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港媒:连宋余波 张春桥之死
2005年5月19日本周的《亚洲周刊》发表报道,题目是《汪道涵影响北京新思维》报道说:“ 汪道涵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先驱,他当年提“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的本质就是共同缔造的关系”、“两岸以经贸为先导”等理念,一度不为当局重用,如今都在胡锦涛新政中实现了。”
报道写道:“胡锦涛新政最近一个时期来对台湾工作的新思维,其实,许多理念都是早年汪道涵提出过的,却没有被当时的执政者采纳,致使北京对台工作走了弯路,直至去年跌至最低点。汪讲了不少先驱者讲的话,他说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当时面临的压力很大;他讲两岸关系的本质,就是共同缔造的关系,当时压力也非常大;他讲两岸应以经贸为先导,而不是政治为先导,当时压力更大。现在已经证明这些论述都是正确的。总有一批人先认识了规律,但先驱者付出的代价是高昂的。……一位上海台湾问题学者说,连宋这次来访,对北京所起到的思想解放的作用,恐怕远比现实的反独促统作用要大。首先要走出误区,解放自己,人一旦解放自己,会认识到应该怎么办。这十多年来,北京的意识形态把自己手脚捆死了。有人认为应该把和平建设放下来,把台湾攻打下来,再去建设。究竟是解决了台湾问题再建设,还是继续把握发展的大方向,以智慧去解决台湾问题,今天中央已经作出了可贵的选择。”
香港《苹果日报》本周则发表关于台湾岛内政情分析的文章,题目是《宋楚瑜还有很惊人的政治能量》。文章说:“台湾亲民党在国代选举惨败后,泡沫化的速度加剧,党主席宋楚瑜的魅力今非昔比,逐步被选民离弃的残酷现实已摆在他眼前。但是,宋楚瑜在台湾政坛打滚多年,声望一度如日中天,正所谓“烂船也有三斤钉”,宋仍有很惊人的政治能量,其动向仍会对台湾的政治生态造成一定的冲击,甚至马英九的政治前途也跟宋楚瑜的去向息息相关。”
《苹果日报》写道:“无论年龄因素,还是手上的政治资源不足,宋楚瑜已没有问鼎下届总统宝座的可能。但是,宋虽不足以成就大事,却有足够能力败事,毕竟他还有三十四席亲民党立委作后盾。在去留之间,宋有三个选择:一是彻底倒向民进党,实行“亲(民党)民(进党)共治”;二是重回蓝营,甚至推动国亲合并;三是退出政坛。可是,对宋楚瑜来说,这些都是非常痛苦的选择,都意味他将走到政治生涯的尽头,既然陈万水也不能迫他退隐,可见宋绝不会甘心在政坛如此草草收场!”
本周另外一条值得关注的新闻就是,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正在日本访问。这是上个月中日民间风潮发生之后,中国最高级别的政府官员访日。稍前,中日两国举行了战略对话。香港《东方日报》本周透露,中日共同作业计划有望在今年夏天签署。报道说;“为改善中日关系,双方政府正在研拟所谓的共同作业计划,希望今年夏天能够由双方外长签署定案。这两天日本外交部次长谷内正太郎和中国副外长戴秉国正在北京展开外交部次长级会议,为有关计划敲定具体内容。……‘作业计划’在新能源共同开发上,包括双方结合政府与民间共同研究新能源,例如燃料电池或太阳能发电等,其他如节省能源的技术和能源输送等科技也将包括在内。……至于双方仍待解决的问题,计划内也将列明这些项目,表明将透过政府间对话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东海油气田开发、大战期间日军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对华‘贷款’应圆满结束等。”
在中国国内局势方面,“四人帮”骨干张春桥去世,也成为颇受香港媒体关注的一条消息。《亚洲周刊》本周刊登署名文章,评述张春桥一生。文章写道:“张春桥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回顾七一年林彪与毛泽东反目的九一三事件,说到底,是毛要树张为接班人,林失宠而生恨。毛自五八年读到张《破除资产阶级法权》以来,几乎视他为唯一的精神知己。……在“理论建设”方面,毛泽东并没有看错张春桥。张的写作才能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别具一格,超越前辈康生、胡乔木和陈伯达,也优于同辈王力、姚文元、戚本禹和关锋。”
文章接着写道:“张春桥是中共制度的产物,但也令这制度出现质变。他曾将毛思想推至理论的高峰,但也使天下人看清楚毛思想的荒诞。他病态般的破坏欲和迫害欲,其实是为了向毛泽东索要更多宠爱,即更多权力。……张春桥曾令许多无辜者家破人亡,而自己却不得不在政治的压力下,跟名叫文静、患难与共多年的爱妻、四个子女的慈母分手,因为她年轻时参加革命有过“叛变”行为。文静当年在敌人手中受到折磨,比照张春桥文革中主持的一场场政治拷问,就痛苦指数而言,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可原谅?”(香港特约记者:邱震海)
文摘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