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罢工目标4%达到了
2002年5月16日此外,从2003年6月1日起再增加工资3,1%。今年三月和四月不追加工资,而5月份一次性增加工资120欧元。该项劳资协议到2003年年底有效。
工会和雇主双方均受到了强大的压力。雇主方面感觉到,金属工业工会让尽可能多的企业短期内停工的罢工策略,不仅导致停产,而且还破坏了精心设计的整套企业运作系统。他们还意识到,这样灵活的罢工还可以随时提高幅度。而对必须补偿罢工工人工资的工会来说,则尽可能地节约了由此所耗费的资金。
另一方面,柏林总理府似乎也向金属工业工会的领导人发出了一个政治信息,即不要获得试图破坏经济恢复并且迫使总理下台的名声。传统上工会同社民党政府一直保持着良好关系,同施罗德的关系更是不错。联邦总理在称赞劳资双方达成协议的同时也承认,他特别敦促双方要尽快重返谈判桌前。人们不禁要说,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到9月22日联邦议院大选已经为期不远了。
劳资双方都给了面子
只有双方都准备承担一定的损失,而且既不丢失面子又能让本阵营接受谈判的结果,才能最终达成妥协。对金属工业工会来说相对简单一些,它只需指出增加工资4%这个数字要高于化学工业取得的结果。不过,为此金属工业工会必须做出的保证是22个月之内、即使一年以后经济有可能明显增长而雇员又希望再度提高工资的情况下,也不得罢工。
雇主方面同样承担了损失。4%的工资增长率对大企业来说,例如汽车工业,还是可以承受的,因为对机器人不需尝付工资。如果一个企业投入的人员资金为50%,那么4%就可以降低为2%了。当然,这样的计算方法并不适用于占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它们的人员成本很高,一般说来都是在精心计算之后才能确定工资增长率。对它们来说,承受的损失将更大。不过雇主方谈判代表认为,22个月的保证期至少为企业制定计划提供了保障,在他们看来,这些弊端是不足挂齿的。
失业者又成了牺牲者
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项牺牲第三者,即失业者利益的劳资协议。在此前提下,现有的工作位置都得不到保障,更何况增加就业机会了。中小企业进行合理化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得不裁减人员,而尽可能地以机器代替人工。然而事实上,所有这些在不提高工资的情况下也会同样发生。公司总裁一旦看到通过合理化和最佳生产程序能够降低成本,他便会采取有关的措施,而不顾工会是否表示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