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记者无疆界组织
记者无疆界组织(也译无国界记者,法语: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缩写:RSF)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北京电视台记者猝死雅典
今天上午9点前后,在雅典报道奥运会的北京电视台记者郑立可能因为心脏病发作而猝死在工作岗位。这是本届奥运会发生的第一起华人不幸意外事故。
女足惨败震惊中国奥运代表团
中国女足在雅典的奥运会上以0比8意外惨败德国女足,不仅在现场观看的中国观众和记者痛苦不堪,个别华人还流下苦涩的眼泪。而在雅典中国驻希腊中国大使馆参加欢迎中国奥运健儿的酒会的中国奥运代表团官员和运动员都感到震惊。
女记者暴死伊朗狱中,官方结案疑云重重
7月24日,德黑兰一家法庭对伊朗女摄影记者卡泽米在狱中死亡一案做出判决,唯一的被告被宣判无罪。卡泽米一年前在看守所中突然死亡。担任卡泽米母亲律师的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巴迪,她指责该案审理从一开始就有漏洞。埃巴迪表示将继续据理力争,为她的当事人讨回公正,必要时将向国际组织寻求支持。
孟加拉国是新闻记者最危险之地
对记者来说,孟加拉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之一。今年,先后两名记者因为对那里的犯罪现象进行报道而遇害。这种恐怖活动引起了世界各国记者的强烈谴责。
“记者无疆界”颁给黄琦“网络自由奖”
6月22日,“记者无疆界”组织公布了其有关因特网新闻自由的报告“监视下的因特网”。此外,该组织还向一名来自中国的因特网异议人士办颁发了2004年网络自由奖。
德国世界报记者:我亲眼见证了“六四”
54岁的德国记者,汉学家约翰尼.埃尔林是89学运的见证人之一。1975年以来,埃尔林先后四次常驻中国,加起来已长达15年。1989年,他作为德国多家日报驻华记者对整个六四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迈向未知的大跃进”一书中,埃尔林对中国的现实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思考。1997年以来,埃尔林是德国“世界报“驻华记者。
中国互联网十年:爱你禁你都不容易
今年是中国互联网存在的第十个年头。互联网诞生之际,西方观察家预言互联网将使中国政府失去对信息与言论的控制,从而导致体制的垮台。十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世界中也修起了一道长城,防火墙后面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网民,对互联网可以说是又爱又恨,感情复杂。
一个德国女记者眼中的中国话剧
中国上海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大都市。但是黄埔江畔的这个大都市的文化生活却相当贫乏。至少这是德广联驻上海女记者罗泽尔曾经的看法。不过罗泽尔在以下这篇极具个人色彩的报导中,介绍了上海戏剧界中一些引人注意的变化:
读了“德国记者体验中国”我想说:为中国祈祷
一直关注本专题的文章和读者反馈,今天,我脑海中由它们引起的思考渐渐成熟。和有的读者一样,我也沉默不住了。因为,中国是我心中的爱和痛,德国是我受塑造的很关键的一站。
三月初来函集:两会-记者体验中国
在此,我们再推出一集最近的网友来函。涉及的题目主要是:中国的两会;对德国记者体验中国文章的进一步评论;德国不留外国毕业生的问题;中国的宗教信仰问题;人们对施密特与崔健对话的读后感。
中国街道交通就是冒险,德国记者马斯如是说
亲爱的读者:我的德国朋友以为,我当记者过的是冒险生活。当然,这个职业要经历紧张、有时甚至危险的时刻。例如,途经海拔四千米的喜马拉雅山区时,突然吉普车的一个轮子掉了下来。或者在台湾酒店里,正在用手提电脑写报道的时候,突然地震了,房间开始摇晃起来。不过这样刺激神经的事毕竟还是少有的。在中国,真正的冒险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街道交通就是一项冒险。
新闻检查官:请参加群众游园活动
法兰克福评论报驻北京记者马斯报道中国警察为改善形象在北京龙潭公园举行的开门办警活动:即使我们并非总能发现中国的警察和气待人,但他们还是重视礼貌的。
德国一台驻北京女记者考莱尔:我爱中国
“我爱中国,这不是秘密,因为我的中文名字就叫柯爱华。我喜欢这个名字。”这是德国一台驻北京女记者考莱尔来稿的开头语。
中国与宇宙 - 渺无边际的国家
德国第二电视台驻北京记者豪尔茨谈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总是在竞争,互相排挤、斗争、残杀,超过别人、遏制别人、制服别人,摆开架式硬上、蓝色信号灯闪烁、出示特种证件,上衣的袖子外侧是名牌标志,要表明的是:我高于你。他们购买住宅和汽车,去旅游,购买著名设计师的时装、化妆品,做美容手术,把这一切都看成是竞争。这就是我发现的中国人最奇特的行为举止特征。
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对所有网友的回信
呵呵,看到了几篇德国记者写的关于中国的文章。又拜读了很多中国人的读后感。我觉得很有趣。是的。我想,我可以用这个词:有趣。
就算近在咫尺,心灵与文化的距离仍然遥远<br> -对德国之声网刊载记者舍普报道之观感
编者按:本网“德国记者体验中国”系列中,“明星周刊”驻北京记者舍普的两篇“上帝、洋鬼子与猴子”与“甚至上厕所也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由于本网尚未建立论坛(BBS)功能,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读者来信以文章的形式分三次发表。由于技术原因,我们在首页上只发表篇幅较长的三篇,点击每篇后面标题为“有关索普文章的更多读者来信之一/二/三”的链接,即可读到更多的读者来信。
上帝、洋鬼子与猴子(德国记者体验中国)
我们邀请了一些驻中国的(或曾驻中国的)德国记者笔谈他们在中国生活的体会经验。目前已经收到记者们的十几篇文章。在此陆续推出,并将构成一个专栏。已经推出的是法兰克福汇报驻京记者马斯的“三点式促进世界人民的谅解”。本文是这个系列的第二篇。作者是明星周刊驻京记者舍普。
德国记者小组:朝鲜在悄悄发生变化
过去,只有少数外国游客能获准进入朝鲜,记者要想得到批准,更是难上加难。出人意外的是,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体的一个广播和电视记者小组得到了赴朝鲜采访的许可。
德国记者亲历的广东野生动物市场
星期一,广东省政府下令禁止野生动物的交易活动,周六前将收缴杀死大约十万只果子狸。政府期望以此杜绝萨斯病毒的传播。而此举却苦了那些以野生动物交易为生的小商贩们。德国之声记者到广州东宝动物交易市场进行了采访。
2003年记者从业更危险,中国三万“网警”不光彩
“就新闻自由的角度而言,去年无疑是非常黑暗的一个年度。”这是记者无疆界组织对去年全球范围新闻传媒状况的总结。该组织发表的年度报告指出,去年一年被杀害的记者人数超过了以往历年,记者被捕和被判刑的人数也达到了令人震惊的高水平。
中国欲建新闻发言人制度:仅仅为了打发记者?
据周一出版的中国官方的英文报纸《中国日报》报道,中国政府将在三个层次设立政府发言人,并打算举行更多的记者招待会,使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化。但是举行记者招待会往往并不意味着纳税人可以全面了解政府的行为。
邵佳一与德国之声记者独家访谈录
邵佳一在疗伤阶段仍然受人瞩目。德国之声记者代表广大球迷朋友前往慕尼黑1860队,请他谈谈伤势恢复情况、来德以后的感受,以及对前景的展望。
德司法部长就德中法制对话答记者问
中德法制国家对话始于2001年6月。在过去的两年中,对话的中心议题是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不断健全及完善社会管理法制体系。今年9月份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访华的时候,德国外交部长克斯廷.米勒女士指出:法制国家对话将关注人权问题。中德双边法制对话的核心是否偏离了主轨?过去两年的对话成效如何?为此,德国之声的记者采访了德国司法部长茨布里斯。
哪些国家最有新闻自由?
周一(10月20日),记者无疆界组织发表了该组织成立以来的第二份世界新闻自由情况调查排名表。表上罗列了总计166个国家新闻自由度的排名顺序。德国排名第8。
中国政府顾问就朝鲜核计划答德国记者
焦点周刊刊登了中国政府顾问阎学通就朝鲜核计划问题的答焦点周刊记者问。今年五十岁的阎学通在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政治,并在若干外交政策部门兼职。在谈到中国对朝核问题的立场时,他说:
“詹氏防卫周刊”记者谈台湾购置“爱国者3型”
据著名国际军事杂志“詹氏防卫周刊”报道,台湾已致函美国,提出向美国购买爱国者3型反弹道导弹等反导弹防御系统武器。由于中国大陆针对台湾部署了大批中短程弹道导弹,迫使台湾提高自身的反导弹防御能力。
周正毅案件深入,记者请免开其口
据法新社报道,中国记者接到指示,被要求停止深入报道有关上海首富周正毅的经济案件,而官方正在调查有关党政官员卷入幕后交易的丑闻。
“他没有过上前线的欲望”
他从来不是一个不顾一切、感情用事的人。他是一位谨慎小心的新闻记者。他从战地发回的第二篇报道是这样结尾的:“没有什么报道具有同死亡交换的价值”。里比希,这名来自德国“焦点”杂志、有幸被植入作战美军的新闻记者,于周一在巴格达以南仅数公里的地方被炮弹击中身亡。就在一周前,他刚刚庆祝了35岁生日。
德国二台记者讲述在巴格达的生活和工作
每天,德国电视观众都能看到德国电视二台记者提尔格纳从巴格达发来的报道。提尔格纳在通过电话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说:“我能判断是否危险。如果我做不到这一点,我就撤离巴格达了。”
记者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如果说受沙尘暴青睐的伊拉克好比一只天然的风箱,在那里活动的战地记者无疑是钻到了交战双方的中间地带。无论将镜头移向何种画面,无论是宣扬战功、还是哀悼失败,都少不了被人当成出气筒。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候,且不说胶片被毁、相机被砸,遭受拘捕、挨揍招骂,弄不好一命呜呼,没能留名千古,反倒粉身碎骨。
对伊战争批不得,明星记者遭封杀
记者因为直言批评时政而遭封杀,这样的事情在新闻自由的民主国家里似乎很难想象。然而这样的事情现在就发生在美国,发生在一个大名鼎鼎的记者身上。
留驻伊拉克的外国新闻记者
战争开始前夕,美国总统布什就对滞留在伊拉克的新闻记者发出呼吁,希望他们及时撤离这个危险的国家。一部分记者听从了来自美国的警告,但更多的记者却是服从职业的要求,留守伊拉克,对即将爆发的战争进行第一手资料的实况报道。但这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战地记者们,还是看电视吧!
自从美英军队开始对伊拉克大规模地攻击以来,驻卡塔尔的美军司令部理特意设立的新闻中心却没有战争气氛。来自全球的大约500名记者遭到了新闻封锁。军方婉转地建议记者,要知最新战况,还是看电视吧。
德国之声记者再评人大
对西方来说,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家,许多看上去互不相容的事物在这里并存:共产党的统治和实际上实行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磁悬浮和血腥的死刑、经济的高增长和上升的失业率。3月18日闭幕的本届人大会议,也反映出政治路线的矛盾:一方面是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另一方面是极力巩固共产党的统治地位。
中国记者的风险
最近,中国的一些媒体因报道一系列敏感的政治话题,纷纷停刊、解聘重要编辑。‘保护记者委员会’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把目光投向因报道腐败而啷当入狱的中国记者。
战地记者--记者的慧眼,战士的勇气
活动在战斗第一线的有一种不打仗的兵。可是他们为了抢拍到第一手最宝贵的资料,需要的勇气实在不会比最英勇的战士少。同时,作为一个捕捉风云变幻的记者,还要具有灵敏的嗅觉和锐利的眼光。
伊拉克危机:美国派兵,中国派记者
水均益到了巴格达。谁是水均益?对于国外媒体来说,水均益还构不成一个概念。然而这位中国的王牌记者和主持人拥有的观众量足以让那些美国的同行相形见绌。中国的媒体已经不是过去的媒体了。
德国不会参加打击伊拉克的军事行动
在新年首次联邦新闻发布会上,德国总理施罗德一如既往反对军事打击伊拉克,并表示德国不会为伊拉克战争提供士兵和资金。
新闻考试制度:给中国记者再上枷锁
中国记者一向被称作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但是否能代言人民尚值得怀疑。现在,中国又推行新闻考试制度,这意味着记者作为“无冕之王”的权利再一次被生生剥夺。‘新苏黎士报’和‘南德意志报’对此进行评论。
德国驻京记者:中共将取消社会主义
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迹象,国家准备放弃经济垄断。面对中国城市数百万失业大军和一,两亿涌人城市寻找工作的农民,中国共产党终于下定决心,大刀阔斧地走市场经济的道路。
九.一一后遗症:迫害作家记者事件增多
自911恐怖袭击以来,许多国家加强了新闻检查,作家、记者遭逮捕,被关押,受迫害的事件急剧增多。国际笔会“狱中作家委员会”仅今年上半年就了解到近900起这样的事件,大大高于往年。德国之声记者采访了“狱中作家委员会”德国方面的负责人克拉克女士。
中国挫败朝鲜人逃亡行动-德国记者遭殴
中国安全部门本周一挫败了一起朝鲜人逃入使馆区的行动。8名朝鲜人,其中包括几名儿童被逮捕。便衣警卫在拘捕行动中对当事人施用了暴力手段。德国电视一台的摄像师遭殴打,摄像带被没收。
恩德君就伪造审核部证书等答记者问
德国之声中文网就一些中文媒体流传的北京留德审核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的消息等问题,采访了德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处长恩德君先生。现将此书面采访稿全文翻译如下。
米卢对德国记者说:中国进入决赛是不可能的
明天,中国将进行它有史以来第一场世界杯大赛。在此之前,德国记者采访了中国队主教练米卢。米卢的一些言论还颇有点意思。
南华早报解聘驻京记者问题
德语媒体以担忧的心情注视着香港媒体的发展状况。担忧的原因是因为香港的南华早报解聘了该报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雅斯佩尔贝克尔。贝克尔既是记者,也是作家,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一个消息灵通、批评北京政府十分尖锐的批评家。
《南华早报》驻北京记者为什么被解职?
继一年半前《南华早报》助理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版编辑林和立被解除职务之后,该报驻北京办事处主任贝克日前又被解职。香港政权移交前素以客观、中立和权威著称的《南华早报》,在一年半时间内接连撤换两名中国新闻版的主管,引起香港和国际舆论的密切关注。
由江的访问想到德记者中国被拘
德中两国领导人会谈时,附带也谈了言论自由、保护少数民族和总结信仰自由的问题。可惜的是,德国的日报记者就亲身感受了中国的所谓新闻自由。
瑞士记者中国北疆记行
新苏黎世报记者的一篇文章记载了他的中国北部边疆之行,他北上直达构成中俄边界的河流-黑龙江,那时正是冬天,中国的边境城市黑河及对岸的俄罗斯城市布拉戈维什申斯克是一片千里冰封的景象。记者描写了黑龙江两岸不同的气氛,俄罗斯的小城处于沉睡之中,仍然保留着前苏联的特色,而黑河却一片繁忙,文章写道:
又有四名西方记者在阿富汗遇害
不久前阿富汗才传出有三名西方记者遇害的消息,现在又有四名记者18日在阿富汗遭到杀害,他们分别是澳大利亚摄影师伯坎,在阿富汗出生的哈伊达里,西班牙记者富恩特斯以及意大利女记者库图里。
“明星”记者在阿富汗北部遇害身亡
11月11日,数名西方记者在阿富汗北部外出采访途中遭遇塔利班袭击。3名记者死亡,其中一人是德国“明星”画报资深记者。
前一页面
第26 页,共26 页
下一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