遭到了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这是否有量刑过重之嫌?德国又会怎样处理此类事件?
两个月内13次被逼迁 王全璋律师等人不断遭威胁骚扰
"709律师"王全璋与家人近期频繁被逼迁,以至于不得不将10岁的儿子送到亲戚家住。与他们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其他律师。当局有可能要迫使他们离开北京。
赞比亚与债权国达成债务重组协议
自从赞比亚2020年陷入债务危机之后,本周终于在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上与其债权国达成重组债务协议,该国总统称之为“重要里程碑”。西方领导人和官员多持肯定态度,而出席峰会的中国总理李强对此有些什么说法?
不跟随拜登批中 新西兰总理将率团访华
新西兰总理希普金斯即将率团访中,预计将会见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等人,同时,他不愿意跟随美国称呼习近平为“独裁者”。
中国在穷国债务减免方面持何种立场?
中国总理李强和世界各国领导人在巴黎汇聚一堂,出席从周四到周五举行的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在过去十年,中国迅速跃升为国际上一大主要债权方。在为贫穷国家减免债务方面,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怎样的分歧?
德语媒体:制裁中国等于"俄罗斯再乘以10"
《南德意志报》介绍了一份智库研究制裁中国的场景报告,指出因制裁将让世界经济蒙受的巨大影响,不确定七国集团会为这种规模的制裁达成一致。《法兰克福评论报》关注莫迪访美,指出中国是不在场的主角。
欧盟第11轮对俄制裁 外交官:五家中企从清单撤下
欧盟成员国就第11轮对俄制裁措施达成一致,其中也将针对绕过此前制裁的行为。外交官称,在北京的抗议下,列入制裁清单草案的八家中国企业中,有五家被撤除。
德国总理发表政府声明 反对中国在台海诉诸武力
德国总理肖尔茨警告中国领导层不要在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动用武力。同时他还强调,德国无意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会寻求同中国脱钩。
台裔蔡崇信掌舵 阿里巴巴将如何重组?
在台湾出生、美国受教育,也是马云创业伙伴之一的蔡崇信,9月将接任中国最大电商阿里巴巴的董事长,它的独特背景、经历与能力,这能否挽救这家陷入成长困境的科技业巨头?
报告:中国是全球人权最差的国家
一项最新的报告指出,中国在许多指标上都是全世界人权最差的国家,香港的排名也迅速下降,这究竟是为什么?这项调查又是如何进行?
中国对俄罗斯银行实施限制
据媒体报道,中国银行限制俄罗斯客户与位于欧盟、美国、瑞士和英国的银行有关的转账交易。看来,中国并不希望陷入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引发的外交困境中。
欧盟峰会:聚焦针对中国的安全战略
欧盟资深官员表示,欧盟领导人下周将在峰会期间呼吁中国帮助结束乌克兰战争、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并重新调整其与欧盟的经济关系。
隐藏的"长臂":俄、中在德施加影响
网络攻击、以虚假身份在德国非法活动的情报官员--这都是外国在德暗中施加影响的方式。德国宪法保护局局长哈尔登旺表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外国相比,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做法更为危险。
马斯克莫迪相谈甚欢: 特斯拉将尽快在印度建厂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表示,印度总理莫迪希望特斯拉大举投资印度,相关计划将在近期内正式公布。一段时间以来,马斯克一直在为其下一家超级工厂寻找理想地点。
民调: 将中国视为威胁的新西兰人比例下降
根据“亚洲新西兰基金会”周三发布的一项问卷调查报告,在新西兰民众当中,将中国视为威胁的人有所减少,不过仍然只有三成受访者认为中国对自己的国家“友好”。
澳大利亚人如何看待中澳关系、习近平与台海危机?
澳大利亚智库的一项最新民调显示,多数该国民众支持中澳关系解冻,但受访者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信任度仍非常低。该民调还显示,如果中国攻台,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将支持以经济制裁、武器供应等方式回应,但只有不到半数的民众支持直接派兵参与。
监管障碍未除 在华欧企信心降至史上最低
据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受到监管方面的障碍、政治化因素影响,欧洲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的信心大降。四分之三的企业重新考虑过供应链策略,12%则表明已将部份业务撤出中国。
哈萨克斯坦:为德国输送原油 向中国关系靠拢
原油、天然气、稀土--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拥有德国所需要的原材料。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访问期间,双方约定将向德国一家炼油厂每月输送10万吨原油。乌克兰战争也给这个中亚国家带来变化。
美媒:中、古谈判建军事培训设施 有潜在驻军可能
据《华尔街日报》引述不具名的美国现任和前任官员称,中国和古巴正就在古巴建立一个新的联合军事培训设施进行谈判。报道称,华盛顿担心,这可能导致中国在距离佛罗里达海岸仅100英里的该处设施驻军,或进行其它安全及情报活动。
客座评论:布林肯访华结束,考验才刚开始
时评人邓聿文指出,中美都已经感知两国关系现状到了不能无视地步、因此促成了布林肯这次访华之旅,但双方的根本分歧和疑虑在会谈后没有缩小。如果双方在稳定双边关系上没有后续跟近,和缓气氛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中美未能重启军事对话 布林肯访华失利?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週一结束任内首次访华行程,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见面。盡管美国总统拜登高度赞许此行成果,但双方并未恢复军事联系,不少专家也认为两国之间的关系仍然脆弱。
“毛毯风波”后 国泰称将扩大普通话服务范围
在空乘人员涉嫌歧视非英语乘客被曝光之后,国泰航空公司宣布将扩大机舱服务团队的普通话服务范围,进行“以客为先”的服务文化培训,并且在内地招聘空乘人员。该公司行政总裁在一封内部致员工信中表示,最重要的是确保所有国泰员工必须尊重来自不同背景及文化
布林肯访华哪些细节吸睛?
因”间谍气球“风波推迟访问4个多月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18日至19日终于进行了首次对中国的访问。在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从布林肯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时只有低级别官员接机,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和他会面,所有的细节都在外界的注视下。
布林肯告诉习近平:拜登认为美中有义务处理好关系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週一展开在中国的第2天访问,先与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会晤,并在周一晚些时候与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会面。究竟如何看待布林肯的访问,中方的态度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德国对华政策:在自我反思和不信任之间
第七轮德中政府磋商本周在柏林召开,这也是五年以来该会议机制首次在线下举行。而到访的中国总理李强将会面对一个与默克尔时代截然不同的德国政府对华政策。
中国总理李强到访柏林 德中政府磋商周二开启
中国总理李强开始了他对柏林为期数天的访问行程,并将出席德中第七届政府磋商。这是李强今年三月出任中国政府总理后首次出访。
亚洲各国热爆啦!
世界气象组织 (WMO) 5 月警告,受温室气体阻碍散热,加上圣婴现象的影响,2023年至2027年可能是有史以来最热的5年。亚洲各国近几个月来,也已经传出各种热浪灾情。
疫后首个618战绩揭晓 专家:中国消费仍疲软
中国日前迎来解除清零后的首个大型电商活动“618购物节”,盡管各电商平台战绩有所回暖,但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仍然疲软。专家为何这么说?中国消费者受到了什么影响?
秦刚晤布林肯7.5小时 指中美关系处最低谷
中国外长秦刚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週日终于在北京举行了双边会谈。双方究竟讨论了什么?又取得什么样的具体成果?
调查:欧洲企业继续外移 中国也是受益国家
由于原材料、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的昂贵,西南欧30%的工业生产能力将迁往海外。北美和印度是受益最多的国家,但中国也不逊色。
前一页面
第64 页,共200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