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专题报道:中国经济何处去?
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而产能过剩、出口不振、汇率波动、股市地产震荡等诸多问题也一一浮上台面。“全球经济火车头”是否动力不再?“世界工厂”如何实现转型?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德语媒体: 不断升级的中西口水战
刚刚结束的西方七国外长会议联合声明中,以罕见的强硬措辞敦促中国不要对台湾使用威慑和武力手段。 而北京也立即反唇相讥称这份声明充满了"傲慢、偏见和反华险恶用心。"
特斯拉财报低于预期 马斯克:先拼销量后谈利润
特斯拉周三公布的季度财报数据低于外界预期,马斯克再度提及了去年底由特斯拉掀起的电动车价格战,他表示,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特斯拉将优先考虑销售增长而非利润。
世界苦于通胀,中国要担心通缩吗?
中国第一季度经济数据向好,GDP同比增长4.5%。但此前人们对通货紧缩的担忧并未消散。专家指出,目前的情况尚未严重到通缩的地步,但排除风险则需要更有力的经济复苏。
中国上季GDP加速成长 达一年来最高
中国自去年底松绑清零政策后,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中国官方18日公布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GDP年增率为4.5%。北京还将继续在经济上走“求稳”路线,详细情况为何?
荷兰情报机构:中国是荷兰经济安全的最大威胁
本周一,荷兰情报部门在其发布的威胁评估年度报告中称,中国对荷兰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最大威胁,其中包括商业间谍和阴性投资等行为。
德语媒体:欧洲的中国难题
进入四月以来,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先后到访北京,几位政治家有关欧中政策的表态差异相当明显。显然,欧盟在对华政策上发出统一声音仍旧只是一个梦想而已。
中国经济显复苏 就此走出阴霾?
中国官方近期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进入兔年后,中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有专家指出,这种复苏仍显疲软,就业、消费乏力,通缩阴影初显等问题值得警惕。
中国投资者深耕拉美 谁受益谁忧心?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的货物出口量一直远远超过进口量。这使得它积累的外汇储备以约三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此数字大致相当于法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那么,中国用这些钱做了些什么?
习近平会卢拉:谈经济合作、乌克兰战争
结束对上海的访问后,巴西总统卢拉继续北上,周五在北京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谈。两人盛赞双边经济和外交合作的前景,呼吁通过对话和谈判结束俄乌冲突。
乌拉圭寻求与中国自贸协定 引邻国担忧
南美小国乌拉圭正寻求加快与中国的自贸谈判进度。不过,该国的这一动向却引起了地区邻国的警觉。
墙外文摘:疫情之后中国经济为什么不能迅速复苏?
经济学家陈志武认为,疫情之后中国经济不能迅速复苏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去几年中国的经济体制、行政管制、社会治理体制,还有很多具体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赞比亚修公路 谁出钱?谁赚钱?
赞比亚修建连接首都卢萨卡和北部商业中心恩多拉公路的合同被授予三家中资企业组成的联合体。由于赞比亚的两个养老基金会为这个项目提供数百万美元的资金而引起当地不少人的不满。
德国对华经济依赖持续加深 问题出在哪?
德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一直以来相当热络,但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德国政府开始思考:如何降低对单一国家,特别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然而,目前德国对中国的依赖仍然只增不减,到底问题出在哪?
"一天接待8至10个内地招商团是家常便饭"
中国取消清零政策后,人们注意到很多省市区积极派出各类招商团前往欧亚国家,这一现象折射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对其成果尚难以评估。
媒体:马克龙、冯德莱恩在中国扮演红白脸?
继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访问北京之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先后飞抵北京,开启了二人的中国行。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欧中关系一直很紧张。欧洲一些国家的报纸纷纷发表文章评论“马冯中国行”究竟能改变什么。
德国2月外贸大增 对华出口环比增加10.2%
由于新冠疫情,更因为中国采取的严苛的防疫措施,全球供应链严重受到阻碍,德国的出口经济苦不堪言。现在,这一局面得到了改善。
金砖国家能否打造新的世界秩序?
关于金砖国家是增长最快经济体的预言并没有完全实现。取而代之的是,这个集团现在成了外交和为开发建设融资的平台,存在于西方主流国家之外。
德语媒体:中国市场不可替代
至迟从俄罗斯发起侵乌战争开始,西方世界就一直在讨论减少对华经济依赖的紧迫性。然而,中国毕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说不"似乎并不容易。
消息人士:马斯克最快4月访华 寻求与李强见面
两名消息人士向路透社透露,特斯拉CEO马斯克计划最早于4月访问中国并谋求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举行会面。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说,访问的确切时间主要取决于李强何时有空。
长平观察:马云"被回国",中国经济会好起来吗?
"马云回国"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走出困境?时评作家长平认为,如果没有制度建设,再多"马云"一起回国,也不能刺激出经济发展,而只能刺激出"反右"劳改农场和"心肌梗塞"。
俄出口印度石油年增22倍 俄副总理:卖给友好国家
俄乌战争开打之后,西方各国对俄祭出经济制裁。身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转向印度和中国出口石油,甚至建立“影子舰队”用于长途运输货物。
评论:普京身后的中国长城
习近平此番莫斯科之行,就是要告诉普京,他是一位靠得住的朋友,在俄乌战争问题上,也同样如此。德国之声评论员Roman Goncharenko 认为,这绝不是一个好信号。
客座评论:下次金融危机会有多深?
硅谷银行和瑞信接连倒下,还会有其他金融机构步其后尘吗?这一切和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竞争,有怎样的关系?谁又能笑到最后?
抗衡中国 日本将投资印太地区750亿美元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週一(20日)访问印度,于新德里会晤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并宣布自由开放的印太新计划,内容为何?
德日举行首次政府间磋商 两国关系提升到新水平
德日两国周六在东京举行首次政府间磋商,会谈的重点是国际合作。在全球供应链紧张的情况下,柏林希望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的经济依赖。
中国央行将降准0.25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宣布,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以帮助保持流动性充裕并支持刚刚起步的经济复苏。
国际媒体如何评价中国新组建的“习李”政府?
中国两会落下帷幕。新上任的政府总理是前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他与前任李克强的名字虽只一字之差,但两人之间却无甚关联。国际媒体如何看待和评价新组成的新“习李”政府?
人大闭幕:习近平谈国安 李强上任后首秀
中国人大于13日上午结束,为横跨两週的两会划下了句点。习近平在闭幕致词中再次提及“九二共识”及“坚定统一”,李强也在他作为中国新总理的首秀记者会中,回答了中外媒体的问题。两人具体说了什么?
中国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专家们预测,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人口会呈现下降趋势。这对于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对于世界其他地区而言,中国人口的变少和变老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进入“习核心”集权新时代 中国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本周“两会”的落幕,专家们表示,中国共产党的举措是为进一步集权做出的努力,但习近平的第三个任期内也将面临巨大挑战。
德语媒体:习近平亲手挑选的权力核心
正在北京举行的人大会议期间,中国将完成包括国家主席、总理以及人大委员长等重要领导职位的换届。尽管中国人大会议上的选举和投票通常只是走走形式...
中国是否在暗中实施单边制裁?
近年来,中国严厉批评了作为一种外交机制的单边制裁。但于此同时,也有许多例子表明中国在做同样的事。
德语媒体:中美对抗 代价高昂
由于取消了严苛的疫情限制,中国经济本来有望在今年实现迅猛复苏。但复杂的国际及国内局势,却给中国经济平添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李克强最后报告 提“稳定”超过30次
即将卸任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他最后一次人大工作报告中,强调中国今年发展“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北京将著重维稳经济。这次报告中哪些关键字频繁出现,又有哪些被提起的次数减少?
“两会”能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契机吗?
中国“两会”将于本週末召开,目前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经走出谷底,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仍有不同看法。
德语媒体:对中国经济不该高兴太早
《南德意志报》评论写道,尽管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但中国经济仍存在许多难题,现在乐观还为时过早。 《商报》提到两家德国汽车部件制造商的经营策略,不仅将中国的重要性列入考虑,也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了准备。
专访:中国房市真的回暖了吗?
有中国媒体指出,新冠疫情回落、社会生活放开后,中国一些大城市的房产市场开始重现生机。但鉴于总体经济形势尚不明朗,分析人士对房市走向喜忧参半。就此,德国之声专访了中国财经学者贺江兵。
“毕业即失业” 中国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
据官方数字,中国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去年7月创下近20%的纪录。一些年轻人拒绝“内卷”、选择“躺平”,而另一些想在公共领域找饭碗也非常艰难。
接棒李克强?李强如何重振中国经济
中国两会即将登场,届时,包括国务院总理等中国新一届政府高层人选将会正式出炉。外界预料,中共政治局常委李强将会接替李克强,担任总理一职。被视为习近平心腹的他,将会如何主政经济,引发关注。
“两会”看点有哪些?
中国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简称两会,将分别于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两会正值中央政府换届,会上将“流程式”地投票表决国家机构和政协领导人员的一系列重要人事任命。两会还将释放新的政治经济政策信号。
中国未就气球事件道歉 王毅:美方歇斯底里
气球事件延烧至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在周六发表的讲话中批评美国的反应“近乎歇斯底里并且匪夷所思”。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指,王毅与他在慕安会期间密会时,并未就气球事件道歉。
伊朗总统结束中国行 习近平将应邀回访
伊朗总统莱西访问北京期间,两国重申了相互支持“核心利益”的立场,并签署了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中方宣布,习近平已接受邀请,将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
德语媒体:“如果中国对台湾动武,美国会采取直接军事干预”
德国电视二台著名的政治脱口秀节目“Markus Lanz”昨天讨论的话题关于美中两个大国的未来与前景。该电视台驻华盛顿首席记者在节目中表示,“与乌克兰冲突不同,如果中国对台湾动武,美国会采取直接的军事干预”。
中国去年疫情防控支出或逾三千亿人民币
中国各地政府去年为了管控新冠疫情的支出所费不赀,其中广东省在疫苗、核酸检测等方面,花费数百亿人民币,加重地方政府财政负担。
德国经济对中国呈现前所未有的高度依赖
德国从中国购买的商品越来越多,但是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却增长缓慢。德国经济研究所(IW)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发展趋势,“一旦台海出现军事冲突,德国经济就容易受到敲诈”。
东南亚调查报告: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在下降
新加坡智库东南亚问题研究所发表的最新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仍然被认为是该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大国。但如果被迫在中美之间做出选择,美国则比中国更有优势。报告同时指出,日本仍然是东南亚国家最信任的大国。
一个月内二度会面 马云将与泰国首富合作?
港媒称,马云1月中旬以来与中港以及东南亚商界人士会面,其中包括了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马云与谢国民合作的传言也使得正大股价飙涨。另外,专家简报称北京已经准备好恢复对蚂蚁集团等平台行业的支持。
2022年中国手机销量暴跌至十年最低 仅一个品牌实现增长
此前的新冠疫情管控和经济增长放缓抑制了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欲,中国2022年智能手机销量呈现创纪录的下跌,陡降13%至十年里的最低水平。
中国重启对市场有哪些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第2大经济体,历经长达3年防疫封关后的重新开放,究竟会对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再见中国,你好土耳其?乌干达取消与中企合作
乌干达取消了与一家中企的合作,转而向土耳其公司抛出橄榄枝。有土耳其非洲关系专家指出,土耳其近年来增加了在非洲的存在,作为合作伙伴,该国公司不仅在价格,还是在速度和质量方面都不逊色于中国公司。
前一页面
第14 页,共4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