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转至内容
跳转至主菜单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最新视频
地区
中国
德国
台湾
欧洲
香港
亚洲
主题
人权
新闻自由
法治国家
气候环境
分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创新
焦点
习近平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新视频
电视直播节目
繁
广告
航天
航天指与研究和探索外层空间有关的领域,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
跳转至下一栏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所有相关主题内容
欧洲航宇防务国际化管理部门
航空业巨头“空中客车”的母公司欧洲航宇防务集团(EADS)正计划把自己的管理部门更加国际化,任用更多的国际管理人才。被征召的管理者中也有来自中国的专业人士。
EADS告别权力争斗
德国联邦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希望增强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集团(EADS)的国际竞争力。迄今所采用的管理格局过于复杂。
中国计划2008年太空漫步
中国计划2008年太空漫步
计划探月,德国有心成航天大国
德国雄心勃勃地想加入宇航大国的行列。一枚无人驾驶探针将最晚于2013年环绕月球。实现这一计划的前提是德国政府同意这个耗费巨资的方案。这个宇航方案同经济不无关联,它的长远目标是要将宝贵的原料运送到地面来。
中国摧星试验使太空垃圾至少激增了十分之一
本周出版的美国专业杂志“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载文称,中国1月11日发射导弹击毁自己的气象卫星风云1C,是航天史上后果最严重的一个事件,它使太空飞行残片一下子激增了10%。德国科学家甚至认为这个摧星行动增加了30%的太空垃圾。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中国外长李肇星访日时表示坚持和平利用太空
*
太空处理的马铃薯成为上海市民最喜爱的盘中餐
受中国导弹刺激-日本要拿出太空明晰方案
中国发射地对空导弹击毁本国一颗废弃气象卫星,继续受到德语媒体关注。“商报”称,国际社会对中国此举提出了强烈抗议。该报尤其注意到日本的反应。德国之声编译如下。
读者来函集(2007年1月第3期)
中国“天军”使出“撒手锏”引来网友截然不同的看法。此外peter对台湾读者有话就说,读者讨论了中国医学专家援非、中国非洲政策等时事。佚名朋友则讲述了自己办理德国居留的遭遇。
中国可望提供私人太空游
房地产新发展:民用航天机场
从2008年起,首批太空游业务将会问世。投资者现在就已经看中这项未来的度假方式,把亿万资金投入航天机场项目。
欧洲首次探测月球圆满成功
经过3年的太空飞行,欧洲航天中心发射的名为SMART-1号航天探测器按计划同月球碰撞,从而完成了欧洲首次探测地球卫星的使命。
美国航天计划危及国际空间站的未来
国际空间站虽然从2000年开始就一直有宇航员驻守,但它的建造工作却只完成了一半左右。参加建造的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加拿大对空间站的科研方向意见不太统一。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德宇航员周六将飞向太空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估计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时还会有泡沫绝热材料脱落。
国际航空航天展引人瞩目
星期二,一年一度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柏林开幕。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航空展览会,是欧洲三大同类展览会中的一个。德国联邦经济部长格罗斯为展览会揭幕,预计参观本届展览的人数将创下新纪录。
欧洲哥伦布,太空寻找新大陆
欧航局的空间实验舱待命出发。欧洲数家公司在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EADS不来梅分公司的主持下,花了10年的时间开发制造了这个实验舱,现在终于完工,正式移交欧洲航天局。
中国的宇航服还不达标
每两年发射一架飞船上天,每次增加一名宇航人员。但是由于中国的宇航服还存在问题,这个计划将无法顺利实现。发射飞船和太空行走的计划被推迟了。
载人航天:美国在中国激励下的拼搏
20年前,美国的“挑战号”航天飞船爆炸失事,3年前,“哥伦比亚号”又在大气中燃为灰烬。这两次重大事故今天依然还在为美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投下阴影。虽然我们头上300公里以外就是太空,但它对我们人类却几乎遥不可及。以下是德国之声记者就目前载人航天事业的进展状况做的采访报道。
太空研究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开始了?
经过七年的长途飞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星尘”号飞船返回舱从太空带回了珍贵的“维尔特二号”彗星尘埃样本。科学家希望,通过评估分析这些样本,能得出关于45亿年前太阳系如何形成的结论。
欧洲航天局事业方兴未艾
德国和法国是欧洲的两个航天大国,航天工业每年的营业额为12.3亿欧元。尽管航天工业并不是营业额最多的行业,但它大大提高了德国的技术竞争能力。
欧洲宇航期盼与中国密切合作
中国成功的完成了第二次载人太空旅行。两名宇航员在太空逗留五天后,北京时间今天4:32在内蒙古草原顺利着陆。在第一时间,欧洲宇航中心主任布什勒对德国之声记者表示,就像今天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一样,中国在科技领域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看望嫦娥-中国航天事业的下一个目标
中国第二次发射载人飞船后,中国正在计划进行太空对接、天空会晤、太空散步和建立太空实验站,实现占领太空的远大目标。
“神六”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星期三,德语媒体普遍报道了中国航天飞船神舟六号进入太空的消息,不少印刷媒体还刊登了照片。柏林日报写道:
神州六号航天计划可能推迟
神州六号航天计划可能推迟
重复使用性将是关键-德国学者开发新的航天运载系统
如今,航天事业对人们的吸引力早已不及上个世纪60年代了。当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1969年踏上月球的时候,地球上大约有5亿人要么在电视机前、要么在收音机旁一同经历了那历史性的一刻。但近年来,尤其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以来,人们对航天项目已不大关注了。
太空垃圾怎么办?
人类不仅在地球上,而且也在太空生成越来越多的垃圾。最近,二百多名航天专家会聚德国的达姆施塔特市,就将来如何在近地空间避免生成更多垃圾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太空旅游不久就可热起来?
三年内,游览太空将成为旅游新热点。虽然价格较贵,但还是有不少人能花得起这笔钱。“太空飞船一号”成功升天为太空旅游开辟了道路。
中国计划发展新一代“探月”火箭
*
向动物请教,宇航员也许实现冬眠
让宇航员进入冬眠状态的主意并不新。早在1968年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2001:奥德塞漫游外层空间”里,这一主题已有所体现。这部电影里,宇航员在沉睡状态,任凭宇航器将其带到任何一个角落。现在,欧洲宇航中心计划变梦成真,实现科幻。
太空旅游进入倒计时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人类航天事业在星期一(6月21日)将揭开新的一章。在美国加利弗尼亚的莫哈韦沙漠,世界上第一艘由私人资助和研制的宇宙飞船将升入太空。
中国修改教科书内容-从太空看不到长城
德国航空业的希望在亚洲
正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参展的德国企业普遍认为,未来的20年内亚洲是航天航空业的火车头,也是德国航空工业的希望所在。
随“火星快车”低空飞越荒漠世界
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宇宙探测器,向地球发回了轰动性发现:在这颗和我们为邻的红色星球表面,有水结成的冰。此外,“火星快车”向地球发回的三维图片,也显示出干枯的河床,和奇异的火山口。
本台评论:布什的航天计划
周三,美国总统布什向美国宇航局布置了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今天我宣布,我们将实施新的航天计划,目标是扩展人类在太阳系中的存在空间。”这一计划包括派登陆火星的载人飞行。该计划不仅技术难度极高,而且耗资巨大。
欧洲宇航航空集团入股中航科工
中国航天技术:经济意义大于政治和军事意义
中国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具体日期传出后,新苏黎世报互联网版发表了该报记者对北京航天局负责人采访后撰写的文章。文章在评述载人飞船的政治和军事意义时写道:
德国航天专家看中国载人宇航
“宇宙是人类尚未开发的地方。长期以来,宇宙始终是一个令人神往之地,许多人幻想着能够到其它的星球去居住或者能够到那里看看,和地球相比有什么区别。”德国专家贝尔格是这样开始他关于中国即将开展的载人宇航的高谈阔论的。
中国首批宇航员近期将进入太空
世界报援引香港文汇报的消息报道说,中国将在一百天以内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使用的运载工具为“长征二号”,行动命名为“神舟五号使命”。
宇航史-女人上船四十周年
中国有“女人上船船要翻”的偏见,其它各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尤其在宇航领域,历史上登上宇宙飞船的女人至今仍廖廖无几。鉴于此,40年前第一个女人的“上船”更具重要意义。
中国将在2003年内实现载人太空飞行
中国将在2003年内实现载人太空飞行
2005年中国探月计划
中国官方媒体在本周一报导说,如果中央政府为探月计划大开绿灯,中国将有望在两年半内发射无人探月卫星。
哥伦比亚号对欧洲航天的影响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坠毁引发了全世界航天工作者的强烈讨论,人类对幽远太空的探索是否应该终止?中国已经表示将坚持其自己的时间表,争取在今年内实现中国宇航员上天的计划。但是,欧洲航天局很多航天项目都是和其他航天大国合作的项目。哥伦比亚号对欧洲航天计划有什么影响?
向太空进军
世界报的一篇报导说的是一种特别形式的旅游-太空之行。文章的标题是:“中国准备建立有人居留的月球基地”。文章一开始介绍了中国的太空计划:
2010的目标:中国登月
‘中国日报’报道,2010年中国计划首次登月探测,而且将在月球上建立一个基地。德国人库斯顿马赫先生打算慷慨相赠,将他在月球上的7百万平方的地皮转让给中国,但条件是,他得当中国驻月总领事。
太空中昂贵的侦探
一颗价值20亿欧元的珍贵卫星,于格林威治时间3月1日凌晨,在南美地区的库鲁航天发射中心,由阿丽亚娜5型火箭发射升空。这颗重达8吨、大小看上去就像一架大型载重卡车的卫星,名为“环境卫星”。
爱国主义的航天梦
科隆城市导报报道了中国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该报在第三版发表了一篇详细的文章,配以照片和日程表。
2018:火星旅游?
美国第二个登月宇航员阿尔德林提出了一个计划:要在地球与火星之间开辟旅游线。这个计划据称有望在2018年实现。
前一页面
第9 页,共9 页
下一页面