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 (零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2009年11月29日泛民主派决定在2010年1月1日发动大游行,争取落实双普选,并将中央驻港机构作为游行目的地。香港《明报》报道:
"香港泛民主派将政改问题的行动‘升温’,决定在2010年发动‘元旦大游行’争取落实双普选(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及香港立法会普选的并称),更首次将游行目的地由以往的特区政府总部,改为中央人民政府驻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意味向有政改最终话事权的中央政府争取落实双普选的安排。……统筹游行的民主动力召集人蔡耀昌相信,游行会有逾万人参与。
香港《苹果日报》发表署名"卢峰"的文章,题为《不能把民主同路人当敌人》。文章写道:
"香港的民主发展并没有因为定下了普选时间表而变得较容易。相反,不管是北京政府或香港的建制派都在千方百计为民主发展设置新的关卡,新的路障,新的绊脚石。为了打破这样的困局,为了清除通往双普选之路的重重障碍,支持民主的市民及政治团体必须团结在一起,必须避免互扯后腿,以在议会内及议会外凝聚最大的力量,最大的民意民气,迫使当权者作出转变。"
文章接着写道:"过往的经验清楚说明,只有当支持民主的力量能团结在一起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才能令政府包括中央及特区政府顺应民意作转变,03年的五十万人大游行就是最佳的例子。大游行的主轴是民主、人权及反对二十三条立法,参与团体及政党各自也提出了其他诉求包括劳工保障、新闻自由等,但在筹办过程中,在行动中,不同团体及政党没有因这些不同的诉求而骂战而互相批评,而是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互相包容,互相合作,互相支持,最终产生了五十万人在烈日当空下上街抗议的壮举,导致二十三条立法束诸高阁,促使多位问责官员以至前特首董建华下台。……要打破当前的政改困局,我们需要同样的包容,同样的凝聚力,同样的团结精神。更何况在畸形及不民主的政治体制下,支持民主的政团的资源比建制派及亲中政团紧绌得多,要动员市民或搞什么大型群众运动也困难得多。在这样的劣势下,泛民主派政团更有必要把争取民主这个共同目标放在首位,逐步化解各派在具体争取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分歧,然后尽力互相配合,务求抗争行动包括游行、五区总辞公投都能取得最大的效果,都能动员市民积极投入。"
香港《明报》的评论写道:"民主运动确实需要团结,民主派确实需要团结,但团结应该是以理性为基础。……为什么五区请辞并非理性决策?因为这个决策并没有明确目标,也不大可能达到推动民主运动发展的效果。……更大的问题是,把民主运动的前途绑在一个行动计划上是流于粗疏的思维方法,结果极容易导向冒进或盲动。在过去20多年香港民主运动的长河中,挫折可以说是多得不得了。如果每次不成功、便成仁,今天的民主运动还有积极分子吗?而即使有很多挫折,今天香港市民所有的民主权利也是比20多年前有所增长,而这是多年来不少坚忍沉着推动民主运动的朋友所争取回来的成果。"
文章最后写道:"在中共政权性质不变的情形下,在香港推动民主运动是艰难的。政制要多少年才能全面普选是未知数,就算有了形式上的普选,仍会出现像一些其他亚洲国家‘一党独大’的现象。所以,在香港搞民主运动不能只着眼于政治制度,甚至不要只着眼于政治,而是要全方位的发展公民社会、推动公民参与、扩大及巩固独立非政府团体的力量。"
香港《星岛日报》的评论写道:"政圈闹哄哄的民主派立法会议员五区请辞,有可能胎死腹中,表面上是因为得不到民主党参加,实际关键在于得不到广泛民意支持。立法会各党派如果能摆脱辞职与否的争议,有利重新把讨论焦点对准来届特首和立法会产生办法,朝民主方向走前一步。"
《星岛日报》的评论写道:"四年前政府提出的政制发展方案,虽然遭泛民否决,民意调查却显示方案得到六成市民支持,显示市民就算不觉得方案完美,也希望朝民主发展方向走前一步,相信大部分市民不希望今次再原地踏步。民主政制特征之一是议会政治。议会政治并非简单以投票来以大压小,还包含不同利益透过辩论和讨价还价,妥协出一个较多人接受的成果。成熟的民主社会尊重不同意见,不鼓励两极分化。在今次政制发展咨询,透过理性包容的讨论,达成务实可行的共识,促成来届特首和立法会选举朝民主方向走前一步,相信也是大多数市民的意愿。"
摘编:李华 (香港特约记者)
责编:石涛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