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香港
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全境由香港岛、九龙、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其中香港岛是全港的发展核心;地理环境上则由九龙半岛等大陆土地、以及263个岛屿构成。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香港媒体一周(2005年2月5日)
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纪念“江八点”十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预示着大陆对台政策柔性一面的讲话,以及大陆国台办官员孙亚夫和李亚飞分别以海协会官员的身份赴台,参加辜振甫的追思会。这些是否意味着大陆对台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另外,赵紫阳的遗体告别仪式也在这一周里举行,对此香港媒体也有不少后续评论。
香港受益于大陆游客却影响大陆赌民
自从中国向民众开放港澳旅游以来,香港经济从中受益匪浅。法兰克福汇报旅游报刊登了一篇香港见闻,谈了中国游客如何带动香港经济。南德意志报则谈了香港博彩业对大陆的影响。
香港媒体:胡温说服赵家,摆平党内争议
中国前领导人赵紫阳逝世已有十余天,但遗体告别仪式的日期却到1月27日才确定下来。围绕着对赵紫阳的历史评价问题,北京高层与赵紫阳的家属产生了严重分歧。本周,香港媒体对此予以密切关注。
春节包机、人权进步与赵紫阳逝世
本周,两件大事吸引了香港媒体的注意力:一是大陆和台湾正式谈妥春节包机事宜,二是中国前领导人赵紫阳逝世。另外,“人权观察”组织破天荒地肯定中国近年在人权上的进步,以及对美国的人权状况提出批评,也引起本周香港媒体的注意。
董建华发表第8份施政报告(香港媒体一周2005-1-13)
昨天,被香港媒体称为“看守政府”的董建华政府发表了第八份施政报告。前几天,香港东方报业集团发表关于中国前领导人赵紫阳去世的错误消息,以及台北市长马英九无法获得赴港签证等问题,也都引起了地区包括香港媒体的关注。
大气污染严重,香港每5天就有一天被烟雾笼罩
*
辜振甫逝世,两岸交手方式告一段落
本周,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去世,以及南亚海啸灾难成为香港媒体评论的焦点。另外,两岸和日益紧张的中日关系也是新年第一周香港媒体关心的问题。
港媒:对台动武六种情况和中国两大趋势
本周,发生在印度洋的特大海啸成为圣诞节后的全球头条新闻。与印度洋临近的香港自然对此予以十分关切。另外。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决定制定《反分裂国家法》,还有照顾国内的局势,也都成为本周香港媒体关注的问题。
一周港媒:“避弹衣书记”黄金高命运难测
时近祥和的圣诞节,但从中国大陆却忽然传来上书官方人民网陈述因反腐败而受到生命威胁的福建福州市连江县委书记黄金高,上周被当局实行“双规”(在规定时间和地点交代问题)的消息。另外,香港《亚洲周刊》本周也在封面故事刊登报道,题为《2004年风云人物 - 中国体制内改革者》,从而给祥和的圣诞笼罩一层悲壮的色彩。
一国两制 – 在台湾没有市场?
台湾政府发言人陈其迈强调,香港和澳门自从1997和1999年回归中国后,在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的发展上是退步的。台湾没有理由接受“一国两制”的模式。
澳门成为“一国两制”的形象代言人
1999年12月20日,面积25平方公里的澳门摆脱了葡萄牙长达442年的殖民统治,回归中国。博采业是澳门的经济支柱。随着3年前澳门打破博彩业专营体制,澳门经济出现了飞跃。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今天举行的澳门回归5周年纪念日庆祝活动。
中英联合公报签署20年之后
1984年12月19日,撒切尔夫人代表英国、赵紫阳代表中国签署了承认中国在香港主权的中英联合公报。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理论的框架下,香港得以至少50年内保持自己的民主市场经济模式,以确保香港作为重要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
一周港媒:台湾选举和中国干部大调动
本周,台湾立法院选举,泛蓝获得过半多数,既让北京和华盛顿宽心,同时也出乎许多人们的意料。本周香港各种立场的报纸对此都有评论。另外,本周香港媒体关心的问题还有中国官方媒体狠批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以及中国省级干部大调动等。
改革招怨温家宝流言屡传(香港一周媒体2004-12-9)
近来有关温家宝的假新闻屡次传出,据悉这与他担任总理以来大胆推行新政、落力推进宏观调控、严查腐败高官,因而不可避免地触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有关。香港《明报》本周发表一篇有关温家宝的内幕消息,题目是《改革招怨温家宝流言屡传》。
中国矿难猛于虎 补牢要做三件事
本周,香港媒体主要将焦点放在陕西陈家山煤矿发生的巨大矿难事故上。另外,从最近胡锦涛对拉美访问期间再次展开的能源外交,香港好几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中国能源策略,包括中国将成立能源部,以及现任中国领导人在能源方面的个人背景等。
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2004年11月25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分别与美国总统布什和日本首相小泉举行双边会晤,因此一周来香港媒体将主要焦点集中在这两次高峰会晤上。
本周港媒:中国不断的冲突,布什与中国
本周,香港媒体一方面在国际局势方面继续关注美国大选后的国际格局变化,另一方面则将注意力转到中国大陆内部局势,尤其是此起彼伏的群众对抗政府的行动。
香港儿童遭不明病毒袭击 萨斯卷土重来?
本周三,在香港明爱医院的儿童发展及康复部,又有一名儿童发烧和出现了原因不明的呼吸道感染,这使得该院的病童数目增加到了31人。目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卫生署化验室正联合进行细胞培植,研究病毒成因。
布什新政策和欧美关系走向何方?
美国大选结束已经一个多星期,但对布殊新内阁外交政策的关注,本周依然是香港媒体的焦点之一。在中国内政方面,《苹果日报》的一篇文章还提出了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社会代价问题。
中国政府警告香港民主派不要玩火公投
*
对中国,布什连任是一件颇为正面的事(一周香港媒体04-11-04)
美国大选昨天终于在克里向布什致电表示认输之后圆满结束,布什得以连任。今天,香港各大媒体都发表了评论。评论除了分析布什胜出的原因之外,还将注意力放到布什连任对香港的影响上。
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
本周,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华,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石破天惊地称“台湾不是主权独立的国家”。这句话在台湾掀起轩然大波。但撇开这一因素,鲍威尔在美国大选前夕访华,其真实意图到底是什么?另外,中国出现的能源危机本周也成为香港媒体关心的问题之一。
香港DJ连唱81小时卡拉ok入吉尼斯纪录
香港DJ连唱81小时卡拉ok入吉尼斯
“想见的人都见不到” (香港媒体一周2004-10-21)
本月17日是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85岁生日,赵宅门外连日来聚集不少人,他们都在等候批准入内探望赵紫阳,向他贺寿。但据香港媒体报道,赵紫阳仍未能自由地和亲友交流。另外,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被劫为人质,最后造成一人获救,一人遇难;本周香港《明报》从国际秩序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
香港接待希拉克,质疑陈水扁
本周,台湾总统陈水扁利用双十国庆的机会,发表讲话,倡导两岸以九二年香港会谈的模式展开谈话,但却避而不谈“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这一谈话昨天引起了北京国台办的猛烈抨击。另外,法国总统希拉克和俄罗斯总统普京本周接连访问中国。中国的对欧外交进来取得了明显突破。香港媒体这几天对此有很多评论。
推动资源外交 (香港媒体一周2004-10-7)
中国总理温家宝目前正在河内访问并出席亚欧首脑会议。温家宝此行在能源外交方面到底有哪些考虑?另外,昨天是香港新一界立法会议员宣誓就职的日子,在宣誓前后,梁国雄仍不改一贯示威本色,在香港引起轩然大波。另外,本周的香港媒体对中日台关系也有新的透露和分析。
“长毛”擅加誓词难过关,要求司法审查
新当选的立法会议员-香港异议分子梁国雄,周二促请香港高等法院允许他在官方宣誓时使用自己的誓词。以街头抗争而久负盛名的梁国雄,几日来围绕增添誓词的举动再度引发外界对香港民主和法治的关注。
铁拳军演替胡立威 (香港媒体一周 2004-9-29)
由于江泽民上周突然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辞去军委主席职务,香港媒体本周仍将焦点集中在这一问题上,并开始探讨“胡锦涛时代”对台和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香港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将访问内地
*
说普通话成了酒店生存的大事
香港向大陆个人开放旅游以来,已有1200万大陆公民到香港游览。法兰克福汇报说,大陆赴港人数之多固然令人吃惊,但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购买力:
曾庆红直迫胡锦涛 - 香港媒体一周摘要(2004-9-22)
本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终于证实了国际媒体一段时间来盛传的江泽民辞去军委主席的说法。随着胡锦涛担任军委主席,中国开始由“江泽民时代”进入所谓的“胡锦涛时代”。
胡与江的港台政策差别很大
江泽民辞去军委主席后,德语媒体更为关注的是全面接班的胡锦涛将执行什么样的对内政策和港台政策。法兰克福汇报写道:“胡锦涛如果愿意的话,他可以逐步走出其前任的阴影。这就是说,他主张对台湾和香港执行更为灵活的政策。
谁是香港选举大赢家?(香港媒体一周2004-9-16)
本周香港媒体集中在对周一早上揭晓的香港立法会选举结果的检讨和分析,对周四北京举行的16界4中全会也极为重视,各报均作了大幅分析和前瞻。
浊雾锁香江,祸首在内地
香港近日的空气污染指数一再创下历史记录的新高,浓厚、污浊的烟雾弥漫在港岛市区上空,能见度极差。香港环保署吁请市民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并指责广东的大气污染排放是导致香港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
评论:选举反映香港公民对经济前景的忧虑
今年7月,数十万港民再度举行大游行,呼吁在2007年之前扩大民主权。如此大规模的游行震撼了北京,也为香港民主派在上周日举行的立法会选举获胜带来了希望。但选举结果令民主派人士大为失望,他们的支持率略有提高,而亲北京的政党却大获全胜。
香港选举第二届立法会
参加今天香港立法会选举的选民人数以预期的要高。香港的选举,历来特别吸引外界的重视,但香港老百姓当中相当一部分却会抱以事不关己的态度。2000年举行的上届立法会选举时,投票的公民只占43.6%。
中国奥运金牌选手赴港为选举造势
周二,在雅典奥运会中国杰出运动员代表团在香港公开活动,受到香港市民英雄般的热烈欢迎,香港媒体也都不分党派立场大幅报道了这些金牌明星在港的英姿。一时间,全港笼罩在爱中国、亲北京的气氛中,港人对民主派的支持出现下滑。
中国人统治德国乒乓俱乐部
吸收中国运动员在德国乒乓球俱乐部里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德国人相信:最好的乒乓选手来自中国。在目前女子德甲的10支乒乓球队里一共活跃着19名来自中国的运动员,他们大多在各队担任主力。
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2004-9-9)
上周五,发生在俄罗斯别斯兰的人质恐怖事件,震惊了全球。在事发现场,香港凤凰卫视记者卢宇光作为华文媒体的唯一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发回了现场感极强的报道。但在中国大陆的媒体上却几乎是一片沉寂。本周香港媒体对此有诸多报道和评述。另外,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最新政局发展,也依然是香港媒体关注的焦点。
德国人买什么表:瑞士中国香港排名前三
民主派选前造势:香港社会政争激烈
周日,饱受丑闻打击的香港民主派联手举行造势大会,急欲在本周末香港立法会选举的最后时刻,重新唤起香港市民的信心。
香港媒体一周风云
本周,雅典奥运圆满结束,中国队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二的好成绩。对此,香港媒体予以大幅报道和评论。其中素来“逢中必反”的《苹果日报》,在论调上几乎与亲北京的《文汇报》无异。另外,最近的北韩内部局势发展也引起香港媒体的关注。
选举前夕香港得惠2010亚运会工程
*
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8月26日)
8月22日,是中共元老、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之称的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中国大陆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国际舆论似乎都注意到胡锦涛在纪念仪式的讲话中强调坚持邓小平开创的废除干部终身制。但与此同时,美国宣布从欧亚撤军七万人及其后续部署,在两岸局势诡谲的今天,也引起香港媒体的密切关注。
香港亚视否认广东官方媒体入股
*
爱国主义能否挽救九月香港选举?
一名中共高官本周在香港,借纪念邓小平冥诞一百周年,重提爱国主义,企图以此影响9月份的香港立法会选举。
本周港媒:奥运会和黄金高的防弹服
这一个星期里,中国运动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的表现引起包括香港媒体在内的国际舆论的关注。另外,福建省有一个名叫黄金高的县委书记,为了反腐败而得罪了黑势力,以致于长达六年每天必须身穿防弹衣上班。最后只得投书人民网公布此事,却不料遭到上级领导机关的通报批评。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所有这一切都成为本周香港媒体报道和评论的重点。
对香港网友观点的反馈
“历史的毒是现代的酷”,这个话题在经过两轮讨论后已经演变为日本与德国对待历史罪行的不同态度问题。居于日本的网友tristone、中国大陆网友水清相继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香港民主派候选人在大陆被判劳教
一名香港民主派的候选人,周二证实被广东公安机关以嫖娼的罪名判处半年劳动教养。香港立法会9月12日选举之前发生这一突然事件,令外界震惊,香港民主党更怀疑这桩案件的背后是政治抹黑。
一位香港网友评“历史的毒是现代的酷”
我不明白亚洲人民痛恨日本人在二战的侵略,但为何会崇拜日本的同盟伙伴---纳粹德国。如果欧洲人崇拜日本皇军,穿太阳旗的衣物,到这些主题酒吧,我想亚洲人是不明所以和愤怒。
前一页面
第102 页,共106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