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专题报道:中国经济何处去?
中国经济告别两位数增长,而产能过剩、出口不振、汇率波动、股市地产震荡等诸多问题也一一浮上台面。“全球经济火车头”是否动力不再?“世界工厂”如何实现转型?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不如预期 中国第二季GDP成长6.3%
中国第二季经济成长率季对季仅增长0.8%,且青年失业率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让外界越发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分析师怎么看今年的中国经济数据?
去年基数太低 中国二季度增长率或“虚高”
第二季度的中国经济数据即将发布,不少专家都预计增长率将高达7%。但是不论是出口贸易还是消费市场,中国经济的几大传统引擎近期都动力不足。分析人士指出,增长数字走高只是因为去年的基数惨不忍睹。
中国房市继续下行 “提前还贷”成趋势
中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呈现下行趋势,尤其是二手房市场。最新数据显示,引领中国房地产市场二手房环比价格跌幅榜的,竟然是中国第一大经济重镇。
王毅喊话欧盟:警惕经济问题政治化
德国出台中国战略几天后,中共中央外办主任王毅与欧盟高官在雅加达会晤时表示,要警惕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工具化,让“去风险”变成“脱钩”。
独家调查:当“运了吗?”变成“运去哪儿啦?”
一个名为“运了吗”的微信小程序,本来应该为疫情期间无法回国的欧洲华人带来来自家乡的慰藉。最后却成为了无数人的噩梦。这是一场酝酿已久的骗局?还是由公司经营不善引发的个别事件?德国之声深入调查。
中国希望重赢外商投资芳心—"太少、太迟"?
据媒体报道,中国监管部门下周邀请全球投资者出席座谈会,鼓励他们继续对华投资。今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大幅缩水,而中国以国家安全为议程的打压、《反间谍法》以及经济增长疲软是重要原因。
中国央行反驳通缩观点 看好经济前景
中国经济在疫后持续疲软,引发外界产生“通缩”的预期。不过,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14日在记者会上,反驳了“中国逆世界通胀之势,面臨通缩”的说法,对中国经济成长表达信心,与西方专家的分析不同调。
德语媒体:让人一头雾水的中国战略
《焦点杂志》的评论关注了德国本周四推出的“中国战略”,作者认为德国外长在介绍此文件时仍有许多模糊之处。 《新苏黎世报》聚焦中国LGBTQ族群的遭遇,他们的空间近几年来大大受到限缩。
重蹈日本覆辙? 中国经济陷入“困难的通缩氛围”
当西方国家受到通胀困扰之际,中国却在担忧通货紧缩:消费价格停滞,生产价格低迷。房地产行业的颓势尤其令人担心。眼下的中国不禁令人想起1990年代的日本。
李强会见中国科技业高层 释出什么信号?
中国总理李强12日会见了多间大型平台,听取业者建议,此举被视为北京欲终结对科技业多年的打压。这能否重振投资人对中国网络产业的信心?
高盛:2075年印度经济世界第二?专家存疑
高盛日前发文预测,印度有望在2075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该国今年经济增长预计可达5.9%。但有专家认为,十多年前,世界就曾对印度作出过于乐观的预测,但并未能完全实现。
要青年树立正确就业观 人民日报引众嘲
对于中国年轻人目前遭遇的就业困境,《人民日报》本周刊出文章,鼓励青年吃苦奋斗,“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该篇文章刊出之后引来众多网友的吐槽。
德语媒体:从电动汽车价格战看中国经济
《斯图加特新闻报》评论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价格战还将会延烧到德国。《南德意志报》关注中国国内需求疲弱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悲观与不安,出现通缩的风险十分真实。
与耶伦会晤被称"汉奸" 网友:民族主义是根源
一些中国女性经济学者上周末与访华的美国财长耶伦会晤。这在中国社交媒体微博上引发部分人的指责,称她们叛国以及是极端女性主义者。
中国经济:这边风景“独自通缩”
中国经济现正面临一项新的挑战,即日益严重的通缩压力。这与许多西方国家目前克服顽固的高通胀努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在避免经济过度冷却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将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
日本技术数据泄密案引发对外国科学家的忧虑
日本一家领先的研究所一名中国研究员涉嫌泄露技术机密而受到司法指控。专家认为,此案应给日本政府敲响警钟。
德国工商总会:比起放弃中国 交流是更好的选择
德国政府正在努力减少对中国等国家的原材料依赖。德国经济界支持这一举措,但绝不希望失去中国市场。德国工商总会新主席表示,比起选择放弃,应该多与对方交流。
中国军机再越台海中线 耶伦吁美中多沟通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第三天,她在气候专家圆桌会议表示两国应加强在气候方面的合作;在与中国副总理何立峰会面时也称美中应该直接沟通、减少误解。与此同时,台湾称又发现解放军机越过台海中线。
耶伦:美国寻求良性竞争 李强:两国关系风雨过后定见彩虹
美国财长耶伦周五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会面时强调,美方寻求与中国的良性竞争,她希望此行能促进双方更加常态化沟通。李强则表示,中美关系风雨过定见彩虹。耶伦也和美企代表见了面,她在北京一家云南菜馆大厅吃饭的画面引起网民关注。
抵达中国 耶伦:避免误会 相互沟通
美国财长耶伦本周四抵达中国,她表示此次访问给双方提供了沟通和避免误解的机会。中国财政部国际经济关系司司长杨英明及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机场迎接。她此次访问都会与中方哪些官员会面?
就业难的中国年轻人
中国年轻人失业率高的问题迫在眉睫。许多人受过良好教育,却一直找不到工作,这让他们对现状感到焦虑,对未来感到恐惧。这可能也是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需要面对的问题。
专访沈栋:习近平擅权斗但愚蠢
目前流亡英国的中国商人沈栋在英国牛津接受DW专访,他认为中国经济不能靠官方数字分析,要透过第一线的经营者回报现场状况。在他看来,习近平的一系列政策不但导致财政失灵,中国在国际上也越来越不受欢迎,而拿下台湾的变数也越来越多。
德语媒体:中国管制镓锗出口 到底谁更受伤?
中国管制镓锗出口的消息引起德媒的广泛关注。这一举措被视为对华盛顿的报复行动。《柏林日报》认为,西方恰恰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进一步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的依赖。《新苏黎世报》则指出,短期内可能难找到替代中国的供应商。
耶伦中国行 旨在建立中美“新常态”?
继美国国务卿之后,美国财长耶伦7月6日访问中国。外界预计她此行难有重大突破,不过耶伦将推动双方在经济上的沟通。有专家认为,此次访问可能有助于双方建立“新常态”,并确立双边关系的基础。不过也有分析人士不看好这次访问,称之为“一次空洞之旅”。
专家: 对立状态“给美中经济都带来损害”
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普拉萨德(Eswar Prasad)近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接受了DW主编Manuela Kasper-Claridge的采访,谈及中国经济以及中美贸易争端对世界的影响。
经济疲软人民币贬值 中国央行领导层换将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由现任副行长潘功胜接任党委书记,外界认为这是中国当局为了挽救低迷经济的一步。专家也指出,具有国际经验的潘功胜能够带领央行度过难关。
中美关系震荡如何伤及跨国业务
中美之间的政治气氛紧张,这也给跨国贸易带来影响,尤其是那些与西方公司做生意的企业。Varadise Limited行政总裁吕乐伦接受德国之声主编Manuela Kasper-Claridge采访时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得选边站。
德语媒体:中国正在步入“失去的十年”吗?
端午节并未给中国带来预期中的消费热潮,而且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前5个月,中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8.8%。要求北京政府采取更有力的刺激措施的呼声越来越高。
中国夏季达沃斯: 努力招商引资恢复新常态
结束疫情造成的封闭之后,中国再度主办达沃斯夏季论坛,希望以经济伙伴的地位提升投资吸引力。西方企业则更愿静观事态的发展。
德法意经济部长:加强原材料合作,减少对中国进口依赖
德国联邦经济部长哈贝克说:“我们的原材料供应更好的多样化就是经济安全,更紧密的原材料合作就是经济安全。”
专访德国专家:中国经济在向好的道路上
中国总理李强强调今年有望实现5%的增长目标。德国GIGA亚洲研究所舒勒博士认为,中国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对国外的依赖没有那么强,如果能成功推动国内经济领域增长,并且不重复过去旧的投资模式,那的确是有可能实现的。
李强批西方“降风险”概念 对中国经济乐观
中国总理李强27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于天津举办的“新领军者年会”上称,部分国家的“去依赖、降风险”说法是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伪命题。他还称,中国今年第二季经济增速会加快,有望达成5%的年增长目标。
标普降中国经济预测 专家谈如何缓解就业难
评级机构标普下调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至5.2%。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略歇尔向德国之声表示,经济复苏不是摁一个按钮就可以实现的。他特别呼吁放松对高科技领域的监管限制,表示这也与青年就业问题相关。
中国幻想的破灭
中国对于德国和欧洲企业来说,仍然光彩依旧吗?习近平推行的经济路线的后果正在逐一显现出来。
中国推“就业攻坚”救青年失业率 网民质疑
为挽救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中国政府推出“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盼协助失业青年、应届毕业生求职。然而,许多中国网民对此抱持怀疑态度,他们对此政策有何批评?
中国旅游业渐复元气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指出,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小长假,中国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同比增长逾30%。
中国发起锂电池攻势 德国处境艰难
随着电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市场上锂电池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场面。而在锂电池领域,德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对中国高度依赖。德国应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
智库: 德国在某些领域严重依赖于中国产品
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本周发布的研究报告,德国在很多领域严重依赖于中国进口,其中包括一些原材料、化学原料和电子元件。该报告呼吁经济界尽快采取行动,减少这些领域的对华依赖性,否则“所谓的去风险就只是一句空话”。
德语媒体:“两个中国政策”
无论是“两个中国”政策还是两个“中国政策”,都是中国政府不愿意从德国政界看到的。德语媒体观察到,在德国,这与总理府和外交部及经济部的角力有关。期间虽然政界号召对中国“去风险”,但德国企业似乎别无选择。
德语媒体:制裁中国等于"俄罗斯再乘以10"
《南德意志报》介绍了一份智库研究制裁中国的场景报告,指出因制裁将让世界经济蒙受的巨大影响,不确定七国集团会为这种规模的制裁达成一致。《法兰克福评论报》关注莫迪访美,指出中国是不在场的主角。
德国总理发表政府声明 反对中国在台海诉诸武力
德国总理肖尔茨警告中国领导层不要在南中国海和台湾海峡动用武力。同时他还强调,德国无意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会寻求同中国脱钩。
马斯克莫迪相谈甚欢: 特斯拉将尽快在印度建厂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表示,印度总理莫迪希望特斯拉大举投资印度,相关计划将在近期内正式公布。一段时间以来,马斯克一直在为其下一家超级工厂寻找理想地点。
疫后首个618战绩揭晓 专家:中国消费仍疲软
中国日前迎来解除清零后的首个大型电商活动“618购物节”,盡管各电商平台战绩有所回暖,但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消费者的信心仍然疲软。专家为何这么说?中国消费者受到了什么影响?
中国经济疫后复苏乏力
中国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4.5%,相较于上一季度的2.9%大幅提升,但分析人士认为复苏的高峰可能已经过去。对经济前景和失业的不安,降低了大宗消费的意愿。这对于试图通过增加外销来弥补内需疲软的制造商而言是一大挑战。
超高温提前来袭 中国经济复苏又添一重挑战
虽然在半年前就告别了“清零”防疫政策,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仍然乏力。分析人士指出,早于往年到来的酷暑天气不仅使中国电力供应系统面临严峻考验,也会给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中国青年失业率20.8%再创纪录
中国官方公布的5月经济数据不如人意,失业率更是再创新高。国家统计局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青年人相当于有五分之一失业。中国央行再度降息以刺激消费。
德语媒体:习近平何以要让年轻人学会"吃苦"
轰轰烈烈的"清零防疫"刚刚结束半年,中国又迎来了创纪录的高失业率。出口下滑,消费低迷--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北京似乎显得一筹莫展。
中国光伏业高管在德被拘 检方称涉经济犯罪
来自中国江苏的一名太阳能企业股东和前高管因在德国受到经济违法指控,在慕尼黑机场被拘捕。虽然他很快被释放,但案件进展仍令人关注。
德语媒体: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曾有过增幅4.5%的良好表现,然而好景不长,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经济疲软的迹象越来越多。这一局面不仅令中国政府感到头疼,对德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躺平还是“润”?中国年轻人面对严酷就业现实
中国的青年人失业率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对于很多迷茫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面前的选择不是“躺平”,就是“润”到国外。
前一页面
第12 页,共41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