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专题报道:中国经济何处去?
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而产能过剩、出口不振、汇率波动、股市地产震荡等诸多问题也一一浮上台面。“全球经济火车头”是否动力不再?“世界工厂”如何实现转型?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中国七月经济指标低于预期
中国严苛的防疫措施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周一发布的多项经济指标,均低于专家的预期。一般认为,政府给定的5.5%经济增长目标已经很难实现。
“毫无希望”: 中国购房者对开发商失去了耐心
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面临购房者抵制偿还贷款和来自政府的压力;而已经支付高额首付、身上背着贷款重担的购房者却迟迟等不到搬进新家的那天。
中巴经济走廊:为什么印度反对其它国家参与?
尽管印度表示反对,但北京和伊斯兰堡似乎决意要推进中巴经济走廊的扩大计划,并邀请阿富汗等国加入。
“剪不断理还乱” 千丝万缕的两岸经济关系
中国对台湾施加的压力,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上,也表现在经济方面。就在上周,中国刚刚宣布了对台湾的经济制裁措施。由此可见,两岸政治关系对双边的经济往来有着直接的影响。
疫情封控拖累经济 中国应届生就业前景黯淡
今年以来,中国多个城市轮番爆发疫情,而在当局严格的清零政策下,产业受到冲击,带来庞大损失。另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创历史新高,许多人在求职过程遇上挫折。
德语媒体:如果中国侵略台湾,德国怎么办?台湾怎么办?
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新发布的报告警告,如果德国和中国发生贸易战,德方的损失将是英国脱欧所带来损失的6倍。德国经济学者分析,为什么让企业搬离中国、将产业链德国本地化的想法并不是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不止能源:德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危机四伏
在全球化进程的黄金时期,以出口为导向的德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风,也使得“德国制造”面临困境——而当前的能源危机只不过是其中一部分。
Ifo经济研究所: 与中国贸易战将使德方损失惨重
德国著名的Ifo经济研究所表示,若和中国发生贸易对抗,德方所受经济损失将是英国脱欧带来损失的6倍,而最大输家会是汽车产业 。
德国经济界忧台海冲突升级
德国经济界人士担心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和台湾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表示如果发生战争,其给德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将是俄乌战争的“数倍”。
经济新势头?中国出口呈现意外强劲增长
严格的新冠防疫政策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危机困扰着中国经济。不过,7月最新的强劲出口数字让专家们感到意外。其中,中国与俄罗斯的外贸往来增幅尤为明显。
今年上半年德国出口意外增长
乌克兰战争加剧了供应瓶颈,使许多国家景气受到压力,但数字显示,作为德国重要经济支柱的出口却大幅增长。
中国不能与美国对撞 转身修理台湾
虽然官方行程表中没有提及台湾,但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仍在离开马来西亚之后在台湾短暂停留。佩洛西访台的必要性以及访台之后带来的影响,成为台湾舆论焦点。
德语媒体:同时与中俄开打经济战属于不智之举
《明镜周刊》发表文章指出,德国一些企业过于片面地依赖于同中国之间的业务,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限制对华贸易不符合德国的利益,“谁想撤离中国市场,伤害的只是自己”。《南德意志报》评论佩洛西的亚洲行程可能会引发危机。
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降至50.4
今年7月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原因主要在于新一波新冠疫情以及大规模的防疫措施所致。8月1日公布的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低于前一个月1.3个百分点。
德语媒体:德国不应在中国问题上犯同样的错
《世界报》刊登的评论指出,与俄罗斯相比,中国模式带给自由世界秩序威胁更大,因为它温和外表下的内在有着极大反差。 《商报》发表的文章分析认为,尽管风险升高,德国企业仍大举投资中国,这是一种“危险的依赖”。
中共中央经济会议 不再提增长目标
根据官媒新华社发布的通稿,中共中央政治局最新会议讨论了疫情、财政货币政策、粮食安全、金融风险、一带一路、社会保障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没有提及任何GDP增长目标,而是强调“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世界经济引擎光环不再 外企想撤离中国市场?
面对严格的防疫政策和政治压力,外国投资者是否对中国市场失去了信心?是否还值得像以前那样在这块市场大笔投资?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Jacob Gunter,解剖外国企业的心路。
德语媒体:台湾被并吞前德国如何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乌克兰战争打响后,德国逐渐认识到对俄罗斯能源高度依赖造成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为了避免这一幕重演,德国希望能在北京武力攻打台湾之前,通过加强与德国拥有相同“自由民主基本价值观”的国家的合作和商贸往来以摆脱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德语媒体:中国并吞台湾已只是时间问题
德国《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中国并吞台湾已只是时间的问题,德国社会应该公开讨论地缘冲突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商报》发表的文章分析认为,随着中美裂痕进一步加深,双方都有可能决定设置各自的标准,这就让“脱钩”成为可能。而经济界该如何应对?
德国外长:“没人可以勒索我们”
德国外长贝尔博克表示计划推出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最近一段时间,她在全国各地为这一新战略争取支持,其间也接受了德国之声首席国际事务编辑Richard Walker的采访。
德语媒体:“习近平正面临其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挑战”
《新苏黎世报》在7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目前许多中国人都感到经济压力,“这蕴藏着巨大的社会爆炸力”,让习近平的“共同富裕”愿景受到挑战。德国《世界报》则在一篇评论中指出,相比俄罗斯,“中国模式对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威胁更大”。
遭重罚80.26亿元 滴滴:诚恳接受,坚决服从
中国网信办今天宣布了对网约车公司“滴滴出行”的裁决:罚款80.26亿人民币,此外还对滴滴董事长、总裁各处100万人民币罚款。分析认为,处罚落地标志滴滴度过了一个难关。
中国升级“断卡行动” 金融系统流动性堪忧
先是河南储户无法取钱,然后是烂尾楼业主拒绝还贷,现在又是多地储户银行储蓄卡被冻结,只能存钱无法取钱——疫情压力下的中国金融系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危机。
德语媒体: 中国的“雷曼时刻”正在逼近?
《世界报》近日关注中国房地产市场,指出其中的危机如果持续发酵,可能成为“一场大火”,导致中国陷入经济衰退;《法兰克福汇报》则聚焦毕尔到访台湾一事。
李克强闭口不提“清零” 反对“大水漫灌”
虽然“李升习降”的说法在政治体制不透明的中国无法得到任何证实。但中国总理李克强确实于二十大召开前在官媒频繁亮相,也闭口不提“清零”。同时在本周三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他两次提出不搞“大水漫灌”的概念。
美媒:滴滴将面临10亿美元罚款 审查风波或结束?
《 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指出,中国政府部门准备对网约车公司“滴滴出行”处以逾10亿美元罚款,为针对该公司一年多来的审查划下句点。
德语媒体:暮色中国
《商报》发表了其驻华记者结束三年在中国的工作后的观察和总结,描述了在她眼中,中国在过去几年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法兰克福汇报》一篇评论则关注了北京在面对斯里兰卡严重经济危机时没有出手相助。
过度依赖中国 德国面临手术用品、药品短缺
德国疫情又升温,政府正计划在秋季出台新版防疫政策。不过,德国的防疫物资和药品却传出短缺的问题,专家认为背后原因除了乌俄战争影响,也与过度依赖中国等亚洲国家有关。
德语媒体:影响中国经济的“唯一原因”
中国官方公布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增速明显放缓,德语媒体纷纷关注了这一现象,指出是僵化的“清零”政策是其原因。“明镜在线”的文章也表示,在外交领域,“北京偏离经济实用主义不是好兆头”。
中国经济前景难测 失业率上升埋下“社会炸药”
中国严格的防疫政策重创经济并导致失业率上升,最新公布的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德国经济学者及商界人士指出,“放弃清零是最有效的经济刺激计划”,若不改变新冠政策、寻找“动态清零”的退场机制,中国将难以达到经济增长目标。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相信中方将提供40亿美元援助
深陷经济危机、政府危机的斯里兰卡当局正在与中方进行谈判,以获得多达40亿美元的援助,并相信中国政府 "在某个时候"会同意。彭博社周五援引斯里兰卡驻华大使的表态发布的相关报道。
“放弃清零是最有效的经济刺激计划”
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长低于预期。经济学者认为,若不寻找“清零政策”的退场机制,中国难以达到5.5%的增长目标。
鸿海投资中企未经批准 台经济部将开罚
由于鸿海对紫光集团的投资没有经过台湾政府机构事先批准,台湾经济部表示,此举确实已经违反法规,将对鸿海提出裁罚。
动态清零、房市困境 中国第二季GDP年增0.4%
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大幅低于第一季度而且比市场预期的还要低。分析将经济放缓原因导向中国严厉的“清零”政策及房地产困境。
德语媒体:每五个中国年轻人就有一个失业
中国第二季度官方经济数据公布在即,德国《商报》分析指出,严格的“清零”防疫政策和封城措施给经济造成了多大损失,将从这些数字中得到体现。《新苏黎世报》则关注到中国的“高学历失业人群”,以及造成这些年轻人就业困境的背景。
中国二季度经济数据:这些要素值得看
受到防疫“清零”措施的重压和全球经济景气前景不佳的影响,过去数月中国经济增长低于此前预期。即将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愈发受到广泛的关注。
“抱团停贷”风波继续发酵 多家银行回应
"烂尾楼”业主集体停止偿还贷款的行动继续蔓延,已经扩大到中国至少50个城市的百余个房产项目。包括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兴业银行在内的多家中国大型银行就此做出回应。与此同时,停贷业主是否将承担法律责任也颇受关注。
德语媒体:安倍之死与中国的网络狂欢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的消息,在中国社交媒体里引发了一场民族主义的“狂欢”。相比之下,中国官方则显得低调温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也致函安倍遗孀表示哀悼。
中国外贸顺差激增 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在上海解封后,中国6月份出口增长超预期;同时进口低于分析师预期。法新社报道称,这显示中国国内需求的疲软,严厉的防疫政策继续让消费者不安。美联社则援引“凯投宏观”指出,出口的繁荣恐难以为继。
“烂尾”房产业主停还贷 危机会波及金融领域吗?
据彭博社报道,中国22个城市至少35个住宅项目的房产购买者拒绝继续偿还抵押贷款,原因是这些房产项目工期拖延。经济分析人士指出,严格“清零”防疫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可能会使得中国第二季度经济增速骤降。
在华外国品牌道歉频繁,新疆议题是例外
在华外国品牌一般抵挡不住中国民族主义者的进攻,因担心生意,做公开道歉是家常便饭,只有遇到新疆议题是例外。但道歉并不是做生意的保险箱。
“结束隔离措施” 德企主管们向中国发出呼吁
对许多德国机械制造商来说,中国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严苛的防疫制度也引起了越来越多德国厂家的不满。因为繁杂的出入境手续以及漫长的隔离时间已经严重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意往来。
德语媒体:德国企业不应低估中国风险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扩张以及对内的高压政策,都为西方同中国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埋下了伏笔。而一旦中西方交恶,经济界将很难全身而退,对此,德国企业也应有所准备。
疫情反扑 上海市民担心再次被封
上海再次拉响疫情警报,在酷暑天气下多区展开全员筛检。因为担心再次遭到封锁,不少民众开始囤积物资。其他城市也出现疫情反弹。与此同时,卫健委宣布放松对进口货物的防疫检测。
德语媒体:欧洲必须尽快摆脱对华依赖
随时可能发生的"断气",是俄乌战争带给德国和欧洲最惨痛的教训。而相较于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德国和欧洲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因此如何同中国打交道,将是西方今后面临的最大挑战。
德语媒体:防疫损害中国经济 脱钩伤害西方经济
《焦点杂志》认为,从经济角度而言,中国的防疫策略是不可持续的,但是习近平的权力却依然稳固。《商报》则分析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正在寻求与中国经济脱钩,但是这种做法会严重损害西方自身利益。
IMF总裁:不排除明年出现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今年4月以来全球经济前景“显著黯淡”,鉴于不断升高的风险,她不能排除明年可能会出现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大众总裁:没有对华业务,德国通胀将更严重
大众首席执行官迪斯接受德媒采访时为在华业务进行辩护,表示若没有与中国的业务往来,德国的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长和就业也会受到影响。他也就大众新疆设厂做出回应表示,新疆工厂不存在强迫劳动。
德国产业界:今年本国增长预期仅1.5%
受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战争和新冠大流行瘟疫双重打击,德国经济前景堪虑。周二(6月21日) “德国工业日” 之际,该国最大经济组织——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宣布下调2022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一半以上。
上海禁堂食 餐馆绝境求生转“地下战”
上海宣布放松严格防疫措施近一个月后,一些禁令仍然没有解除,大部分餐厅仍不能恢复堂食。绝望之下,有不堪重负的饭店暗中提供堂吃。而店主和食客花样躲避巡查的囧境也引发网民的感叹和吐槽。
前一页面
第18 页,共4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