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中国
中国,为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政权的统称。现今在国际的行使“中国”主权的政权,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MeToo的代价:王丹事件折射的同志困境
“我们不要就这样算了”——但代价是什么?对于同志来说有何不同?情欲试探与身体界线又该如何拿捏?DW访问王丹性骚疑案的2名指控者及多名专家,试图深入理解性少数族群的MeToo困境。
德语媒体:恒大不可思议的巨额损失
房地产业对中国经济举足轻重,恒大集团公布巨额债务,引起《法兰克福汇报》的关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基尔市继与青岛建立伙伴关系的争议后,又面临港口5G网路建设的问题,《世界报》予以详细报道。
英国军情六处负责人罕见公开谈中、俄
英国秘密情报局负责人摩尔周三在公开讲话中表示,该国间谍已在利用人工智能阻碍向俄罗斯的武器运输。他说俄军在乌克兰已经黔驴技穷,此前的兵变暴露了普京政权“不可阻挡的衰败”。他也再次将中国称为军情六处关注的“重中之重”。
FIFA女子世界杯 澳新开赛!
2023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合办的女足世界杯即将开赛。德国之声DW的体育记者们将在布里斯班和奥克兰对两个主办国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访和报道。
克里告诉中国将气候与政治分开 北京会接受吗?
在中美外交紧张的背景下,美国气候特使克里周三在与中国国家副主席韩正会晤时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性威胁”,应与外交问题分开对待。他也呼吁中方在迪拜气候大会前齐心协力。习近平则于周二表示,中国将按照自己的节奏减排。
客座评论:中国青年的高失业或是个死局
时评人邓聿文认为,尽管青年失业率相对偏高是一个国际性的普遍现象,但中国的数据畸高表明导致这种现象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
英媒指中缅仍有军贸关系 北京:正常往来
有媒体18日针对中国输送武器给缅甸的指控,向中国外交部提问。此前,联合国专家5月的报告曾指,缅甸军政府持续从中俄输入武器以镇压反对势力。对此,中国外交部称该专家抹黑两国的“正常军贸”。中国在缅甸的势力如何牵动南亚局势?
美派核潜艇停靠韩国 朝鲜再射2枚导弹
时隔逾40年,美国战略核潜艇18日再次停靠韩国港口。与此同时,韩美核咨商小组NCG首次举行会议。韩美加强防务合作之际,朝鲜19日也再度试射了2枚导弹。
黑海谷物协议 俄警告勿擅自行动
克里姆林宫周二警告说,在未获得俄罗斯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从乌克兰的黑海港口运输粮食将带来风险,因基辅也使用该水域进行军事活动。与此同时,据媒体报道,中国是此前"黑海谷物倡议"下最大的进口国。
基辛格访问北京:中美两军应该加强沟通
百岁高龄的基辛格访问北京并会晤中国防长李尚福。基辛格说,美中任何一方都承担不起把对方作为对手的代价。
德语媒体:失去了动力的增长引擎
中国经济增长率大大低于外界预期,《德国编辑部网络》刊评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着长期结构性问题,全球经济也将被拖累。《焦点杂志》则关注了美国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访华,指出在气候保护议题上,西方国家没法和中国脱钩。
克里:希望以气候合作推动中美关系
本周二,克里和中国总理李强、中央外办室主任王毅见了面,克里表示,希望气候问题可以成为中美合作解决分歧的新开始。两国代表团当天继续磋商,当被问及讨论进展如何时,克里表示现在评估为时尚早。
大国交恶殃及学术环境:华裔学者离美成趋势?
有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的华裔研究人员在中美紧张的政治气候下日渐担忧,更多人选择离开美国、前往中国等地任职。一位资深华裔学者在不久前离开了华盛顿智库、赴港大任职,他认为,麦卡锡主义正在美国卷土重来。
欧盟-拉共体峰会:双方利害关系在哪里?
欧盟、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领导人举行8年来首次会谈。自由贸易和气候变化是这次欧盟-拉共体峰会的重要议程。欧委会宣布有望在拉美地区投资高达4500万欧元。
媒体:欧盟欲推AI监管 亚洲各国意兴阑珊
路透社报道,欧盟正在游说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跟进,对人工智能进行限制。另一方面,中国也推出了AI监管暂行办法。亚洲各国政府如何回应欧盟?中国的AI規范又会与西方有何不同?
中国外长秦刚“消失”三週 引发国际关注
中国外长秦刚迟迟未现身公开场合,他“消失”背后的原因已不仅仅是民众茶余饭后的话题,更引发国际媒体关注。秦刚的“消失”,会不会影响中国的外交关系?
时隔4年 中日国防官员恢复实体双边交流
中国和日本的军事交流曾因钓鱼台主权争议及疫情而中断,而近年中国的军事扩张也使日本调整了国防战略。17日,两国国防官员恢复4年来首度面对面交流。究竟他们说了什么?中日双方的态度如何?
赖清德将过境美国 布林肯吁中勿借故挑衅
台湾副总统赖清德计划于8月中旬出席邦交国巴拉圭的总统就职典礼,途中将“依惯例”过境美国。中国对此表示抗议,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说,中国没理由以此为借口发动挑衅行动。
德语媒体:中国为何保持克制
《法兰克福汇报》观察认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对于德国对华战略的批评保持克制,似乎并不想把双边关系搞砸。《资本》杂志的专栏文章认为,巴斯夫、大众这样的大企业并未全面细致地交代其在华业务的风险。而"中国战略"没能对此作出规定。
客座评论:在十字路口的北约和中国
北约和中国本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联系,但最近却动作特别多。 但这种"互动"并不使双方带来一种欣慰,相反,这里隐藏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令人不爽的信号。
美中气候特使北京会晤 努力重振气候外交
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的气候特使周一在北京举行了会晤,标志着两国正式恢复高层气候外交。不过,中美关系目前依旧紧张,气候问题上也存在不少“争吵点”。中国官媒发表评论称,“改善关系仅靠气候特使是不够的”。
不卖了!压力山大 西门子终止与中企合作
西门子宣布终止与北京天圣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Transemic的合作。这家中国军工企业被指利用西门子技术给中国军备升级。美国之前已将其列入制裁黑名单。
不如预期 中国第二季GDP成长6.3%
中国第二季经济成长率季对季仅增长0.8%,且青年失业率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让外界越发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师怎么看今年的中国经济数据?
G20财长会前 中国对债务重组无积极回应
G20财长峰会将于7月17日至18日于印度举办,期间将讨论如何处理贫穷国家的债务问题。但据路透社报道,作为许多国家债权国的中国,目前尚未就相关问题给予G20积极的回应。
新西兰总理:中国让太平洋地区更难以预测
上个月刚结束访华行程的新西兰总理希普金斯,週一再度谈到了与中国的关系,他究竟说了什么?与中国的关系,为何成为新西兰的一大挑战?
中俄海军前往日本海联合军演
中国一支由五艘军舰组成的编队已经在7月15日从青岛附近军港启航,前往日本海与俄罗斯海军两艘舰艇举行旨在“维护战略航道安全”的联合演习。俄罗斯国防部也在发布了相同消息。
梵蒂冈批准上海主教任命 称中国无视合作
教宗方济各本周六对中国单方面任命上海新主教一事做出让步,正式承认北京政府在三个月前任命的上海新主教沈斌。不过,梵蒂冈也批评中国单方面的人事决定是“无视对话与合作精神”。
专访:“合作是德国政府对华战略的基本要素”
德国酝酿已久的中国战略日前出炉。德国哥廷根大学东亚研究所代理教授卢玛丽分析说,文件的核心是承认德中关系的复杂性,将"制度对立"定义为对国际秩序或人权原则的不同看法。战略宗旨是为合作提供防护栏。
德国电动车:中国和特斯拉的双重压力
经历了新冠和俄乌战争时期的疯狂涨价,如今全球的电动汽车在规模化效应和特斯拉降价的推动下,打起了如火如荼的价格战。德国车商在其中表现不俗,但是需要面临特斯拉和中国市场带来的双重价格压力。
CPTPP门槛高 中国加入难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成员国本周日召开会议,讨论中国和台湾的加入申请。澳大利亚贸易官员透露,中国在短期内无望加入。路透社指出,CPTPP是一项高标准的协定,对于中国来说,加入其中,障碍不小。
去年基数太低 中国二季度增长率或“虚高”
第二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即将发布,不少专家都预计增长率将高达7%。但是不论是出口贸易还是消费市场,中国经济的几大传统引擎近期都动力不足。分析人士指出,增长数字走高只是因为去年的基数惨不忍睹。
中国房市继续下行 “提前还贷”成趋势
中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呈现下行趋势,尤其是二手房市场。最新数据显示,引领中国房地产市场二手房环比价格跌幅榜的,竟然是中国第一大经济重镇。
巴拉圭候任总统: 台湾是巴拉圭的最佳选择
巴拉圭候任总统贝尼亚在对台湾的访问中表示,巴拉圭“非常愿意”与中国开展更多贸易,但台湾是推动巴拉圭农业经济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最佳选择。
德语媒体:莫徒务近功
德语区各大报刊持续关注德国联邦政府最新发布的对华战略。《商报》警告,面对自由度极度缩减的中国,德国切忌见小利而失大谋。《编辑部网络》则指出,欧洲层面上也亟需就对华战略形成团结立场。《法兰克福汇报》认为,新战略其实是在警告德国企业。
王毅喊话欧盟:警惕经济问题政治化
德国出台中国战略几天后,中共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欧盟高官在雅加达会晤时表示,要警惕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工具化,让“去风险”变成“脱钩”。
独家调查:当“运了吗?”变成“运去哪儿啦?”
一个名为“运了吗”的微信小程序,本来应该为疫情期间无法回国的欧洲华人带来来自家乡的慰藉。最后却成为了无数人的噩梦。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骗局?还是由公司经营不善引发的个别事件?德国之声深入调查。
日本呼吁中国“科学”看待福岛核废水排海问题
日本外相林芳正表示,日方愿意从科学角度就排水问题与中方进行沟通。王毅则指出,“这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态度问题。”
推特杀手?暗藏陷阱? 一口气了解Threads
Threads上线短短几天用户数字已突破了一个亿!它真的会是推特杀手吗?为什么有人说它暗藏陷阱 ?Threads到底怎么玩?
肖尔茨:德企会继续在中国投资
在德国政府周四发布了其有史以来第一份“中国战略”文件后,总理肖尔茨周五试图打消商界疑虑、避免企业们认为德国政府会过度审核对华投资。而针对这份战略文件,北京和台北也做出了回应。
德语媒体:中国变了,对华政策也必须改变
等待多时的德国政府的"中国战略"公布后,德媒注意到肖尔茨总理在第一时间发帖强调"合作"。《南德意志报》则认为,新战略忽略了意识形态的根本冲突。有专家指出,在地缘政治冲突背景下,自由贸易和开放型市场正在同人们告别。
中国希望重赢外商投资芳心—"太少、太迟"?
据媒体报道,中国监管部门下周邀请全球投资者出席座谈会,鼓励他们继续对华投资。今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大幅缩水,而中国以国家安全为议程的打压、《反间谍法》以及经济增长疲软是重要原因。
布林肯访华前被中国黑客探了底细?
美国国务院官员对媒体透露,在国务卿布林肯6月访华前,中国黑客通过入侵国务院的邮件系统,可能事先了解了敏感的内部信息。
中国央行反驳通缩观点 看好经济前景
中国经济在疫后持续疲软,引发外界产生“通缩”的预期。不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14日在记者会上,反驳了“中国逆世界通胀之势,面臨通缩”的说法,对中国经济成长表达信心,与西方专家的分析不同调。
解读德国对华战略:措辞强硬的“教战守则”
德国的对华战略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与体制性对手”,DW访问德国最大在野党发言人以及2名专家,请他们评价这份历史性战略文件,以及它将如何影响德中关系。
德国政府推出对华战略:合作,但减少依赖
经过数月执政联盟内部的谈判,德国政府周四推出首份"中国战略"。
德语媒体:让人一头雾水的中国战略
《焦点杂志》的评论关注了德国本周四推出的“中国战略”,作者认为德国外长在介绍此文件时仍有许多模糊之处。 《新苏黎世报》聚焦中国LGBTQ族群的遭遇,他们的空间近几年来大大受到限缩。
这些年“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的国际品牌
从挪威三文鱼到美国NBA,众多国际品牌近年来都被牵入了中国政治,遭到了“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指控。在政治化的氛围中,中国当局及消费者威胁不穿加拿大羽绒服、不坐国泰航班、不喝台湾的饮料、不去韩国超市购物……
重蹈日本覆辙? 中国经济陷入“困难的通缩氛围”
当西方国家受到通胀困扰之际,中国却在担忧通货紧缩:消费价格停滞,生产价格低迷。房地产行业的颓势尤其令人担心。眼下的中国不禁令人想起1990年代的日本。
二十大后最大的“老虎”上海高官董云虎落马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董云虎本周传出因“严重违纪违法”,正受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也是自二十大以来首位正部级“老虎”落马。董云虎为人权学者出身,两天前还曾现身公开活动。
中俄双边贸易6月创新高 普京访华已上议程
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6月份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贸易额升至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前,克里姆林宫刚刚表示,普京访华已列入议程,并称这是维护两国友谊的好时机。
前一页面
第61 页,共200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