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阿拉伯之春
2010年年底在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和其它地区的一些国家发生一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运动。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G20国峰会聚焦反恐 拟发表联合声明显示决心
预计,G20国峰会将发表反恐联合声明。法外长透露,声明内容包括打击给恐怖分子提供资金支持的网络。参加G20峰会的中国外长王毅严厉谴责了巴黎恐袭,他还表示,打击"东突"恐怖势力应成为国际反恐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黎袭击案 一恐怖分子持有叙利亚护照
周六晚,法国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最新的丧生人数上升到129人。检察机关还透露,一名恐怖分子被确认为法国人,而另一名自杀式袭击者则被发现持有叙利亚护照。此前,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已经宣称对袭击负责。
叙利亚问题国际会议 各方达成一致
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周六傍晚对外界表示,正在维也纳参加叙利亚问题国际会议的各方已经取得了一致,今年内叙利亚反对派与阿萨德政权将进行会晤,并力争在6个月内成立联合过渡政府、18个月内举行大选。
叙利亚问题国际会议开幕
本周六,叙利亚问题第二次会议在维也纳拉开帷幕。巴黎发生的血腥恐怖袭击再次表明,清除危机地区恐怖、暴力和难民逃亡的根源尤为紧迫。
“圣战者约翰”或已身亡
有消息显示,经常出现在“伊斯兰国”斩首视频中的极端武装分子恩瓦济(Mohammed Emwasi)可能已经死于美军的一次空袭。
欧盟将与土耳其举行难民问题峰会
欧盟将与土耳其就缓解难民危机的途径举行峰会。有报道称,双方已就合作条件基本达成一致。
“伊斯兰国”称对贝鲁特爆炸袭击负责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周四晚间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两次爆炸至少造成43人死亡。恐怖武装组织"伊斯兰国"宣称对袭击事件负责。
欧盟基金资助非洲减少难民
欧盟和一些非洲国家同意加强合作以应对难民危机。在马尔他举行的欧盟和有关非洲国家首脑峰会上,各方签署了一份行动计划。
难民危机:默克尔要大家团结 非洲要欧盟多给钱
欧盟和非洲多国政府首脑11月11日到12日在地中海岛国马耳他召开特别峰会,话题只有一个,问题却有一堆,建议也有不少。
“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干吗”
德国内政部长一天前刚宣布德国政府准备重新恢复以《都柏林协议》为依据,将难民送回最初抵达的欧盟国家的做法。一天后,德国总理府说对上述决定不知情。
欧盟各国分歧依旧 难民分配难达共识
涌向欧盟的难民潮没有退去之势,欧盟内政部长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会议,却难解燃眉之急。
德国政府本该对难民潮早有准备
据媒体报道,早在半年多以前,德国政府就已经获得相关提示信息,应做好迎接难民潮的准备。
更多线索指向俄客机可能遭袭坠毁
调查俄客机坠毁原因的专家在飞机黑匣子录音的最后一秒听到可疑声响,更多线索指向有关袭击的猜测。
俄暂停所有飞往埃及的航班
克里姆林宫宣布暂停所有飞往埃及的民航航班。俄罗斯安全机构表示将首先查明坠机的真正原因。
奥巴马对俄坠毁客机首次表态
俄罗斯客机坠毁的谜团至今尚未解开。英国当局认为飞机"很有可能"被炸弹炸毁。相比之下,俄罗斯和埃及表示还需要更多耐心。美国领导人周四也首次"表态"。
俄罗斯向叙利亚部署防空导弹系统
俄空军司令透露,俄罗斯已经向叙利亚境内部署了防空导弹系统。而法国总统奥朗德则宣布将调遣"戴高乐号"航母前去打击“伊斯兰国”武装分子。
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默克尔超奥巴马
《福布斯》杂志新评选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上,普京稳居榜首,默克尔跃居第二,奥巴马则滑落到季军位置,习近平名列第五。
受俄客机失事影响 英国叫停航班
出于对恐怖袭击的担心,英国政府暂时停止从埃及旅游胜地沙姆沙伊赫飞往英国的所有航班。俄罗斯表态称应慎言空难原因,“揣测”飞机可能遭袭的做法“不妥”。
泽林视点: 近期无和平
涉及叙利亚冲突,中国的角色迄今不起眼。不过,德国之声专栏作者泽林(Frank Sieren)认为,北京所计划的东西,越来越重要,—对德国亦然。
难民会怎样过冬?
气温降低,难民不减。但他们将怎样过冬?政府下令紧急建起可供10万人过冬的临时住处。
保加利亚警方在冷藏车中发现129名难民
这唤起了恐怖的回忆:保加利亚当局在一辆冷藏运输车中发现了129名难民,包括58名儿童。警方已经逮捕了运输车的司机,正在调查难民的身份。
埃俄官方质疑“伊斯兰国”击落失事客机
周六,一架从埃及飞往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俄罗斯科加雷姆航班坠毁于埃及西奈半岛。
叙利亚会议:共识有、分歧在、两周内再约
维也纳叙利亚问题会议结束后,德国外长表示,这场会晤取得了进展。他还透露,可能会在未来两周之内再次就叙危机举行会谈。在诸多国家努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同时,美国宣布将扩大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
伊朗参加叙利亚问题维也纳会议
伊朗核协定达成以来,伊朗和美国两国代表首次坐在同一张谈判桌旁。这虽然已经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成就,不过叙利亚内战何时可以终结,目前来看还是遥遥无期。
伊朗将首次亮相国际叙利亚问题会议
继莫斯科之后,德黑兰是叙利亚独裁者阿萨德的最密切盟友。在美国的压力下,德黑兰迄今却未能参与有关叙利亚冲突的任何国际间危机对话。不过,现在,情况有变。
美国暗示将加大打击IS力度
迄今为止,美军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仅限于空袭。而现在,美国有可能即将改变其策略。国防部长暗示,美军有可能派出地面部队参战。此外,伊朗也将被纳入国际谈判的框架中。
布莱尔:出兵伊拉克“是一个错误”
英国参与上一次伊拉克战争是一个“错误”,英国应该对此表示道歉。
为什么瑞典的移民融入做得更出色?
大规模接收中东难民对于瑞典来说并不是什么新的挑战,十几年前这个国家就曾经向来自伊拉克的难民敞开国门。
恐怖分子嫌犯出庭受审 经历堪比历险小说
两名恐怖组织成员嫌犯在杜塞尔多夫高等地区法院出庭受审。他们被指曾在叙利亚为恐怖组织作战。事情的前后经过听起来就像是一部历险小说。
联合国走进古稀之年
联合国今天迎来自己70岁生日。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联合国是否能够完成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这一重大挑战的疑虑也越来越大。
叙危机四国会未见实质性结果
美国、俄罗斯、土耳其和沙特四国外长周五在维也纳就叙利亚问题举行了会谈。法新社报道指出,这场会晤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结果。美国国务卿克里希望,下个星期几国代表能够再次举行会晤。
破坏历史古迹的不仅仅是IS
美国考古学家日前研究发现,叙利亚文物古迹遭到破坏的程度比公众想像的更为严重。研究指出,在那些并非由“伊斯兰国”控制的地区内,同样存在破坏古迹的情况。
美国同俄罗斯达成空袭叙利亚备忘录
为避免对叙利亚空袭中出现擦枪走火等未曾预见的突发事件,美国同俄罗斯达成了一项协议,今后空袭过程中双方将保持"安全距离"。
阿萨德亲赴莫斯科感谢俄方空袭
叙利亚内战爆发4年来,该国总统阿萨德首次闪电般出访国外,目的地是莫斯科。
政府的难题 私企的商机
一些德国私企积极参与难民安置工作,当然不是“学雷锋”白干。
德外长敦促伊朗帮助解决叙危机
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周六抵达德黑兰,对伊朗展开首次访问,会晤总统鲁哈尼,主要议题包括伊朗核协议的落实和叙利亚冲突。
中国重申反对武力解决叙利亚危机
中国外长王毅在访问保加利亚期间表示,中国支持在国际法框架下的国际反恐行动,军事行动无助于叙利亚危机的解决。
叙利亚苍穹下——战火不断 俄美会谈
在阿萨德对反对派武装展开激烈攻击之际,美俄周三就在叙利亚领空的飞行安全、避免发生军事冲突等问题举行了第三轮军方会谈。
长平观察:谁来和你“政治对话”?
本届诺贝尔和平奖在中国舆论中引发"对话"争论。时评人长平认为,增强反对方的力量,提升其对话资格,才是真正的问题。
恐被俄误袭 国泰停飞伊朗、里海上空
欧洲航空安全局发出有关俄罗斯空袭叙利亚的安全警告后,香港国泰航空暂停飞越伊朗和里海上空,以避开危险区域。也有航空公司同时表示不会采取停飞措施。
俄驻叙使馆领地遭火箭弹袭击
据法新社报道,周二两枚火箭弹击中俄罗斯驻大马士革使馆领地。当时有数百人聚集,对莫斯科参与叙利亚空中军事行动表示支持。
欧盟吁俄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
欧盟外长呼吁俄罗斯结束不仅是针对“伊斯兰国”的空袭行动,运用对叙利亚的影响力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
叙利亚危机:普京“安抚”沙特防长
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沙特国防大臣就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展开讨论。莫斯科对叙利亚境内目标展开空袭,使利雅得忧心忡忡。
普京在叙利亚的代理人战争
俄罗斯总统普京本周度过63岁生日。俄空军在叙利亚的行动俨然成为他给自己的礼物。澳大利亚驻莫斯科记者Fiona Clark指出,普京有可能是铤而走险。
女难民之觞:住处虽有、安全难保
因为一路上面临着受到暴力和性侵的威胁,女性难民的逃亡之路异常艰辛。即使跋山涉水抵达欧洲,也并不表示她们已经到达了毫无风险的的避风港。
评论:出人意料的和平奖得主
德国之声评论员Rainer Sollich认为,突尼斯国家对话四方机制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是对该地区所有致力于民主人士的一个鼓舞。
打击IS 俄美谁更“给力”?
俄罗斯媒体称,俄罗斯对“伊斯兰国”给予的有效打击超过美国。
突尼斯国家对话机构获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周五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突尼斯国家对话机构。
奥朗德警告“欧洲覆灭”
这是少有的双人秀: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首次共同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鉴于欧洲内外危机不断,奥朗德呼吁“欧洲应该采取主动”。
俄军撑腰 阿萨德政权发起地面攻势
阿萨德政权武装周三开始向叙利亚西北部的哈玛市发起大规模地面攻势,俄军提供了空中支援。而俄罗斯国防部则继续强调他们袭击的是“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
前一页面
第15 页,共78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