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
2006年5月25日香港《太阳报》本周发表专栏文章,题为《默克尔的“探索之旅”》。文章说:“默克尔此次访华,是她上任六个月以来的首次,但却排在默克尔两次访美之后,由此可见默克尔心目中,美国的分量自然高于中国。去年夏天参加德国大选时,默克尔曾经通过她的选举纲领,向世界发出一旦她当选将在外交政策上“亲美疏华”的信号。……默克尔上台伊始,她的“亲美疏华”理念一度确实使北京方面颇为紧张,因为在所有西方大国中,德国是惟一没有与北京在中国核心国家利益问题上产生过冲突的国家;一旦德国对华政策有变,那么势必将对欧盟的对华政策构成影响,届时中国就将受到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左右夹击。”
文章写道:“默克尔此次访华,除了与胡锦涛、温家宝亲自会面外,还想从中国领导人那里了解,在中国新领导人的心目中,欧洲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战略地位?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中国第四代领导人上台后,一度曾经想对欧外交替代第三代领导人的对美外交主导倾向,但一段时间以来事实似乎并非如此。中国领导人究竟如何定位德国?这是默克尔心目中极想解开的疑问。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最想从默克尔那里了解的是:在德国外交中,中国和美国分别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战略位置?如前所述,默克尔虽然亲美,但并不一定必然导致疏华,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北京希望默克尔能给一个明确的答复,或至少作出一个大致的勾画。”
美国不希望看到中日摩擦加剧
另外,上周,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海德日前表示,小泉六月份访美时,若要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必须承诺不再参拜靖国神社;因为若小泉在美国国会演讲后不久,又在八月十五日前往参拜靖国神社,那将对美国人构成极大的侮辱。海德表示,靖国神社内供奉有日本二战战犯东条英机的亡灵,而一九四一年的日本袭击珍珠港行动,就是由东条英机下令的。这是美国方面首次就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问题表态。《太阳报》本周还发表文章,认为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中国可利用美国向日施压。《太阳报》的文章写道:“海德的这一讲话,实际上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几个清晰的信息:第一、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在国际社会看来,并非如其自己所说是为了宣誓和平,而是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当年与日本交战国人民的感情,中国如此,韩国如此,美国同样如此,只不过以前只是中韩两国抗议,这次因涉及到小泉访美和八月十五日小泉可能再次参拜靖国神社,直接涉及美国人的民族感情,美国国会议员才首次开腔;第二、既然参拜靖国神社已经伤害了所有当年与日本交战国人民的感情,那么在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上,中国方面可以巧妙地利用“美国因素”为己所用。
文章接着写道:“看美国在中日之间的作用,必须从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着手。无可否认,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终极战略利益有两个:一是保持其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和存在;二是防止在该地区出现一个可能对未来世界秩序构成挑战的大国。美国与日本的战略盟友关系,无疑服从于其这一宏观战略框架;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日两个东亚大国若连手走到一起并对美国构成威胁,当然不符合美国利益。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国希望看到中日矛盾持续发展,以致于擦枪走火,一触即发,因为中日若走到这一步,那么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也将受到严重损害。因此,最符合美国利益的,就是一个保持适度紧张但又不会一触即发的中日关系;美国的这一战略利益和需求,一如其在两岸关系中的处境。”
胡锦涛以国家主席身份首访香港?
在香港局势方面,明年七月一日就是香港政权移交十周年。据《明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正积极准备长达一年的大型庆祝活动,稍后将会特别成立一个办事处统筹此事,而中央有关部门亦正部署安排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以主席身分来港访问,既参与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的庆典,亦会亲自主持第三届特区政府主要官员的监誓仪式。
《明报》的报道写道:“有政党及民间团体都认同,特区政府在庆祝回归10年时,亦应进行深刻反思,包括香港在内地的定位、政治、经济发展及《基本法》落实情况等。民建联主席马力最关注《基本法》落实及经济发展情况,“之前胡主席说要查找不足,但说完(特区)便算数;温总话香港有深层次矛盾,但没有拿出解决方法,……《基本法》落实了十年,究竟有何不足?宣传足够吗?”……(另一边厢,职工盟李卓人则认为香港民主发展停滞不前,才是特区政府最应该反思的一环。“自零七、零八年普选遭中央扼杀后,香港政制发展何去何从,仍是未知之数。”他又指出香港的“深层次矛盾”,是贫富悬殊,政府侧重大财团,令社会发展失衡。他表示若有机会的话,会向胡锦涛反映这问题,希望向他解释各阶层公平参与社会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