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体报道摘要
2004年8月12日针对日本右翼要求中方修改教科书的要求,素来站在北京对立面的香港《苹果日报》本周发表文章,对日本的这一要求提出严厉批评,但同时也肯定大陆教科书确实存在片面性。文章说:“(中日足球赛后)日本保守派传媒乘机指责北京当局,近年藉爱国主义教育之名、行反日之实,日本右派政客甚至借题发挥,要求中国否定其历史教科书中“南京大屠杀”、“万人坑”等内容,删除当中的抗日战争史。日本人歪曲史实的荒谬,莫此为甚。诚如日本传媒传所说,中共近年藉爱国教育缓解国内的矛盾,以提高其统治合法性。但中国球迷的反日情绪,与中国教科书的内容有甚么关系?如果中国教科书如此有效,近期还会出现中国年轻人穿上日本皇军服、手拿武士刀拍照吗?日本国旗还会被中国人穿上身吗?况且,北京当局几十年一直千方百计打压民间的对日索赔运动,对日本实在太“友好”了。”
文章写道:“但日本人也没说错,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确实有问题。中共笔下的历史观要服膺于政治需要,从来都不客观,自然不可能完整地呈现当年日军侵华暴行。……直至一九七九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才首次加入日军在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但不详细,八五年才手兴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现在,中国的初中二年级历史课本有关抗日战争的内容,只占全书十八章的五章,不足三分一。与数以百万计中国妇女遭日军蹂躏、数以千万计中国人被杀的惨况相比,抗战内容的比例太低了!而且,书中还没加入日军侵华的“三光”政策、用中国人作细菌战实验等骇人的内容。如果日本认为中国的教科书失实,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杜撰,请他们细看二战时期美国、德国传教士们的日记,翻查西方报纸的纪录,聆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见证,当然还有日本战败后受审日军的证词。因此,日本人应抗议的是,中国的历史书不够客观全面,除呈现日军的暴行外,还应多宣传日本的善意,如过去二十多年对的华经济援助,但绝不能要求中国删除日军侵华的史实。”
在香港内部局势方面,随着立法会选举的临近,北京、香港社会和国际社会都十分关心这一问题,而京港关系的走向也继续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月出版的香港《明报月刊》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在北京对港强硬政策的背后》。文章这样写道:“过去一年多,京港两地实际上是在对下面两个问题完全缺乏答案的情况下,面临突如其来的七一游行风暴及尔后的政制改革风波的:一、大陆和香港经济日益一体化,其对“一国两制”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究竟如何?二、特区政府施政无效,作为香港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最后可能导致哪些不为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情绪升级行动?更致命的是,在这一情况下,特区政府的施政无效,很快被民主派包装成香港民主化问题,而香港民主化问题则被直接演绎为零七、零八普选问题。由此可见,香港社会的主要矛盾其实并非民主化或普选问题,而是特区政府施政无效而引起的民怨沸腾;而所谓的民主化或普选问题,实际上只是政治团体给特区政府施政无效这一主要矛盾所裹上的一层外包装,而且是一层非常吸引人的外包装而已。因此,从学理上看,对北京而言,面对香港社会的层层矛盾,最有效的办法是揭开裹在主要矛盾外面的外包装,而直取问题的核心,亦即从改善特区政府的施政着手,高屋建瓴,纲举目张,一揽子解决香港社会的其他种种次要矛盾。然而,一年多来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北京不是在香港的主要矛盾(即改善特区政府施政)上下功夫,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外包装”,亦即香港民主化上,并在这一问题上迅速与香港民主派短兵相接,并由此导致与香港大部分市民的严重对峙。”
《明报月刊》的文章接着写道:“在这一过程中,北京犯了两个判断性错误:一、认为民主派是香港社会未来稳定的主要威胁(其实,民主派虽然是香港社会的传统反对势力,而且因缺乏施政理念和纲领,从理论上并不具备西方意义上的反对派优势,但正是特区政府的施政无效给了民主派重整旗鼓的机会,导致其在民主旗号下的生命力再生);二、认为民主派的背后主要由西方势力操纵,而忽视了在特区政府长期施政无效的大背景下,经过民主派的包装,将特区政府施政无效演绎为缺乏民主和普选,其实已经获得了大多数香港市民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与民主派在非主要矛盾上短兵相接,不但是一个策略上的错误,而且直接导致了北京与香港市民的对峙。就“一国两制”的战略意义而已,这一结局的长远后果是令人忧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