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上海
位于中国东部的沿海特大城市。中国的经济中心。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上海重开部分地铁 城市仍处高度警戒
5月22日,上海四条地铁线路恢复运营,寂静的站台重新迎来了些许乘客。这里是路透社记者从现场带来的报导。
是去是留?上海封城中的外国人
上海封城即将满两个月了。在此期间,居住在沪的外国侨民在不断离开,剩下的也大多表示对上海的未来失去了信心,会选择在近期回国,极少数人表示暂时不会离开,将继续观望。八位上海“老外”向德国之声吐露了此时内心的真实感受。
德语媒体:超级堵塞中的文化自信
以新冠防疫为由,中国各地的强势封控在助推中国实现“内循环”的同时,也给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见的影响。德语媒体还注意到,不仅是在经济上,在文化上,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了一种“内循环”。
北京疫情:没有上海就没有对比
上海经历了两个月的全面封城,正在开启逐渐解封,复工复产模式。而北京朝阳区南新园地区整个小区的民众,目前必须亲身体验一遍上海人曾经有过的遭遇。中国社交媒体上允许公开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民众对集体隔离愈发抗拒。
长平观察: “祖国强大了,就没人敢来帮我们了”
为什么国际社会纷纷对朝鲜伸出援手,却对中国正在发生的人道灾难反应迟钝?时评人长平借用“外示饥荒”与“人为而且被否认的饥荒”的概念对此进行了分析。
“超现实的现状”——那些告别上海的人如是说
上海一向被看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然而严苛的清零政策和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却让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不得不告别上海。
上海解封压力大 天津拟禁密接者高考惹议
上海预计6月将逐步解封,但许多当地居民抱怨仍被困在社区。北京则疫情不退,已有超过100个地铁站关闭。与此同时,天津因禁止密接者参加春季高考,引发民众抗议后连夜修改公告。
中国停止更新境外机构债券交易数据
境外机构在中国的债券交易数据悄悄消失,内部人士认为,这和人民币大幅贬值以及大量资本外流有关。
同济大学德国讲师:有些防疫措施完全是为了做样子
德国人加尼亚(Peter Ganea)是同济大学讲师,从2016年开始,他一直在上海生活工作。而过去两个月的封控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就此接受了DW采访。
上海宣布实现“社会面清零” 疫情影响春耕粮产
上海17日宣布全市实现“社会面清零”,然而整个中国为此付出的代价还没结束。正逢春耕时节,近日传出河北的低风险地区,也因为“全县静默”导致农民无法外出耕作。疫情如何影响“粮食保卫战”?
解封在望?上海:6月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上海週一(5月16日)上午宣布,6月要“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此前,胡锡进才称经济“触目惊心”,怎能让大城市反復封控。坐困围城数月余的上海人,终于要迎来解封了吗?社群网络的舆论反应却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
墙外文摘:从“最后一枪”到“最后一代”
有评论认为,“六四”镇压的流弹,隐喻着这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非常广泛和漫长。现在我们在中国的“抗疫战争”中所见的荒谬,也可能是流弹的后遗症所致。
上海宣布分阶段复商复市 居委会:别走小区大门
上海副市长陈通本周日(5月15日)宣布,将从5月16日起分阶段推动复商复市。然而,对于处在从严从紧“静默管理模式”下的上海居民来说,封控措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放松还是一个谜。
因新冠疫情 中国放弃主办亚洲杯足球赛
原定于明年在中国举行的亚足联亚洲杯将易地举办。此前已有多场中国承办的国际赛事因为疫情发生变更,但放弃亚洲杯举办权的影响似乎更加深远。
德语媒体:疫情趋缓 措施趋紧
过去两周来,上海的新增感染病例数量在不断下降。但德语媒体注意到,政府的防疫政策非但没有放松,反而变得更加严苛,一些新出台的措施更是令人瞠目结舌。
大白入室消杀?举着宪法也挡不住!
近日,徐州、上海等地防疫人员趁民众被隔离时进入民宅进行所谓“消杀”的视频在网络疯传。华东政法大学法学教授童之伟指官方将民众强制送往方舱隔离为非法,且无权强行进入民宅消毒后,其微博立即遭封杀。上海官员5月10日强调,将加大消杀力度。
分析:为什么上海疫情不会阻断李强的仕途?
上海应对新冠疫情的方式激怒了上海市民,同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不过路透社报道指出,现在几乎没有迹象显示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在政治上受挫。
讨物资与“大白”爆冲突?上海官方:蛊惑滋事
上海週末传出居民为讨要物资与“大白”爆发肢体冲突,多段影片在社交网络广泛流传。官方週日证实冲突,但表示“定期发放多批物资”,是居民“受个别人员蛊惑”滋事。群众与“大白”的矛盾再次浮现台面,事件真相为何?
上海收紧防疫 北京核酸筛查成常态
虽然上海的新增感染人数继续下降,但当局似乎再度收紧全市范围内的新冠防疫措施。该市的封控措施预计将延长至五月下旬。北京则极力避免如上海般封城,开始将大规模筛查变成每日例行公事。
上海高考推迟 “清零”目标仍不动摇
在封控状态已持续一个多月的上海,新增确诊病例已经连续多日持续下降。上海市副市长周六宣布,该市高考将推迟到7月7日到9日举行,中考则延期至7月11日至12日举行。
不满防疫政策 中国网民创意对抗审查
贴国歌歌词、借好莱坞大片和奥威尔小说《1984》讽刺中国防疫措施,中国网民发挥各种创意规避网络审查机制,以宣泄对防疫措施的不满。
德语媒体:遭欧盟“封杀”的俄罗斯石油去哪儿啦?
遭受欧盟“封杀”的俄罗斯石油去哪儿了呢?《法兰克福汇报》指出,买家就在亚洲。《新苏黎世报》的一篇评论指出,中国坚持清零政策令在华外企失去信心,而北京亟需在应对新冠病毒问题上出台令人信服的应对措施。
北京重申坚持清零 专家担忧拖累中国经济
专家们担心中国的严格防疫策略将给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来巨大压力。野村证券分析师预估,单是大规模核酸筛查的成本可能就高达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3%。此前一天,北京重申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政策。
习近平:“防控方针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
在许多国家都在告别防疫限制措施的同时,中国仍然坚持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习近平在周四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上强调,中国的“防控政策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是“科学有效的”。
北京再收紧封控 逾六十个地铁站被封停运
“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上班日,北京已有超过60个地铁站被封停运,交通受阻。疫情重灾的朝阳区週四开始也全面实行居家办公。各界关注,中国首都会为了“动态清零”也按下暂停键吗?
德语媒体:封城之下的破碎城市
德国媒体继续关注中国在奥密克戎变种疫情下,严厉的封控防疫政策给社会民生以及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
德语媒体:中国露出了真面目
中国严苛的清零政策,令民众苦不堪言,也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西方政界和经济届对中国市场的乐观期待,正在化为泡影。
上海微解封后仿佛回到“80年代” 北京推迟中小学生返校
迟迟不能满足官方动态清零标准的上海开始微解封,但即便在行动自由相对高的所谓"防范区",机动车上路也受到限制,因此出现居民推手推车、老式三轮车,甚至担扁担购物回家的场面。北京宣布严控人员出京,并推迟中小学节后返校一周。
活人遭装尸袋险送火化 上海养老院案问责五人
上海官方週一(2日)证实了上海新长征福利院这起骇人事件,问责五人,但未给出具体调查细节。胡锡进表达震惊之余认为此事“与疫情无关”。与此同时,上海疫情趋缓,北京週二则将展开三轮的区域核酸检测。
德语媒体:北京担心经济滑坡
工业生产陷入停顿,服务业面临危机:中国政府计划出手提振经济,但却不肯放弃造成经济困境的“清零政策”。
动态清零政策下,中国有多少城市遭封控?
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封城一个多月,引发大量人道灾难,民怨沸腾,举世震惊。其实,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国采取严厉封控措施的城市比比皆是,遍布全国,只是因这些城市国际影响力有限,加上当局实行信息封锁,那里的很多具体情况和发生的人道灾难并不广为外界所知
为疫情离开上海 “我们别无选择”
官方最初宣布的为期四天的分区管控,已经演变为上海超过一个月的全面封城状态。当局强硬的清零政策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
“社会面清零”:上海难实现 北京严阵以待
上海在连续两天未发现隔离设施以外的新增病例后,周一的新冠感染数据又打破了实现“社会面清零”的希望。与此同时,北京继续大规模核酸检测,并启用了首座方舱医院。
亲历者自述:上海封城 逃离四月
一个不同的封城故事,一段关于封城的奇异经历。一位上海媒体人为德国之声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封城四月,以及他的自身经历和内心感受。
墙外文摘:病毒无法消灭,记忆却被清零
有评论指出,中国为抗疫政治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距离实现新冠病毒“动态清零“的目标仍然遥遥无期,但记忆却被“动态清零”,语言则被“静默管理”。
铁栅栏如何在中国成为抗疫干将?
从上周末开始,铁丝网栅栏和铁板屏障出现在上海部分城区。上海市民发出了抗议的声音,而且部分抗议取得了成功。
上海敲锅抗议被指“境外势力” 北京五一就地过节
上海居民被关在家中一个月了,部分小区借着敲锅抗议封锁政策,却被认为是受到境外势力鼓动。北京继续坚持清零政策,卫生官员称这有保护经济发展的作用。
曾批核酸防疫政策 王思聪微博账号被“清零”
在微博上以敢言著称的万达集团董事王思聪的微博账号遭到封杀,4000万粉丝归零。王思聪日前曾转发针对以岭药业连花清瘟胶囊的视频,还曾在朋友圈中批评政府防疫措施,称上海每日的核酸检测“检测的不是阳性或阴性,而是你的奴性和血性”。
北京疫情升温多学校关闭 上海推常态化筛检
北京疫情扩大,当局週四紧急宣布关闭全市大部分学校,提前放假。与此同时,上海推动“常态化核酸筛检”试图实现“社会面清零”。无止尽的“清零”令民众疲乏之际,有中国国家卫健委官员重申中国为什么非“动态清零”不可。
“动态清零”之下的中国
中国目前正面临一波严峻的疫情。当局继续采取“动态清零”的防疫措施,多个城市进入封控、管控、防控。然而,随着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奥密克戎变体传播,清零战略面临挑战,也受质疑。第一季度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吉林省,GDP遭遇大滑坡。
客座评论:中国的清零政策将在灾难中收场
上海被封,北京也将迎来相似的命运。Alexander Görlach认为,中国的新冠防控政策不仅对于世界经济,同时对习近平本人也日益成了包袱。
疫情挫败中国民心?胡锡进:官僚忙著琢磨“政治正确”
中国封城激起民怨,官媒《环球时报》前总编胡锡进归咎于地方官员只求政治正确,而不是中国防疫能力不足,他强调“中国老百姓总体上还是很信党和政府的”。
“全域静态管理”的上海和瑟瑟发抖的北京
已经封控了一个月的上海,正面臨牵涉医疗、民生、贸易的全方面困境。与此同时,首都北京新近出现的小规模疫情,也让民众紧张不已。
上海封城阴霾下 北京“以快制快”守得住吗?
奥密克戎来势汹汹,北京週一(4月25日)深夜宣布扩大筛检,全市12区展开三轮核酸筛检。中国首都会否重蹈上海覆辙?德国之声采訪两名北京市民与两名专家,了解他们在封城阴霾下的看法。
德语媒体:绝望乡一般的上海封城
德国媒体近日也在聚焦中国疫情政策,《德国经济周刊》担心,当局在上海施行的封城将导致更多悲剧。 《法兰克福汇报》则指出,严格的防疫政策不仅使外资加速出走,也让中国这两年来的境外投资金额大幅下滑。
铁网封楼! 上海“硬隔离”措施再添民怨
上海的疫情数据依旧居高不下,持续数周的严格封控手段令民怨四起。最新的“硬隔离”措施更被人指责为颇有在怒火上浇油之势。
民怨之下 上海开始探索“软分隔”的可能
在上海,新冠防疫管控继续,大部分居民仍未解封。不过杨浦区开始尝试“三区划分”下的“软分隔”,探索“全域静态管理”之外的可能。一位上海女性说:“虽然我还封着,但高兴得哭了起来”。
北京再现囤购潮 胡锡进:上海倒霉事不会重演
上海尚未解封,北京疫情再起。根据中国媒体统计,北京过去3天累计新增42例新冠本土病例,通报最多的朝阳区週一(4月25日)起展开“常态化核酸检测”。北京是否会步入上海后尘?风声鹤唳中,北京週末一度涌现抢菜潮。
墙外文摘:“清零”政策如何应对下一波变种疫情?
有评论指出,上海方舱医院的“应收尽收”沦为政治主导下的形式主义,届时大概还会有一番“欢庆胜利”的表演。然而中国社会必须严肃思考:能否冲出抗疫政治化的束缚,在下一波变种到来之前寻找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四月之声”:封得越凶 转得越猛
一部收集了多个上海疫情期间录音对话的短视频在中文社交媒体上被广泛转载,很快便遭到全面封杀。然而,审查似乎并未止住这段视频传播的脚步。
前一页面
第4 页,共27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